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 要:當前,構建生活化《道德與法治》課堂存在很多問題:如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模式落后和評價方式單一問題。因此,我們應該構建生活化《道德與法治》課堂對策。構建生活化實踐性教學模式,應該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健康向上生活理念,幫助其樹立在正確價值觀指引下,積極思考和生活實踐相結合的理念。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評價方式;評價內容
一、《道德與法治》生活化課堂內涵
《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也是培養中學生核心素養要求。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應該與生活緊密相連,教育來自于我們的生活,最終教育還要回歸到我們的生活當中。結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特點,筆者認為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的內涵應包括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發揮學生能動性,由學生自己在生活中提出問題,自己主動建構知識并應用生活當中。教育還應該面向生活,面向未來,面向社會。
二、生活化《道德與法治》課堂存在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夠
近年來,由于中考的壓力,教師、學生和學校對于生活化《道德與法治》課堂重視程度不夠,他們只是一味追求《道德與法治》單純分數的提高,在以唯分數理念指引下的課堂中,教師強調的是對知識的重復單純記憶,學生陷入了刷題的模式。
(二)教學模式落后
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當前我們道德與法治很多學校還是停留在最傳統的講授傳授式,其結構是“講——聽——讀——記——練”。學生重復記憶知識、重復練習知識,教師講解內容與書本完全一致。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性、主動性沒有發揮,不利于學生終身發展。
(三)評價方式單一
在當前中考指揮棒的指引下,在很多學校道德與法治的評價單純依靠分數的維度去評價學生。主要從學生的知識掌握的程度去評價學生,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價值、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評價。由于唯分數的評價方式,在現實生活中,學生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功能性沒有真正發揮作用,現實生活中,學生不能發現真善美,也不能道德與法治倡導的理念和思想指導生活實踐。
三、構建生活化《道德與法治》課堂對策
(一)理念更新
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道德法治課堂的任務是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珍愛生命,積極參與公共生活,做遵紀守法做負責人的公民。應該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健康向上生活理念,幫助學生樹立在正確價值觀指引下,積極思考和生活實踐相結合的理念。
(二)教學模式創新
為了構建生活化的課堂,突破最傳統的講授傳授式,“講—聽—讀—記—練”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我們提出了創新的教學模式—實踐性教學模式:
1.實踐性教學模式解讀
初中道德與法治實踐性教學模式遵循知識學習的一般規律,知識的獲得從實踐中來,最后應用到類似的情景中去。如此往復,實踐——認識——實踐,不斷產生新的問題,找到新問題的新思路,找到新問題的方法,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學習過程之中,注重學生自主探究的情感體驗,由學生本人自己或者同伴提出問題的方案,注重情景問題的解決和學生身心的可接受性。
2.操作流程
初中道德與法治實踐性教學模式根據課程標準和初中身心發展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
環節一:導入情景。情景資源的選擇可以是來自教材,也可以調查、訪談的形式反映學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或者社會普遍存在的具有時代氣息的熱點問題。
環節二:可以用思維導圖或者知識結構圖呈現本課的知識網絡圖和自主學習任務單。教師檢查可以小組集體回答、投影展示每個小組優秀學生自學成果或者抽查學生回答。呈現本課的知識網絡圖和自主學習題,主要把知識體系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初步對本課的知識體系有一個感知,以便更好地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能夠終生受用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
環節三: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教師提供由學生自己、調查訪談的和教材相關問題。問題來自學生自己的思考學習、生活以及對社會出現的熱點和急需解決的問題。這樣問題學生的探究起來更有動力和積極性。問題的材料可以是視頻、音頻、圖片、表格和模擬情景。
環節四:小組展示員展示交流。探究的問題經過小組成員的討論總結歸納展示,小組展示員在展示時注意答題的條理性,邏輯性和規范性。
環節五:課內檢測并及時評價。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該精選習題,特別是易錯題混淆的題目,這些習題課堂由學生獨立完成并及時反饋。反饋時,注意學生答題情況,對于大部分學生易錯題,教師應該及時推送同一類型的題目當堂檢測并反饋。
環節六:課后書面習題和課后實踐作業并及時評價。課后書面作業大部分是解決學生的思想品德認知的問題,課后實踐作業大部分是解決學生實踐能力和情感體驗問題。作業的設置的應該遵循思想品德知、情、意、行的一般規律。作業及時的反饋非常重要尤其實踐的反饋。實踐作業的反饋的主體應該是家庭學校社會社區結合起來。對于實踐作業不達標的學生應該補交或者在評價的時候給于不合格的評價。
(1)評價主體多元化原則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過程中,評價個人或者組織被稱為評價主體,在當前的道德與法治課中,評價主體主要是教師,教師主要以道德與法治考試分數為評價標準,教師主要從學生知識掌握的理解和記憶為主去評價學生,而學生的能力、情感、實踐能力無法單一從教師這個評價主體去評價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評價體系一定要遵循教師、家長、同學、社區、家庭和社會等主體多元化原則。
(2)評價內容多元化原則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評價體系不僅要遵循教師、家長、同學、社區、家庭和社會等主體多元化原則,而且要從態度和價值觀、能力和知識掌握評價內容等幾個方面來綜合評價,評價內容可以課堂過程評價、家庭實踐、社會實踐、考試測評等綜合評價學生,突破過去單一從學生的對書本知識的掌握評價學生。
總之,構建生活化《道德與法治》課堂,需要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踐行能發揮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創新的教學模式,不斷完善道德與法治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杜文艷.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踐行與反思[M].哈爾濱: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婧雪.思想政治課實踐性教學行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