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針對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足、缺乏生活實踐的特點,提出以形助數提高教學效率,借助表象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以數解形深化知識理解等教學建議,降低知識難度,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數形結合思想 小學數學 以形助數 以數解形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7-0095-02
小學數學知識是復雜又抽象的,但小學生沒有豐富的生活體驗,也沒有完善的抽象思維能力,他們很難形成正確的理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適當地應用數形結合思想,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物,讓學生能夠直觀地觀察,進而對比分析,降低知識的難度,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
一、以形助數,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生的思維比較簡單,很難在短時間內快速理解教師講解的抽象性理論知識,而小學數學問題較為抽象、復雜,如果教師能夠運用以形助數的方法進行教學,將數與形有機結合,可以降低問題的難度,讓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激發學生的解題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簡單應用”時,有這樣一道題:將一根繩子對折三次,對折后的長度是原來繩子長度的幾分之幾?這道題給出的解題條件很少,小學生簡單的數學思維很難將題目中的關系理清楚。因此,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會感到迷茫。這時教師可將題目中的文字轉變為線段圖,幫助學生打開解題思路。繩子對折一次,線段長度變為原來的一半(即[12]),再對折第二次又變成了第一次的一半,也就相當于原來的[14],第三次對折后是第二次的一半,也就是原來的[18]。就這樣,利用一條短短的線段將題意清楚地表達出來,學生借助事物表象,清晰地分析題目內容,進而對問題的理解更加透徹。
又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教材中有這樣一道題目:手工課上,同學們正在折紙,小麗折一只小船用了一張白紙的[12],小芳折一只小鳥用了這張紙的[14]。請問他倆在折紙過程中一共用了白紙的幾分之幾?教師可讓學生體驗親手折紙的過程,讓學生在親自動手折一折中清楚地發現兩人用的紙張大小不同,換句話來說就是兩張紙有著不同的分數單位,想要合二為一,就要讓它們統一單位,即將它們分成同樣的份數(4份),折疊小船用了2份,小鳥用了1份,加在一起共用了3份,即[34],這樣學生就能夠輕松地將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總結出來。
可見,在學生解決問題迷茫之處利用數形結合思想,借助圖形幫助學生清楚地觀察題目中蘊含的信息,讓學生的思維更清晰、思路更明確,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學習方法,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二、借助表象,培養思維能力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教學觀念和以教師的“教”為主的教學方式,導致課堂教學的優劣直接體現在教師的講解水平上,主要通過考試成績體現教學狀況,學生的能力沒有被激發出來。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通過引入數形結合思想和借助實物的表象認知,引導學生轉換思考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分析問題,學會用具體事物代替抽象思維,簡化問題內容,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空間的發展,進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面積和周長的概念”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實物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認識物體的面積和周長。教師從教室中找出一些具體的實物,如黑板面或課桌面,讓學生親自用手去觸摸、體驗真實的實物,同時仔細地觀察,認真地對桌面和黑板面進行對比,初步感知“面”的大小。此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在黑板的周圍圍上一圈木條,需要多長的木條才能夠圍一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面積和周長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時教師再向學生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依次說出圖形的面積和周長,并用不同顏色的筆將周長畫出來,然后將面積涂上顏色。這樣,學生在大腦中就出現了面積和周長的表象,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又如,在教學“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相關知識時,教師很難將抽象的數學定律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學生也很難理解算理,因此,錯誤率相當高。如,25×24,學生計算的時候可能會出現諸如25×4×20,或25×4+20等情況。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通過實物排列的方式將乘法定律滲透在計算中,如:一個籃球25元,購買24個籃球多少元?有的學生會將4個籃球排成一行,一共可排成6行,即乘法結合律的應用:25×4×6。有的學生將8個籃球排成一行,排成3行,即25×8×3。還有的學生將24個25包括2組10個25一排和1組4個25一排的組合,這樣就可以列出算式25×20+25×4,即運用乘法分配律來計算。教師利用實物圖形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到數字的組合、變化,幫助學生正確區分乘法結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質,進而降低了問題的難度,使問題變得簡單易解,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以數解形,深化知識理解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圖形認知的內容,其中蘊含了大量的數量關系,尤其是那些抽象的立體幾何圖形,也可用簡單的數量關系將它們直觀地表達出來,借助代數運算,將復雜的幾何圖形轉變為簡單的數字,進而深化學生的理解,這就是“以數解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向學生展示圖形,讓學生直接進行觀察,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利用精確的數字將圖形屬性表達出來,將圖形與數量關系聯系在一起,這樣教學,學生對圖形的認知會更加深入,有利于學生靈活運用知識,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為了幫助學生打好長方體的表面積或體積等知識基礎,在本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記住長方體的特征,還要讓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教師首先向學生出示3個數字8、12、6,并讓學生利用長方體模具從數字中找出長方體的頂點、棱和面的特征等知識。學生分組合作,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動,找出了長方體的特征:長方體共有8個頂點、12條棱和6個面,并總結出長方體的點、線及面的關系,加深學生對長方體特征的認識,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學習求長方體的表面積和棱長之和。如在計算長方體魚缸的表面積時,學生首先認識到魚缸因為少了一個頂部的面,只有5個面,這樣計算就不會出現錯誤了。這樣教學,教師利用幾個數字將長方體的特征巧妙地聯系起來,讓學生化具體事物為抽象的“數”,真切地體驗了“數”的含義,體會了數字所代表的圖形特征,從而對圖形的特征形成了深刻的“數、形”印象。通過以數解形,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利用數形結合思想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快速發展,有效地構建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對知識的認知不再停留于表象,而是清楚地掌握計算原理、方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何運紅(1981— ),女,廣西興業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數學教學與研究。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