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晶
【摘要】“職業英語技能大賽”作為全省職業學校技能大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中職學生英語基本功和運用能力的綜合檢驗。通過大賽,為中職英語教學改革指明了注重實用性、交際性、專業性和實踐性的改革方向。同時,大賽對中職英語教師的素質能力和專業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要全面提升中職英語教師的理論知識、專業水平和應用教材的創新能力,提高其團隊的合作能力和現代信息技術能力,才能順應中職英語教學改革的趨勢,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關鍵詞】中職英語 教學改革 職業英語技能大賽 創新
2012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首次將“職業英語技能大賽”作為一個中職組的賽項納入大賽的議程。該賽項的設置立刻引起了中職學校的極大重視。
一、職業英語技能大賽的新特征
職業英語技能大賽充分展示了比賽對于教學改革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明確了中職英語改革的發展的方向和中職英語教師努力的方向,具有突出的新特征。
(一)比賽的目的在于促教學改革
本賽項致力于為全國中職學生及英語教師創建一個交流學習、開闊眼界、展示才華的平臺,推動中職英語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的轉變,展示中職學校英語教學改革的成果,著力于中職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交際能力及職業能力的綜合培養,服務于中職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需要。因此,很清楚地表達了目前中職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就是教學模式和人才模式的轉變,唯有在英語教學中重視學生的溝通能力和職業能力的綜合培養,英語教學才能在職業教育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和發展空間。
(二)比賽內容重視展示選手的英語職場應用能力和綜合職業素養
賽項中對職業英語技能大賽的比賽內容和評分標準給出了詳細的說明,通過對評分標準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比賽體現了很強的實用性和職業性。情境交流要求選手準確理解圖片內容,獲取有關職場信息。職場應用則是選手相互合作,溝通,根據已有信息解決實際問題。
(三)比賽評分標準重視互動和合作
該比賽特別重視選手之間的合作以及選手與評委之間的互動。在情境交流環節,一名選手描述圖片,另一名選手回答評委提問。一般來說,評委也會問到有關該圖片體現的職業意義和素養,這就能夠反映出選手之間的配合。
二、職業英語技能大賽對中職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
職業英語技能大賽由于其內容的豐富性和實用性,已成為中職英語教學改革的風向標。未來的中職英語教學改革應該從教師素質能力、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做出適應學生發展需要和滿足社會需求的改變。
(一)中職英語教師教學理念和方法應突出創新性和實踐 性
1、在傳統的灌輸式的英語教學模式下,教師是主角,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單詞、講文章、講語法,這種教學模式缺少了師生互動,扼殺了學生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畢業走向工作崗位變成了“聾子英語”、“啞巴英語”。因而,英語教師應該摒棄自己的傳統教學理念,樹立以“啟發式、探索式、互助式”教學為重要手段的英語教學,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2、我們構建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英語教學模式,例如“做中學,做中教”,將理論授課與實踐練習,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充分在實踐練習中學到知識,實現教與學,師與生的交流互動。此外,教師還利用藍墨云班課、超星平臺等移動學習平臺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利用移動網絡環境進行課堂線上線下即時反饋的互動教學,對于學生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有著極大的幫助。
(二)中職英語教學改革方向應突出實用性
1、教學內容注重實用性。我校從專業設置、社會需求、學生狀況等出發改進了英語教材的征訂,以及教師的選配。比如,幼兒教育專業的學生開設幼兒口語,客戶信息服務專業的學生開設客服口語,酒店專業的學生開設了飯店英語聽說等,這些專業主要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為主,升學班的學生以升學為目的,在此基礎上,也加強了讀和寫的能力。
2、教學評價注重實踐性
傳統的教學評價多是單一的,僵化的期末性考試評價,以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作為學習評價的主要標志,這種評價無法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進步,實踐能力等,所以我們將考核標準改為了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不是單純地只關注過程不關注結果的評價,更不是單純地只關注學生的表現。我們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形成自評、互評的方法,逐步把握正確的學習方式,掌握學習策略,從而真正提高學習質量和效果。
三、探索與成效
對于如何將比賽獲得的經驗運用到日常課堂教學中去,如何通過比賽培養更多的出彩中職生,我們進行了深入的探索。我們重視在英語教學中與職業場景相結合,從而更好地為學生職業發展服務是未來中職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
中職英語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我們今后的努力的方向應在于探索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其通過英語學習找到更好的職業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馬增彩,“職業英語技能大賽”以賽促教的啟示[J].職教通訊.2016 (09)。28-30
[2]胡軍,職業英語交際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報,2014(4):39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