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瓊
【摘要】音樂的教育功能及其體現的價值在學習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師針對初中音樂特長生進行必要的“情有獨鐘”,無論是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還是為進入高中階段選修音樂以備高考,抑或是作為班級學習的“領頭雁”,都有著積極的意義。音樂特長生既能帶動本班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又能為同學“貢獻”學習體驗,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特長生;實踐;素養;展示
音樂在人的內心世界能產生一種美的體驗與享受,它能不斷為人類提供一種精神力量。它的教育功能及其體現的價值在學習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師針對初中音樂特長生進行必要的“情有獨鐘”,無論是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還是為進入高中階段選修音樂以備高考,抑或是作為班級學習的“領頭雁”,都有著積極的意義。音樂特長生既能帶動本班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又能為同學“貢獻”學習體驗,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如何更好地培養音樂特長生成了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課題。
一、初中階段音樂特長生的培養現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世界的追求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成為家長們的共識。一些家長甚至在學前階段、小學階段就把培養子女音樂興趣、學習某種樂器作為培養孩子的首選項目。但是,當他們一上初中,由于學習科目的增多、中考的壓力、學校的師資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等,有些學生的音樂個性特長有被扼殺的傾向,一些有音樂天賦、音樂特長的學生,他們的才藝得不到及時的繼續培養和提高,無疑會阻礙學生的全面發展。特長生也由于基礎差異較大,雖有一定的音樂知識,但由于缺乏系統的學習、必要的樂理知識的鞏固提高、音樂文化內涵的認識差異、文化知識“底子薄弱”等,他們表現在課堂上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對音樂只是膚淺的認知,這必然對教學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也無從談起學習音樂的引領作用和音樂素養的進一步提高。
二、理論與實踐同步,了解藝術內涵
音樂是人類最美的語言,飽含著哲學的、抽象的、催人奮進的、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有聲篇章,它是唯一能觸及人類靈魂深處的藝術。因此,無論是欣賞還是彈唱,引導特長生在了解該首歌曲內涵的基礎上進行實踐演奏和歌唱,對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都是大有裨益的。如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廣東教育出版,版本下同)這首耳熟能詳的、催人奮進的、氣勢高昂的歌曲時,先讓學生們了解國歌的創作背景。她原是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改編的,其歌曲如吹響號角,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號召無數中華兒女挺身而出、英勇獻身、不怕犧牲,在激發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教師可引領學生了解了歌曲內涵,學生們更容易唱出氣勢、唱出激情。
三、強化基本功訓練,成就音樂素養
音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忽視音樂專業知識的培養。音樂主要是圍繞演奏與演唱、獨奏與獨唱、重奏與重唱、合奏與合唱等表現形式。教師在樂器的彈奏、拉奏、撥彈等一系列的“吹拉彈唱”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幫助學生校對音準、節奏、旋律、和聲等,經過反反復復的練習,才能進一步彈唱出樂曲的內涵。
例如《山歌好比春江水》《運動員進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進行教學時,結合聲樂、鋼琴、音譜、試唱練耳、樂理知識的學習,引領他們注重發聲技巧、發聲吐字、強調音樂與技巧的相互結合,讓學生明白它們之間是相互交融的綜合體;要讓學生懂得欣賞其中的旋律、音樂術語、音樂肢體元素,領悟構成音樂的基本要素;如何進行科學的發聲,如何呼氣、換氣,把握音準、節奏等。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強化特長生們對音樂常識的熟記與理解,能較好地對樂曲的理解、熟練,達到多種知識的融合,才能更好地駕馭與詮釋音樂情感,他們的音樂素養就能得到有效的訓練與提高。
四、師徒示范與展示,增強收獲體驗
才藝展示是“學有所成”的最好表現形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完成了一系列的講、練、輔之后,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空間,讓他們有才藝展示的機會。初中學生自尊心強,有一定的表現欲望,教師如果能在培養特長生方面加以運用其中的資源,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與收獲感,還能進一步提高特長生的音樂素養,更重要的是通過展示,還能激發其他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欲望。
不管是慕名而來還是自身興趣特長萌發,音樂教師在特長生們心目中是一個膜拜的人物,“師傅”的示范表演是必不可少的。雖然初中特長生學科方面無中考任務,高考音樂專業選考待定,但對他們的培養還是要從專業基本功入手,通過教師講解、示范、展示,學生反復練習,并在老師的糾正、指導下才能逐步熟練。當他們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利用課堂教學,給他們展示才藝的機會,來自同學的掌聲是他們最好的鼓勵。他們有了成就感,學習音樂就會“更上心”。
此外,利用學校的文藝匯演、課外活動課的音樂沙龍、音樂課堂的“專題匯演”等平臺,只要老師給特長生們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為他們搭建才藝展示的平臺,學生們有了更多的實踐機會和表演機會,他們就能在各種平臺中學會進步,并能在進步中成長。這必然會進一步促進他們的音樂素養。
五、“大鍋”與“小灶”結合,提高教學效率
學校音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全面貫徹素質教育方針,教師不能為培養個別特長生而放棄全體,無論是平時正常的上課時間,還是在其它活動中,對音樂感覺良好的、有一定天賦的學生,還是天生就是“五音不全”,缺乏音樂細胞的學生,課堂教學都要給予一視同仁的態度。因為音樂教學是學生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教師既要在課堂中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要積極引領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按照課程標準,把初中生必須掌握的音樂知識和技能進行“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們普遍掌握了這些知識,才能更好地通過音樂陶冶思想情操。當然,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適當抽出時間,為特長生開“小灶”,針對特長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知識技能的傳授、示范、操作,特別是學生通過反反復復的訓練,感悟出的技巧,能更好地轉化為自己的學習技能。因此,給他們“大鍋”“小灶”相結合的模式,能有效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綜上所述,中學音樂特長生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任務,教師在工作中,要以特長生學習的實際學習情況而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不斷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引領學生總結學習、訓練過程中的體驗與經驗,并轉化為自己音樂學習的技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音樂特長生,以點帶面,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初中新課程音樂優秀教學設計與案例[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李鵬,楊莉.“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真偽[J].教育科學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