周小珍
摘?要:傳統初中科學受到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等的影響,導致學生學習興趣較為低下,教學質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新形勢下,新課改的實施、新型教育理念的提出與落實,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應用,都為初中科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提供了良好條件,文章對此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新形勢;初中科學;打造高效課堂
初中科學是一門具生物、地理、物理、化學等知識為一體的綜合學科。對于發展學生對各學科學習興趣,培養科學意識,提高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通過自身對相關知識的運用對人與社會施加正向的影響,推動社會不斷進步都有重要作用。教師要積極迎合新形勢下的初中科學教學需要,明確教學目標,轉變傳統教學方式,推動初中科學教育教學的改革。
一、傳統初中科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初中科學教學,由于選拔制的教育方式,加之社會對學科的認識偏頗,處于整個初中學科教學中的邊緣位置。因此在教學資源、師資力量的分配上存在明顯不足。任課教師由于自身素養較低,且教學理念落后等因素,導致在室內教學中,往往忽視科學學科特色,使用單一、片面化的知識講授、讓學生記背、筆試測試的籠統方法。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學習停留于表層,理論知識過硬,而實踐能力不足,學科發展畸形,無法深入把握教材知識背后更真實、復雜的科學現象及原理。同時,學生也缺少走出教室,近距離探究科學的機會,且無法充分鍛煉動手操作能力,培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劇了能力發展畸形的現狀,讓學生成為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弱者。最后,大多科學教學僅停留于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缺少引導學生跳出課本,將科學與生活、社會、人類發展等相聯系,學生運用科學知識推動社會發展的意識,社會責任感等更高層次的教育目標往往被忽略。
二、新形勢下初中科學高效教學開展重點
(一)深入了解國家政策及新形勢下的教學需求,重視學生全面發展
新形勢下,國家相繼出臺有關政策,并大力開展新課標課程改革,要求重視立德樹人,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求要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要求各地區各學校根據本地特色出發開發符合學校特點、學生特點的校本教材,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既要重視學生全面發展,重視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更要重視通過教育本身增強學生作為國家、社會、集體一份子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教師要以此為基礎和方向指引,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合理的教學活動。
(二)結合先進技術與理念,優化并提高教學效果
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的發展,教育技術不斷得到了完善。線上教學的興起與蓬勃發展,讓學生的學習從課內獲得了延伸,并且依托于互聯網及教育技術的優勢,彌補了線下教學的不足。隨之產生的先進教育理念:啟發式、探究式教學,生活化教學,分層教學,STEM理念等,與“互聯網+教育”思維的緊密結合,為初中科學教學的高效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論與技術條件。
(三)開展深度教學,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大力發展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終身發展的號召下,初中科學教師也應積極轉變觀念和教學方式,兼顧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既要重視學生對基本學科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要配合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探究表層知識以下更深層次的科學原理和根本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在培養動手能力的過程中,驗證科學原理,探究問題的解決辦法,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科學精神。
三、新形勢下初中科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一)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開展深層教學,培養興趣
初中科學的知識理科性質較強,若僅僅停留于表層的知識講授,學生不求甚解,學起來覺得枯燥,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要具備多樣化、趣味化特點,吸引學生愿意主動汲取知識,主動發現科學問題,主動探究科學現象,引導學生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產生更強的學習興趣與動力,自動進行深層學習,加深對學科的認知。例如在學習“生物多樣性”的知識時,教師可先用課件展示自然界種類豐富的生物圖片,或者播放一小段色彩艷麗、優美的生物紀錄片,比如海底生物、菌類生物等。從視覺上吸引學生對其產生好奇和探究欲望。然后提出具備探究性、啟發性的問題,如“根據視頻中的生物特點,選取一個角度進行歸類并闡述原因”,“觀察視頻中海底不同深度魚類的外貌特征,思考其生長環境特點”,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先獨立觀察、思考,然后進行集體討論、分析,通過相互補充、聽取意見來完善自己的認知,加深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最后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生物作為研究對象,課后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考察等方式,觀察生物的外表特點、生活習性,驗證以上問題的答案,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研究結果予以呈現。例如表格版的調查報告、紀錄片式的調查視頻、情景再現式的故事演繹等。這些方式既契合學生的興趣點,給予了學生極大的自主性和自由思考、自我表現的空間,也通過探究、互動、啟發學習方式,開展了高效的深層學習,培養了科學思維和學習習慣,能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開展多元教學活動,延伸拓展,提高綜合能力
以上文為例,由始至終的整個教學活動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后,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需要、興趣變化、教學目標等進行不斷的優化、創新和完善,開展多元教學活動,將課內課外、理論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獲得多樣且豐富的學習體驗。如此既能讓學生的科學學習獲得延伸與拓展,增長見識,還能讓其在多元教學活動中獲得綜合性的學習體驗,提高綜合學習能力,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以“水和水的溶液”教學為例。要認識水,了解水的組成,教師就可以結合常規的多媒體課件、視頻等方式,讓學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聲音、顏色、物態變化、在生活中的用途,并用課件將不可見的水的組成用形象化的氫氧元素表現出來,以此加深學生的認識。要了解水的浮力、物質的溶解、分離等,也可用同樣方法將不可見的微觀世界形象化,增強學生對水、物質的認識。還可組織學生開展與水有關的趣味實驗,運用實驗器材觀察水的變化,測試水的浮力。教師在學生發現水與物質的趣味變化之后,還可以趁熱打鐵推薦一些與水有關的趣味讀物如《水知道答案》,或講解一些延伸的知識,如水的沸點、比熱容、水在工業中的用途等,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三)重視生活化教育,加強聯系,培養社會責任感
學習科學知識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培養具有科學素養,能運用科學知識解決人們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為人與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生活化教育,多引入生活案例于課內教學中,讓科學學習具備更強的趣味性,同時也讓學生看到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價值,加深二者之間的聯系。在課外教學,教師則可組織學生參與學科知識有關的實踐活動。例如在學習“空氣”這一章節,教師既可讓學生自行搜集生活中不同味道的(安全)氣體,還可組織學生觀看與空氣污染有關的電影、紀錄片,參觀空氣污染主題展覽,加深對空氣污染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的認識,鼓勵學生關注空氣污染問題。然后請學生選擇一個角度,在教師幫助下開展與“空氣污染與保護”有關的創新實踐,鼓勵學生對生活環境周圍的空氣污染問題進行調研,并運用所學知識探究防治空氣污染、美化環境的具體措施。實現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培養社會責任感的完整轉化。
結束語:
新形勢下的初中科學高效課堂,需要教師立足最新教育改革要求,結合先進的教學技術、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體,重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開展啟發、探究、互動式教學,讓學生擁有充分的空間學習、思考、總結、實踐有關的科學知識,培養綜合實踐能力,加深對科學和人與社會關系的認識,培養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王承.在初中科學教學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策略闡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0):287.
[2]陸震朋.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科學活動的實踐研究[J].求知導刊,2020(3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