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蓉
摘? 要:為了積極構建高效課堂、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及利用,教師需要著眼于學生成長及發展的具體背景,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在信息時代背景之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之間的整合不容忽略,這一點能夠更好地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及利用,充分體現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在推進教學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堅持站在時代發展的角度,抓住信息技術的使用要求,真正實現這一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之間的緊密融合,以此來更好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教育教學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策略
一、引言
數學是小學教育階段中的基礎性學科以及重難點學科,教學難度偏高。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成長以及發展要求,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豐富教育資源以及教育內容,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吸引力。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技巧。
二、精心創設教學情境
在信息化和科技化時代下,小學數學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產生了明顯的變化。為了有效踐行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確保高效教學,小學數學教師需要主動利用各類信息技術,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感知的過程中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動性。小學數學的教學難度和學習難度偏高,對師生都是一個較大的挑戰及考驗。教師需要著眼于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主動利用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活動,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確保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之中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比如在講解圓的認識時,教師則可以展示汽車行駛的錄像。通過簡單的分析來讓學生對不同的圖形進行判斷,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很多學生能動性高漲,能夠在情境感知的過程中意識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并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生活化情境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比較明顯,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降低教育教學的難度。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因此,教師則可以結合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經驗,選擇學生喜歡樂見的生活化元素,不斷調整數學教學的策略及方式。讓學生在個人興趣的指導下,主動學習數學知識,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動性。為了讓學生產生更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還可以主動創設情感教學情境,明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目標要求,主動滲透思想情感教育。盡量避免簡單枯燥的說教,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真正意識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精髓。
三、積極突破重難點
為了構建高效課堂,教師需要集中注意力,突破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及難點,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和精力。其中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最為關鍵,這一點也是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提出的新要求。為了有效地突破這一重難點,教師需要體驗出關鍵信息,主動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和手段,實現抽象空間概念的具體化呈現,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邏輯思維框架,真正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比如在講解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教師則可以主動地利用視頻制作軟件,通過簡單的視頻播放以及動畫演示來讓學生進行分析。很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能夠在感官的刺激下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只需要結合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意愿,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提煉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信息。主動滲透不同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邏輯思維習慣,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策略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保障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有所突破、有所成長。
四、加強思維訓練及引導
數學對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是一個較大的挑戰及考驗,教師需要關注數學思想的合理滲透,了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學生思維訓練的重要價值。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確保直觀的教學效果,很多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需要關注抽象與具體、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過渡及內在邏輯聯系。以多媒體課件為著眼點,通過對不同數學知識點的分析以及研究來彌補學生在想象力和邏輯思維判斷力上的不足,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收獲。學生的自主觀察以及思考非常關鍵,為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教師需要主動滲透與數學教學相關的思維方法,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自由發揮。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有所區別,學習基礎差異較大,如果教師仍然以一刀切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就難以構建高效課堂,同時也無法體現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對此,教師需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關注思維訓練對學生的吸引力。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價值,確保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完美滲透以及有機整合。
五、結束語
在推進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非常重要。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抓住數學教學的背景,精心設計不同的教學情境,主動突破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及難點。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以及引導,鼓勵學生自由發揮,保障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收獲,以此來更好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水準。
參考文獻:
[1]馬成明.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策略[J]. 科技資訊,2020,018(003):84-85.
[2]何麗群.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策略探究[J]. 科普童話,2020(16):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