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艷

摘 要:從老司城遺產旅游實際出發,研究人員和旅游者之間有一種供求關系,研究者的成果不同程度的影響到老司城文化遺產的價值、保護管理和發展,影響著旅游者對老司城遺址的認識和了解,但是由于研究者身份的特殊性與專業性,忽略了大多數游客只是大眾群體,文章主要從挖掘、突出、保護及調動等方面來探析它們之間的沖突。
關鍵詞:研究人員;游客;挖掘;突出;保護;調動
20世紀90年代初,GUNN綜合旅游地理學和旅游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旅游功能系統理論(Tourism? Function System Theory,簡稱TFST),主要用于解釋旅游供給與需求的空間關系問題。他把旅游功能系統分解為吸引物聚集體、旅游服務實施、交通、信息與引導和旅游者五個要素。如圖:
在旅游功能系統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老司城遺產旅游實際,我們可以知道研究人員和旅游者之間有一種供求關系,信息、促銷(研究人員)為旅游者提供信息引導、宣傳服務,他們的研究成果都將不同程度的影響到老司城文化遺產的價值、保護管理和發展,影響著旅游者對老司城遺址的認識和了解。但是由于研究人員這一群體的特殊性與專業性,它獲取的吸引物是有一定的限制,在“吸引物—信息——旅游者”這個傳遞的過程中,它往往從自身的立場出發,用專業的視角篩選、提煉來自吸引物的信息內容,忽視了大多數旅游者僅僅只是大眾群體。那么如何在這種沖突下,整合并協調旅游者、研究人員之間的利益點,把遺產資源與旅游資源有效的相互轉換、結合,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1 挖掘核心價值,打造文化核心區域
研究者深入挖掘,探討老司城文化遺產的歷史沿革、核心價值以及現實意義,老司城遺址是中國土司制度的物化見證,填補了土司考古學的空白,為研究國家制度、民族關系、民族文化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源,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最具典型的古文化遺存。近幾年,考古發掘與學術研究者在土司學、土家族及土家文化等研究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就,為老司城遺產的保護、管理提供了夯實的基礎,使人們對于老司城文化遺產的認識趨向深入和全面。
老司城文化遺址的價值除了見證土司制度、土家族文化、民族建筑以及民族關系的內涵,還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擺手舞、哭嫁歌、過趕年等等。構想在老司城遺址區內集中打造專業的文化區域,展示璀璨的土司文化與土家文化,這樣,既能滿足研究者的需求,也能吸引游客。
2 突出文化內涵,積極引導旅游消費
當遺產資源成為旅游資源的時候,游客不可避免的成為一個很重要的群體。管理者時常會被“顧客是上帝”的口號所影響,不可否認,這對遺產資源的展示有很多積極的影響,在建設過程中會更加關注人性化的因素,但是,這種觀念也會帶來更多的問題,對文化遺產作庸俗化的處理。老司城文化遺產在發展過程中,應該避免這些問題,一定要避免不負責任的、無度的開發和短視的利用。要突出文化內涵,研究者要加強對老司城遺址的歷史、建筑、文化、社會經濟、生活狀況等等方面的學術研究,要積極宣傳老司城文化遺產的價值與意義,引導游客在參觀的過程中調整視角,發現老司城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3 以保護為目的,建立學術科研基地
老司城遺址從1995年開始考古發掘,時至今日,已經歷三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雖然老司城遺址考古調查研究、土司學研究都是較為后起的研究課題,但是經過諸多研究者的努力,使老司城遺址的歷史脈絡和文化價值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清晰,奠定了保護和管理的基礎。
對于老司城遺址的研究還有一些尚未解決的課題,如老司城的建筑格局、老司城遺址的核心價值以及與國外同類遺址的比較等等,都需要進一步研究。以保護為目的,針對老司城遺址的相關研究,建立學術科研基地,集合專業高素質研究員,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良好的環境,深入挖掘其內涵與歷史價值,為遺址的保護提供更為科學的依據。
4 調動游客參與,合理展示遺產資源
世界文化遺產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吸引物,文化遺產旅游作為文化旅游的一種,游客在參觀后還希望獲得更深刻的文化體驗。首先應當通過多種手段展示老司城文化遺產的特定環境。老司城遺址的修建相當講究,具有成熟的規劃,每處遺存都有自己的意義,只有在依照當時土司的意圖,依次游覽才最能體會其文化意蘊,這就要求研究人員要正確、客觀的給旅游者傳達信息,調動游客的文化意識,讓游客身臨在土司時期,感受其中濃郁的歷史文化。
許穎在《加強世界文化遺產地游客管理的思考》一文中把“文化旅游者分為目標明確型、觀光型、意外發現型、隨意型和偶然型五種”這五類游客對目的地的了解和文化需求依次減弱。因此對游客應當區別對待,有限制地開放世界文化遺產。研究人員作為目標明確型的文化游客,他們的目的性與專業性都很強。但是作為一般游客,對于遺產內涵價值的了解和需求都相對較弱。如果讓所有人不受限制地進入各個地方,尤其是些已經比較脆弱的區域,會給遺產保護帶來困擾,必須有節制地將遺產展示給游客。
5 加強游客管理,嚴格控制容量與行為
根據老司城遺址游客統計數據,近5年游客訪問量逐年遞增,2015年到訪游客1萬人次、2016年5萬人次、2017年7.2萬人次、2018年5.8萬人次、2019年5.4萬人次,從這個數據上面看,預計未來幾年旅游人數將會逐步增長。老司城文化遺產有近千年的歷史,具有特殊重要性、珍惜性和易破壞性,是不可再生資源,基本的保護管理工作,直接影響著遺產的安全。我國有很多遺產地因管理工作不到位,使遺產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如世界遺產九寨溝,自2000年以來,每年游客量都超過100萬人次。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老司城文化遺產要吸取經驗教訓,控制每天的游客量,按照《老司城遺址保護規劃文本》的接待游客標準,老司城至祖師殿古道日容人量為:800人/日,年接待游人量為:160000人/年;祖師殿日容人量為:200人/日,年接待游人量為40000人/年。要正確宣傳、教育、指導游客,老司城文化遺產是全世界、全民族的共同財富,要主動承擔保護的責任和義務,要規范自己的旅游行為。
2015年,老司城遺址成功納入世界文化遺產,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但最近幾年游客訪問量并不理想,研究者更應深入內涵挖掘,充分展示遺址核心價值,吸引游客,體驗文化,讓老司城遺址深刻的內涵價值展示在世人面前。
參考文獻
[1]楊杰.少數民族地區古城鎮城址空間分布關系與地形特征研究——以湘西老司城遺址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5(03):17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