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 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閱讀顯得分外重要,學生既需要通過閱讀活動積累語言材料,也需內化文本內涵,豐富精神食糧,更要通過閱讀探究活動去培養自己的語言能力。而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退居二線,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讓學生及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做準備。本文則將從引導學生預讀課文、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分享心得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指導學生漸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習慣、指導方法
閱讀習慣,即小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慣性。在教師擔當閱讀課“主角”的教學狀態下,小學生總是被動地等待教師分享閱讀心得、剖析文本內容,雖然確實可以通過這一學習活動積累語言素材,但是卻很難讓學生實現自主閱讀,無法使其主動分析文本內涵。這也直接影響著小學生本身的閱讀能力,不利于保護學生的閱讀心態。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調整與學生相處、互動的方式,讓學生成為閱讀課上的“主角”,以便順利引導學生實現自主閱讀、深度閱讀,使其盡早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做準備。
一、引導學生預讀課文
預讀,是專門針對閱讀課所展開的預習活動,讓小學生自覺預讀課文的基本目的便是要指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使其初步產生閱讀印象,以便讓學生帶著思考、記憶參加閱讀討論活動。因此,面對小學生,小學語文教師便要監督學生自主預讀課文內容,以便讓學生順利生成文本認識。其中,由于低年級小學生的自覺性較差,有可能會應付差事,所以教師也要專門整理一些趣味讀本,而且還可嘗試通過開設預讀課的方式監督學生自覺預習,使其初步形成預習習慣。
就如在《小蝌蚪找媽媽》課文閱讀活動中,為了保證本班小學生可以在閱讀活動開始之前自主預讀課文內容,筆者就選擇了同名繪本,讓學生閱讀繪本,由此達到預讀目的。本班學生雖然還未形成閱讀自覺性,但是卻普遍非常喜歡繪本,原因是他們的形象思維發育情況良好,喜歡看圖說話,而且也能利用自己現在所積累的生字詞知識閱讀繪本中的少量文字,既不會讓學生產生學習負擔,還能讓學生展現自己的思維優勢。因此,當筆者提出閱讀《小蝌蚪找媽媽》同名繪本時,本班學生也展現出了高漲的閱讀熱情,承諾自己會獨立閱讀繪本,總結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故事的主要線索。
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在閱讀中,思考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是小學生攝入文本信息、解構文本內容的腦力過程,也是引導小學生產生個性化閱讀理解的關鍵環節,必須要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現成知識的學習狀態,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且能自覺閱讀文本內容,才能真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養成邊讀邊思的好習慣。為此,小學語文教師便可通過提問活動喚起學生的思考意識,再以問題為媒介組織學生參與閱讀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分析文本內容,使其真正實現自主閱讀。
就如在《植物媽媽有辦法》閱讀課上,筆者就圍繞文本內容設計了如下問題:孩子長大之后都會離開媽媽,《植物媽媽有辦法》也講了幾位植物媽媽送走孩子的方式方法,請問一共描寫了幾位植物媽媽,分別是誰?蒲公英媽媽是如何讓孩子旅行的?蒼耳媽媽呢,她是如何幫助孩子走向世界的?豌豆是如何離開自己的媽媽的?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呢?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分段概括課文內容,能夠讓學生提煉關鍵語句,驅使學生自主分析課文內容,可以真正讓學生實現有效閱讀,讓學生將閱讀、思考活動結合起來。
三、引導學生分享心得
新課改已經明確指出,聽、說、讀、寫活動是無法分割的,小學生也需要通過表達活動闡述閱讀心得、分享閱讀結論,并在表達過程中汲取其他同伴所得出的閱讀觀點,共享閱讀智慧,進一步發散學生的閱讀思維,讓學生在閱讀課上實現有效成長。為此,小學語文教師便要引導學生自主分享閱讀心得,讓學生盡早養成分享、表達的好習慣,使其能夠形成開放、包容的閱讀態度,能夠謙虛、客觀地接納其他人所總結出來的閱讀結論。
在《曹沖稱象》課文閱讀活動中,待學生讀了課文之后,筆者就鼓勵學生闡述自己的閱讀心得,希望學生可以真誠交流。比如,有的學生表示自己非常崇拜曹沖,因為曹沖非常聰明,能夠解決大人都無法解決的難題;有的學生則表示曹沖非常機智、勇敢,因為即便自己有時會產生一些想法,但是會害怕失敗,不敢說出來。這時,筆者就鼓勵學生,告訴學生要向曹沖學習,努力成為一個勇敢、機智的少年。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非常重要,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基本前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關注學生在閱讀課上的行為表現,監督學生、指引學生,讓學生及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自主閱讀、邊讀邊思、邊讀邊說等等,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為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作準備。
參考文獻:
[1]李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行動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2]丁冬梅.新媒體時代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龍華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