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堂參與意識的策略,建議教師通過融入生動案例、利用多媒體教學、開展多樣化活動、引導參與實踐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參與意識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7-0037-02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旨在培養學生道德品質、法律意識、公民意識和健康心理的學科。該學科理論性顯著,課堂上以教師口述為主要授課手段,課堂互動少,導致學生課堂參與意識較差。初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應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發展。
一、融入生動案例激發學生討論熱情
具體生動的教學案例能夠營造出具有代入感的課堂情境,更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轉變學生對本課程枯燥空泛的刻板印象,進而令學生主動展開探討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選擇案例時,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時代發展,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同身受,增強參與課堂的熱情。
例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親情之愛》這一課,教學主題是讓學生體會、理解家庭親人之間的愛。在“家的意味”內容中,有一個案例講述了一位中年父親與家人離散后,幾經波折找到自己女兒的故事。故事緊扣教學主題,故事的背景卻設定為戰爭時期。這樣的背景可以使主人公的努力顯得更加艱辛和感人,但現代中學生從未經歷過戰爭,對戰爭的可怕很難感同身受,也不能深刻理解戰爭時期“家”對人們的重要意義,導致這個案例略顯無力。針對此種情況,教師要認清學生的需求,貼近生活融入一些生動的案例,才能給予學生心靈震撼,使其從中獲得啟迪。筆者在進行案例設計時,考慮到當代家庭真實的生活狀態,通常是父母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不斷努力打拼,孩子與父母閑暇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所以,選擇了幾個貼近當下學生生活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體會“家的意味”。
例如,學生小A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是與爺爺奶奶度過的,只有快過年的時候,他的父母才會回到家里,也只有在這段時間,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飯、看看電視,小A才體會到一家團圓的快樂。學生小B的爸爸工作繁忙,早上有時小B還沒起床,爸爸已經出門上班去了;晚上經常是小B睡著了,爸爸才回到家。有一天,爸爸終于得空了,小B一家人一起去公園玩了一天,那天他感覺特別開心。
這些案例與當代學生的生活現狀貼近,比課本中列舉的案例更加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在之后的討論環節中,學生紛紛回憶自己家庭中發生的種種故事,或談論自己對家的理解,或發表與家庭相關的影視或書籍作品的觀后感,課堂氛圍活躍,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大大增加。
可見,以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或經歷過的事情為例,能夠幫助學生切實體會家與家人對自己的重要性,真正理解課文中所講“家不止是一所房子、某個地域,家里有親人,家中有親情”的含義等一些知識點。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降低知識理解難度
隨著教育科技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多媒體技術能夠提供生動的影像、動聽的音樂、直觀的情境,在相對枯燥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入該項技術,教學內容會更加豐富、有趣,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多媒體營造的學習情境之中,降低知識理解的難度。
例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公民基本權利》一課,其中的法律知識對初中學生而言較為抽象,且形式相似,學生在學習時不易理解。對此,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幾個典型的庭審實錄片段,引導學生比對各個案例的區別,總結不同訴訟類型的特點,從而理解不同性質的案例適用的訴訟方式。此外,在直觀、真實的審判實錄中,學生真切地感受法律的威嚴和嚴謹,有助于他們增強遵紀守法的意識。
又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網絡改變世界》一課時,筆者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一些與網絡相關的科技,如移動支付、掃碼關注、物聯網等,讓學生直觀地體會網絡技術給生活帶來的便利。為了讓學生明白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筆者還選擇了網絡詐騙、盜用他人信息等不法活動的視頻素材,展示網絡的弊端,引導學生掌握識別網絡陷阱、保護自己不受網絡傷害等知識。
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呈現生動的事實,創設真實的情境,進一步降低知識理解的難度,使課堂知識得到拓展延伸,既增加課堂容量和教學深度,也令學生深切體會本課程對自己生活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
三、開展多樣化活動提高學生探究自覺性
新課標提倡“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學生參與到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將學習變成自主探究的自覺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創造主動參與的環節,如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討論、劇情表演、模擬庭審等活動,增加學習過程的新鮮感和趣味性,由此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意愿,提高學生探究的自覺性。
例如,完成《公民基本權利》一課的教學后,筆者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由學生分別扮演審判長、陪審員、公訴人、辯護人、法定代理人、書記員、被告人、原告、法警等角色,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通過查詢資料、參考庭審視頻等方式了解法庭審案過程及相關知識,利用課余時間收集選取案例,再根據掌握的資料設計編寫起訴書、辯護意見及判決書等書面內容。這種活動開展得比較少,學生感覺新鮮,參與的熱情空前高漲。當模擬法庭“開庭”后,學生認真、嚴肅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在辯論和援引條文的過程中,復習鞏固了本課的知識點。同時,這個活動也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課堂的延展性較好。
又如,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青春的邀約》一課時,筆者根據課本內容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討論,包括:青春期身體會出現哪些變化?如何看待青春期的生理變化?思維的獨立性應該如何理解?思維的批判性表現包括哪些?思維的批判性有什么作用?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正確的批判?……問題討論法是一種比較直接的促進學生參與課堂的手段,但是考慮到大部分學生存在不敢發言、怯場等情況,筆者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每組學生選擇一個問題先進行組內討論,再選代表發言。學生小組的交流氛圍相對輕松、融洽,有利于學生消除拘謹、鍛煉膽量、樹立自信。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學生的發言率及發言質量顯著提高。
四、引導參與實踐提升學習質量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課程,教師教學過程中,在注重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也要加強實踐操作引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身邊事物的理解,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而能力的增長也能幫助學生體會本課程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服務社會》一課時,筆者指導學生制訂課余微公益活動計劃,利用周末、節假日走進社區、養老院、派出所等機構開展志愿服務工作,從真實的社會活動中體會服務社會的含義和意義。學生通過實踐或體會到勞動的艱辛,或感受到社會服務工作的平凡和偉大,或收獲奉獻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或了解到社會生活的各種規則。社會實踐體驗對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對現實生活的關心、對道德和法治的理解均有裨益,還能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提高課堂學習的質量。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重視案例素材與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合理運用、靈活開展多種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切實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提高教學的質量。
作者簡介:梁雁飛(1983— ),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主要從事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與研究。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