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雙海
摘要:核心素養作為新課標實施進程中中學教育的重要任務,需要全面貫徹落實到各科教學之中。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同樣需要以此作為基礎和重點,針對性地創新和優化教學策略,從而實現對學生的科學、全面、合理引導與教育,同時加強對他們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本文簡單介紹了初中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培養意義,并重點從學生興趣和積極性、思維能力及實踐能力、教學方式、信息化社會責任等方面,分析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在學校、教師和學生處都未得到足夠關注,甚至還有部分語文、數學、英語教師占用該課程教學時間的情況,同時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成效也不盡如人意。不過在信息時代進步以及新課改實施的雙重作用下,信息技術課程不受重視的現象得到了顯著改善,而且不少學校也更加關注對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一、初中信息技術核心素養概述
(一)內涵
所謂初中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簡單而言即學生在相應的課程學習與鍛煉中應當具備和掌握的相關品質與能力,可以被視作初中學生在信息時代進行相應課程學習的發展目的。總體而言,這些品質和能力可以被歸納為以下四點。其一,信息意識。在信息化時代,初中學生應當能夠適應時代環境,具備良好的信息意識,即應當對信息有較強的敏感性與分析能力,能夠根據實際需求獲取相應的信息,并能對信息的積極性、價值等加以判斷。其二,計算思維。計算思維是較為抽象的思維,指學生基于所學知識進行實踐鍛煉,同時針對實際問題設計對應的處理系統,從而解決各種問題。其三,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在數字化時代,數字資源及工具已然成為學生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學生需要對其進行合理利用以實現更加高效的學習,同時對各種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創造性、創新性地完成任務,構建作品。其四,信息社會責任。信息社會帶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模式,但是也引發了不少新的社會問題,如信息污染、信息犯罪、信息侵權、計算機病毒、信息侵略等。中學生應當具備正確、強烈的信息社會責任感,能夠在信息社會做到合法、合規且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自律,主動承擔對各種不良信息社會問題進行屏蔽、舉報、清除、防范等責任。
(二)培養意義
核心素養培養是目前初中教育學生培育的關鍵所在,其從本質上而言就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創新、變革與拓展。一方面,核心素養培養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旨在從單純的知識教學向符合社會需求的綜合素養培養轉變,強化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與品質,推進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在信息化層面的連接,基于社會發展需求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和培育。另一方面,信息技術課程在中學中長期處于不受重視的地位,同時還存在教學內容簡單而脫離實際、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實際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而落實核心素養培養則意味著對教學目標、理念、內容、方式、技巧、評價等的全面改善,有助于改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二、具體教學策略
(一)以激發學生興趣和積極性為重要前提
只有學生自身具有強烈興趣,自愿進行學習和探索,才能凸顯教學有效性,才不至于出現學生過于被動而影響教學效果的情況。而在核心素養培養中,激發興趣更是培養學生信息意識的前提與基礎。這是因為信息意識本身就意味著對信息的主動搜索、查找、整理和對信息進行有效判斷的能力,需要學生自身具有一定的興趣。如果學生對信息技術、計算機科學缺乏興趣的話,往往信息收集和整理意識不強,同時也難以主動學習、探索和提升,不利于他們信息技術方面的綜合素養的提升。故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將激發學生興趣作為關鍵前提,并且需要更加關注學生信息意識的提升,最大限度發揮課程促進及引導學生踏進信息化時代的重要作用。
(二)強化對學生思維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
加強思維能力培養是教學理念創新的重要體現,更是教學模式的重大轉變,意味著信息技術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更加注重學習方法、綜合素養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這種轉變是十分有必要的,體現的是教學理念的革新,更加符合新課程教育的要求與特性。對信息技術課程而言,互聯網、計算機、智能手機等已經遍布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初中學生也能接觸大量相關內容,這無疑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有利條件。教師必須準確把握新時代對培養學生優秀思維能力所提出的新要求,了解信息化優勢,全面落實基于信息技術教學的思維能力培養工作,引導學生以思維為基礎,以實踐為核心,有效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自我提升,解決各種問題。
(三)以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數字化學習和創新
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是新的時代背景下每一位學生都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同時也是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趨勢。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包含三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為合理評估與選擇常用的數字化工具與資源、合理運用數字化環境并主動參與協作學習與協同創造、有效評估多樣化數字化資源與工具的價值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和形成個性化作品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逐漸實現由低層次到高層次的過渡。而要實現這一點,則必須以學生實際情況為核心,動態化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實現高效教學和準確引導。
(四)引導學生形成強烈的信息化社會責任感
在強調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形成強烈的信息化社會責任,讓學生能夠在復雜混亂的信息浪潮中堅守道德底線,同時引導學生成為凈化網絡環境的一分子。進行信息化社會責任感培養,主要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信息污染、信息犯罪等信息社會問題,提升他們的安全意識,教導他們遵守信息法律法規、遵守信息社會的道德與倫理準則,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關注信息安全與和諧。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了解信息技術革命下的環境與人文問題,教育學生理性判斷和正確對待信息技術創新所產生的新觀念和新事物。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則必須從實踐出發,以生活中各種常見的信息社會問題為案例,以信息技術領域的新觀念、新事物作為重要素材,進行有效教學。例如在教學“網絡安全”相關內容時,教師著重對網絡世界中存在的各種安全問題進行詳細介紹和分析,同時結合真實案例,強化學生對計算機犯罪、病毒防范、信息安全保護等的認知和了解。
三、結語
當前,為了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需要對核心素養的內涵有深入了解,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優化教學內容,創新和拓展教學方式,以更加全面、綜合的方式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全面成長和發展,確保學生能夠有效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