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翔海
關鍵詞自然分層 差異教學 小組合作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校從校情出發,創造性地運用“因材施教”原則,推進差異教學,實施了“分層遞進”教學策略,發掘每個學生學習的潛質,促進每個層次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全面促進了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一、穩定行政班,分兩層教學
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增加,學習要求也不斷提高。到了九年級的第二學期,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習內容即將全部學完,學生之間學習能力上的差異愈加明顯,特別是數學和英語這兩門學科,差異更大。這就出現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不飽,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吃不了”的情況。而教師在實施統一的教學時,一般都是以中等難度為主,難以兼顧兩頭,導致教師、學習優秀生和學習困難生都十分苦惱,不利于全體學生的共同提高。為了改變這種現狀,讓所有學生都能在接下來的中考復習過程中有所進步,我們采取了“行政班”與“分層走班”教學相結合的措施。首先,我們把相鄰的兩個平行班(1 班與2 班,3 班與4 班,……)看作一個整體,在安排課務時就把這相鄰兩個班級的數學和英語學科的任課教師調整成同一位任課教師(一人教兩個班),課表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其次,根據學生學習能力或學業水平的相似性,把每個班的學生分成AB兩個層次,在穩定“行政班”教學不變的前提下,只讓學生在上數學和英語這兩門課時才進行“分層走班”教學,其他學科則仍在原班級上。例如:1 班在上A層學生的數學課,那么同時2 班在上B 層學生的英語課,反之亦可。這樣一來,由于授課對象的層次比較接近,教師在組織教學時針對性就更強,這樣就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
我校各年級都是均衡編排的平行班。實施“分層遞進”教學時,原“行政班”的任課教師、日常管理、其他學科的學習等均保持不變,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分層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分層上,則根據學生的學習可能性、分層教學目標和具體的學業水平,采取師生協商分層、學生自主定層、浮動分層(依據學生學習的進步與退步狀況)等方法來決定。
二、目標、過程、評價的差異性
1.發展目標的差異性。
我校據此確定與各層次學生學習可能性相協調的分層教學目標,包括“基礎性目標”與“提高性目標”;再把課程標準分解成具體的可操作、可觀察、可測量、可評價的課堂教學目標;同時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對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都有針對性和挑戰性。
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提出明確而具體的發展性學習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對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注重基本學習方法的指導,促成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其自主完成作業,減少作業差錯發生等。
2. 施教過程的分層性。
分層施教是分層遞進教學的關鍵。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重在點撥,啟迪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這部分學生要適當加深與拓展相關知識,注重歸類總結與變式訓練,注重提高性作業與留白時間。對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教師要多加輔導,實行低起點、小步驟、多訓練、勤反饋的教學,注重基礎性作業的獨立完成與作業差錯的訂正,不斷夯實學習的基礎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班內分AB層的同時,組建學習小組是必須的。每一個小組由4~6名學生組成。A、B兩層學生混合編組,形成異質組,創造“兵教兵”的機會,打造互助學習的平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創造場景,引導質疑解難,鼓勵互助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只挑選優秀學生回答問題、演示練習,對一些基本概念的學習檢測與反饋,還是要多挑選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鼓勵他們有勇氣表現自己。實踐證明,一次成功的互動表現能夠激勵他們更用心去學習。
3.評價機制的個性化。
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學生,這是教育的大忌。應當從標準到方法建立起科學、藝術的評價機制,使課堂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成效的衡量之間構成一個封閉的回路,既可檢測學習過程,又有利于呵護被評價者,以最大可能地消解教學要求與學習成效之間的落差帶來的負面影響,通過激勵性評價的方法去鞭策學習優秀的學生,同時保護學習后進的學生。
評價學生學習后效究竟牢固不牢固的關鍵是看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有沒有達標,對基本能力(包括學習方法)的習得有沒有過關。從學生學習的外在表征來說,就是表現為對學習的興趣和渴望等。僅僅關注教師在課堂上講了多少、講得多難是沒有用處的。教師要從知識維度、方法維度和思維維度去考量,思考學生如何學得牢,如何學得有效。
教師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采取相應策略,或提優或補差,使不同學生都能向更高目標前進。
三、初步成效
對于分層遞進教學,我們原先最擔心的事情主要集中在“分層”標簽效應可能對學生的心理和情感帶來的負面影響。實驗結果證明,對于“分層”帶來的標簽效應,并沒有事先想象的那樣大。因為原“行政班”的任課教師、班級管理、其他學科的學習等均保持不變。
數學和英語兩門學科“分層”的目的則是為了“遞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更何況學生的分層不是一直不變的,只要足夠努力,每個學生都有向高層次“遞進”的機會和可能;而學生如果不努力,就會面臨退步甚至降級的可能。在這里,“分層”只是手段,“遞進”才是教學所要達到的真正目的。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我校的辦學思想。在分層遞進教學的道路上,我們堅持“適合學生的教學才是最好的”,會繼續不斷探索教與學的改革,給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