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不能停留在教師講、學生聽及大量做題的層面上,而應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教師發揮其引導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在數學課堂的教學中,提問一直是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不僅能夠吸引學生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可以引發學生思考,加深其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認識,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但是在目前的數學課堂中,部分教師的課堂提問單一枯燥,并未發揮其應達到的作用。文章將簡要探討如何運用巧設問題構建多元化小學數學課堂,以期與廣大同仁共享。
關鍵詞:問題;多元化課堂;小學數學教學;優化策略
一、 引言
在目前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浪潮下,對傳統的教學方式形成了極大的沖擊。當前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不是局限在掌握知識,而是要有創新思維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提升自身的素質與技能,創新教學方式。在課堂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成為教育者亟須思考的一個問題。只有通過教師在課堂上對有效提問進行優化,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才能切實提高學生學習數學學科的積極性,構建多元化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二、 目前小學數學課堂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積極性不足
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生構建知識的過程之中,通過自身參與進行主動地學習、探究往往效率最高,也能最有效地掌握、內化學習內容。而通過被動地聽教師進行講授,容易造成注意力的分散于轉移,參與度不足從而使得效率變低。但是目前小學數學課堂之中,教師主要以講授法為主,對所學內容進行詳細的介紹,忽略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積極性受到制約,影響了課堂的有效性。另外,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使得每個學生的基礎水平與原有知識結構各有不同,教師的講授只能照顧到整體的進度,卻沒有辦法顧及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接受能力,不能使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提升所有學生的能力。
(二)課堂提問浮于表面
在部分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的設問往往存在隨意性,并未落實到具體的知識上。例如提問“對不對”“是不是”,學生通常并不會深入思考,而是應和著說“是”“不是”之類的簡單回答。如此設問看似與學生有互動,但并非產生對學生的實際性幫助。另外,一些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擔心冷場,提問之后迅速給出答案,沒有給學生留下思考、緩沖的時間,這樣的提問不但不會對課堂的效率有提升,反而有可能扼殺學生的積極性,并讓學生習慣等待老師的答案,在課堂中怠于思考問題。
(三)問題設置不符合學情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的提問要有梯度、符合大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要與本課的知識點緊密聯系,也要契合學生的興趣點。但是許多教師在課堂中并未達到這樣的要求,教學提問的設置或者空洞乏味,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或者一味追求契合學生,與本節課的中心思想脫離,沒有對之后的授課有任何鋪墊。另外,部分問題設置太過簡單或者太過困難,不符合大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最近發展區”,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然會受到影響。
(四)沒有把握好提問時機
小學階段的學生不管是從智力、注意力還是其他各個方面,都未完全發育成熟,因而其思維模式、反應能力與成年人都有較大差距。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部分教師僅僅按照自己的思路授課、提問,并未完全考慮到小學生的接受能力,這就使教師的思維與學生的思維有所偏差,影響了課堂的有效性。
(五)小學生生活經驗不足
小學數學中,許多知識點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脫離,而由于小學生缺乏抽象思維使得他們缺少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難以理解數學的許多知識點。許多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按部就班,被動搬照課本、教參上的問題,缺乏應用性,并未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如果學生沒有較好的經驗積累和將知識點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能力,將會逐步對這些問題失去興趣,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三、 優化提問,構建多元化小學數學課堂的策略
(一)問題要有必要性
在目前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要改變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模式,將學生置于課堂的主體地位,在教師的引導之下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利用設問,讓學生對重難點自主探索,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同時,在問題設置方面要注重質量,避免提問“這道題是不是這樣做呀”“老師講解得對不對呀”這些無效問題來浪費課堂時間。例如在講《植樹問題》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畫出封閉路線與不封閉路線的圖示,從而去觀察兩者之間種植樹木的不同,在自主探究中解決這一類型的題目。
(二)問題要有發展性
維果斯基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也就是在獨立活動過程中能夠解決一定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是目前學生獨立活動達不到但是通過教學之后獲得的成長。二者之間的差異就叫“最近發展區”。盡管小學階段,學生接受教育的時間并不長,但是由于成長背景、家庭環境、接受水平、認知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也會使其表現得不盡相同。因而教師在問題設置時要基于大部分學生現有水平,并將問題設置一定的梯度性、發展性,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讓學生在逐步探索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水平,培養思維能力,所謂“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讓每個學生都不至于“掉隊”。例如在進行平移和旋轉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提供幾個學生常見的場景,例如:馬路上疾馳而過的汽車、正在運行的電梯、游樂場里緩緩升起的摩天輪、旋轉木馬等等。這些場景絕大多數同學都見過,并未脫離其生活。同時,列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請對以上的情景進行分類,并且說出自己的理由。
(2)分類之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說出每一類的特點。
(3)除以上列舉的場景之外,你還能想到其他與之類似的嗎?
這三個問題彼此關聯,層層遞進,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之上對其進行遷移概括,從而使學生對平移與旋轉有一定的了解,為下一步更深層次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問題要有應用性
教師在教學時,要在傳授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及其實際應用能力,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與學生產生共鳴。在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所講內容為學生提出實質性問題來讓學生去思考。例如,在學習《長方形體積》時,教師可以提出“如何計算家里柜子的體積?”這樣切合實際的問題,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及數學應用能力。
(四)問題要有啟發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會教同學們如何解決問題,卻忽略了學生們發現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也要注重啟發性提問。就是在提問中使學生不僅要思考這個問題,也會試著去探索去發現這個問題。例如,在學習乘法運算時,教師可以提出“除了5+5=10或20-10=10這些加減的算法,還能怎樣運算使得結果等于10”這樣的問題使學生發揮想象力,看學生是否可以考慮到2×5得10。這樣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換個思維思考問題,然后提出問題,這樣學生就可以舉一反三。
(五)問題要有探究性
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具有直觀的行動思維,具體的形象思維,并與抽象邏輯思維相互促進的思維特點,小學生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的階段,具有較強的直觀性,他們對自己直接看到自己動手實際操作的數學內容更容易接受。所以小學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培養他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自己動腦思考,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數學知識的能力和意識。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設置探究性的提問,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通過自己的探究得到數學知識和答案。比如在《幾何圖形》長方形體積公式的學習章節中,老師給了每個小組8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然后讓各小組用不同的方法將8個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并記錄下每種擺法的操作順序,統計此種擺法的小正方體的總個數、每排個數、排數、層數。最后根據自己統計的數據,一步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得出小正方體的個數與每排個數、排數、層數的關系,從而順利地推出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抽象概括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采用類似這樣的探究式提問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更感興趣,是學生養成主動思考,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和抽象的數學邏輯思維。
(六)問題要有具有情境性
小學數學教學中也要創設情境,優化學生的課堂體驗,使整個課堂充滿趣味,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數學就在身邊。例如在學習《克、千克的認識》這一課中,可以在課堂中形成一個超市的情景,讓學生置身其中,所有問題都圍繞著平常購物展開。在多媒體上展示一些商品,突出商品的標簽,讓學生感受克、千克具體代表著什么,另外也可以準備一個秤,使其親手感受每個商品的重量。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優化問題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其思考,還能對所學內容有所強化,提高課堂效率。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認識到巧設問題的重要性,讓提問有必要性、發展性、應用性、啟發性、探究性和情境性,構建多元化課堂,促進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仕標.多元化小學數學課堂的構建策略[J].農家參謀,2020(17):157.
[2]楊薈義.如何在參與式教學模式下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8):107.
[3]梁艷紅.多元化教學設計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3):61.
[4]何素華.基于多元化教學模式實現數學知識的有效教學[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學素質教育創新研究大會論文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00-201.
[5]肖玲玲.巧設問題,構建多元化小學數學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9(41):123.
作者簡介:
宋晶,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蠶叢路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