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 何麗娟



摘? 要: 奧林匹克教育是以青少年為參與主體,以體育運動為載體,通過學校體育教育和體育社會組織培訓以及社區和家庭體育的開展傳播奧林匹克價值觀的教育活動。學校體育教育是基礎,但并不只局限于體育課和學校體育活動。通過“跨學科”“跨課程”學習和整合,可以將體育運動與其他學科內容有機結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學習和理解體育,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實現奧林匹克價值傳播。
關鍵詞: 奧林匹克教育;實施路徑;學校體育;“跨課程”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0)10-00-03
多年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就指出:體育、娛樂和游戲是全世界兒童學習價值觀的有趣的方式,并且可以持續終身。體育促進友誼和公平競爭;培養團隊合作、尊重他人;確保兒童長大后學會關心他人的必要技巧。體育幫助年輕人做好準備迎接他們將要面對的挑戰,并能幫助他們在社交圈里發揮領袖作用。[1]
奧林匹克教育從根本上講,是以青少年為主要的目標群體,通過體育運動傳播奧林匹克價值的教育活動。教育是奧林匹克主義的核心內容,是貫穿奧林匹克運動的主線,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精髓。
一、為什么需要奧林匹克教育
任何一種教育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夠滿足特定的培養人的需要,奧林匹克教育是否必要,也是由是否具有社會需要以及它能否滿足這種社會需要所決定的。[2]
奧林匹克教育的目標是維護和促進人類社會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平、友誼、進步;其教育內容是人類社會普遍接受的人文價值,如奮發圖強、追求卓越,公平、公正、尊嚴、尊重;其教育的基本手段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文化形態——體育運動。可見,奧林匹克教育從目標、內容到手段,都具有鮮明的普世性,具有超越民族、政治、宗教等各種社會界限的普遍意義。
首先,奧林匹克教育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
身體是個體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身體發展的需要不因社會背景的不同而不同,作為個體的人總是在尋求自身的發展。教育就是科學地促進自身發展的手段。奧林匹克教育與國家教育不同的是,它著眼于人類社會的共性,力圖擺脫文化的種種束縛,促進個體自身的和諧發展。奧林匹克教育以體育活動為其實施教育的基本手段,不僅抓住了人的發展的基點,而且在手段上找到人的發展的共同點。這就使得奧林匹克教育在基礎的實踐層次上有所依托,從而能夠滿足人自身和諧發展的需要。
其次,奧林匹克教育是“地球村”和諧發展的需要。
目前世界既有的教育體系是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單位建立起來的,著眼于本社會人才培養的需要而設計和實施的。然而,隨著人類社會跨入國際化和全球化發展階段,囿于國家民族的教育目標、視野和內容均難以滿足全球化時代的需要。奧林匹克教育是對國家教育的必要補充,以促進人類地球村落的和諧,維護人類的共同利益。奧林匹克教育的出現是當代社會和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2006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國際奧委會第五屆世界體育大會上,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羅格明確提出,奧林匹克運動是教育運動。
二、奧林匹克教育在青少年生涯中的傳播及影響
奧林匹克教育是以青少年為目標群體,青少年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的參與主體。他們通過參與學校體育教育、社會上有組織的體育培訓與競賽活動、社區和社會各種體育活動,從中學習和領悟奧林匹克價值內涵,將其融入到自己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之中,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圖1)。
首先,學校體育和學校教育是以培養青少年體育運動興趣、獲得知識技能、發展身體、提高運動能力、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為目標,為青少年終身參與體育奠定基礎。作為學校體育和教育的補充與擴展,奧林匹克教育活動的開展,有助于營造良好的體育活動氛圍,促使青少年潛移默化地產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欲望。青少年只有喜歡運動,愛體育,才能在生活中積極主動地參加課余訓練和競賽活動,學習掌握更多的運動技能。同時,隨著運動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也會增加他們在學校中運動學習的興趣。
其次,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上提供體育培訓和競賽服務的社會組織不斷增加,為青少年課余體育參與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青少年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積極參加體育俱樂部等體育社會組織和機構的培訓和競賽活動,以及體育夏令營、冬令營活動等,通過參與,有助于他們領悟和實現奧林匹克價值內容。長期堅持參加體育訓練和競賽,不僅有助于青少年運動習慣的養成,還可以促進他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享受運動樂趣。
近年來,體育活動的開展得到我國政府和社會各方的重視,每年都會舉辦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奧林匹克日活動、全民健身日活動等已成為制度性的活動。青少年積極參與這些體育活動,例如,在社區為大家朗誦《體育頌》、參與社區長跑或火炬傳遞等,會獲得書本上、課堂上學習不到的知識,領略不一樣的感受,從而學會社會交往,有助于他們的進步和成長。
奧林匹克教育的實施只有注重體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將奧林匹克運動的核心價值觀與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體育社會組織的課程,以及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結合,加強學校、社會、家庭和社區的聯動,才能實現青少年終身體育參與的良性循環。
三、學校實施奧林匹克教育的“跨學科”學習及教學設計案例
奧林匹克主義是一種生活哲學,體現在身體、意志和精神素質的整體協調性和平衡性。奧林匹克主義將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相結合,在創造一種以奮斗中所體驗到的樂趣、優秀榜樣的教育價值和對一般倫理基本原則為基礎的生活方式。
已故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曾說過:奧林匹克主義是超越競技運動的,特別是在最廣泛、最完全的意義上來講,它是不能與教育分離的,它將身體活動、藝術和精神融為一體而趨向于一個完整的人。奧林匹克運動核心價值是基于體育運動進行傳播,但并不只局限于體育課和學校體育活動。通過“跨學科”“跨課程”學習和整合,可以將體育運動與其他學科內容有機結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學習和理解體育,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實現奧林匹克價值(圖2)。
案例1:科學課中融入體育內容:“水立方”如何變成“冰立方”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廣泛地運用到體育的各個領域,可以在科學課的教學中介紹與體育相關的科技設計與應用。比如:“鷹眼”輔助裁判、“鯊魚皮泳衣”等,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科技發展對體育的促進及科學作用于體育的條件。國家游泳中心既是2008奧運周期的“水立方”,也是2022冬奧周期的“冰立方”,場館改造的核心是如何“水轉冰”,即水冰功能轉換。通過這個主題內容,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水上項目、冰上項目以及觀眾席的溫度特點和要求,教師通過查閱一些資料介紹“水轉冰”科技手段的運用。
案例2:體育課“跳遠”教學中簡單數學的運用
體育中離不開測量,以及時間、速度、距離等概念。在運動學習中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測量,了解自己的運動狀況。也可以通過時間、速度、距離的變化,增加學生的運動體驗,提高學生的運動認知能力。跳遠的關鍵技術環節是起跳,但對小學生講技術要點他們很難理解。只有通過游戲比賽的方式,讓他們在玩中學,掌握跳遠的知識和要點。根據不同年級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設計以下三種活動方式。
1.個人挑戰賽
活動方法:①4~5人一組,助跑距離按照3米、5米、10米及15米進行變化,組內進行個人挑戰賽。②助跑距離為5~10米,用左腳起跳的跳躍距離與右腳起跳的跳躍距離之和進行比賽。活動的目的是使低年級學生發現和確定自己的助跑距離和起跳腳。
2.小組對抗賽
活動方法:5~6人一個小組,經過小組間協商,確定比賽規則,以小組平均跳躍距離進行對抗比賽。活動的目的主要是培養中、高年級學生的團隊意識。建議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引導,比如,是否設定起跳區域;跳躍距離從哪里開始計算,是從起跳腳的位置,還是從起跳線的位置,等等。在學生出現意見分歧或無法確定比賽規則時,教師應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3.挑戰自己
活動方法:了解或計算出自己的“目標遠度”(跳躍距離),通過練習和改進動作,不斷提高,并在自我挑戰的過程中體驗樂趣。當學生身體條件和運動能力方面差異較大,只強調與他人競爭會使學生,特別是運動能力弱的學生失去自信心和參與的積極性。而與自己比較,設定自己要達到的目標,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改進動作。這一活動方式比較適合小學高年級或中學生的教學。
如何計算每個人跳躍的“目標遠度”?在日本學校體育教學指導法中,介紹了如下三種方法:[3]
(1)立定跳遠的距離×(1.7~2.0)。
(2)根據50米跑的時間推算出“目標遠度”(跳躍距離)。
五年級男生? Y﹦-38.27X﹢627.21
五年級女生? Y﹦-36.59X﹢605.34
六年級男生? Y﹦-50.85X﹢778.35
六年級女生? Y﹦-57.00X﹢823.34
式中,X為50米跑的時間,Y為“目標遠度”(cm)。
(3)根據50米跑的時間和身高推算出“目標遠度”(跳躍距離)。
五年級男生:
Y﹦0.77Z-38.99X﹢560.6
五年級女生:
Y﹦0.72Z-35.08X﹢516.28
六年級男生:
Y﹦1.04Z-45.29X﹢580.98
六年級女生:
Y﹦0.73Z-40.96X﹢568.67
式中,X為50米跑的時間,Z為身高(cm),Y為“目標遠度”(cm)。
可以看出日本體育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了數學的線性回歸方程(Y=a+bx),將學生運動測試普查的結果與教學結合,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指導。我國也定期進行體質測試,教師可以借鑒他國的做法,利用調查數據為我們的教學指導服務。
案例3:體育與歷史或地理教學內容相結合
體育和歷史學習以及地理學習相結合,可以通過了解某一運動項目的產生和發展歷史,進而了解這個國家或地區,以至于世界的變化等。比如孩子們喜歡冰雪運動,讓孩子們查閱一下越野滑雪或冰球的起源,以及這些運動在某個洲、某個國家發展的情況。教師可以圍繞某一屆奧運會舉辦國的歷史、地理和文化進行介紹,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學會收集資料和思考問題,實現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奧林匹克價值理念。
案例4:美術課、英語課、語文課中的體育主題
體育可以成為美術課、英語課、語文課等課程教學的主題內容。通過與美術等藝術結合,開展“體育攝影和體育海報設計展”活動,展現學生對奧林匹克審美主義的理解;還可以通過自己的畫筆,畫出自己喜愛的運動的各種特征。通過與語言學結合,開展小競賽“用英文說出或寫出你知道的體育項目的名稱,看誰最多”,也可以通過寫作文的形式,描述“我心中的體育明星”,告訴大家奧運英雄的榜樣作用。
案例5:奧林匹克價值觀的傳播融入到體育教學活動中
奧林匹克價值觀的傳播不能局限在知識的傳授和理論層面,必須融入到教學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具體的體育活動中體驗和踐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靈活運用體育游戲要素的特點,通過改變游戲場地、設施及規則等,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尊重、友誼、合作、追求卓越、公平競爭等提供可能。
例如:在小學高年級學生“接力跑”比賽的設計中,如圖3所示,教師通過改變場地,增加一條起跑線或增加一個交接棒區域或改變一個折返位置,改變跑的距離。設立每個小組可以使用兩次縮短距離的機會,誰來使用、什么時候使用由各小組成員自己商量這一規則。通過這樣的設計促進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觀察、理解、判斷、合作,體驗和踐行奧林匹克價值觀內容[4](圖3)。
四、結語
奧林匹克教育的實施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也是針對學校體育中功利、束縛和僵化現象的反思與改變。學校教育工作者在奧林匹克教育中扮演著跨文化傳播和學校體育改革創新的雙重角色。日本山形大學附屬小學的澀谷光夫教師用釀造了30年的白蘭地酒(Very Superior Old Pale)比喻體育教師的資質,即:熱情、積極性、愛心、耐心(Vitality);專業性(Speciality);創意(Originality)和個性(Personality)。只有教師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養,中國奧林匹克教育才能達到長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The Fundamentals of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 :A Sports-Based Programme[M].Produced by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Department of Public Affair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Sport, Lausanne, Switzerland, Published in 2016.
[2]任海.奧林匹克研究讀本[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45-48.
[3]學校體育編輯部. 快樂體育指導案例和指導語集錦[M].東京:日本體育社, 1996,6 (學校體育 增刊):94.
[4]裴東光,李捷編.奧林匹克教育讀本(中學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助力國家發展戰略研究”的部分成果,項目號:19GZH045。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022北京冬奧會背景下中國奧林匹克教育傳承與創新研究”項目的部分內容,項目號:19BTY040。
(首都體育學院? 1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