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媚
【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因生活閱歷較少,容易受外界環境所干擾,因此,小學階段要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開展素質教育工作。而在具體的小學語文課堂中,不能僅注重培養學生語言與寫作能力,還要加強對學生德育的培養,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本文針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具體提出以下幾個滲透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育人;滲透措施
德育的目的是讓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小學語文學科不但傳授語文知識,還可以實現對學生的德育。小學階段學生因年齡小,缺乏對事物的正確認知,需要教師更多的引導,才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發展方向。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制定德育方案,促進小學生綜合素養不斷提升。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課本每一篇文章都蘊含非常深刻的德育意義,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來進行德育滲透,深入挖掘語文教學中的人文德教育資源,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觀與審美觀。在具體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在課文學習中要引導學生學習文章人物的精神和品德,通過領會文中語言寫作手法,體會作者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在挖掘德育資源時要注重資源的實用性,教師可以在語文教材中搜集一些與德育相關的資料,然后練習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實際,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感受德育的真正意義,促進小學生德育工作向前推進。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第二單元《一個豆莢里的第五粒豆》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反復閱讀文章,然后帶領學生了解五粒豆莢的不同的經歷和遭遇,其中第五粒豆莢在長滿青苔的裂縫中發了芽,開了花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第五粒豆莢讓病痛的女孩振作起來,贊嘆生活原來可以如此美好,鼓舞學生對要生活與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
二、通過德育情境創設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德育過程中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教師要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案,結合教材內容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學生可以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實現探索和交流,加強對語文知識和德育理念的認知。因此,在德育情境教學中,學生可以從文章所傳達的思想情感,領悟到文章蘊含的德育教育元素,感受德育理念的熏陶。同時,在教育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和品味生活的能力,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并培養學生發現與審美能力,提升語文課堂德育教育效果。
例如,在《落花生》這篇文章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和知識點創設謎語情境,如語文教師在正式上課前給出關于花生的謎語,讓學生來猜謎底,通過謎語的教學情境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尋求謎底;猜出謎底后,教師引出課文的題目既是《落花生》,然后帶領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找到課文里的幾個主要角色,然后讓學生分別扮演文中父親、母親、解解等角色進行朗讀課文,通過角色扮演的情境教學能有效加深小學生對課文的理想,深入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然后,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最終引出這篇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做人最重要的是心靈美,而不是外在美。”因此,通過語文教學情境創設,能有效實現德育滲透,實現培養學生發現美和感知美的能力。
三、利用寫作教學進行德育滲透
寫作不但能提升小學生的文字綜合應用能力,同時還能實現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故利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能實現對學生的德育的目的。而作業源于生活,學生傳統的小學語文寫作內容缺少真情實感,因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貼近生活實際來開展寫作,教師可以創新一些有助于提升小學生道德品質的教育形式,讓學生的寫作既能言能達意,同時還貼近生活,富有真情實感,因此,教師通過作文寫作過程加強德育滲透有利于提升小學生德育水平。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四年級上第二單元習作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以小小“動物園”為主題的作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去參觀動物園,通過同學們觀察各種不同動物的形態特點,了解不同動物的不同習性和外貌,引導學生寫出生動形象且充滿真實情感的作文,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更還能激發學生的小動物熱愛,培養學生保護動物和生態環境的意識,順利實現教師的德育目標。
四、通過語文課后作業滲透德育
課后作業是多課堂教學的延伸和鞏固,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注重課堂教學過程,教師還要通過課后作業布置進行德育滲透,這對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注重課堂上對學生的德育培養,還要重視課后的教育與鞏固。這樣才能實現課上與課下協同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陀螺》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分析大陀螺和小陀螺的不同性格特點,通過對比大陀螺和小陀螺最后的結局,歸納出文章我們不能以貌取人這一中心思想,表達作者懷念童年和和熱愛生活的情感。課后教師可布置課后作業,如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陀螺》相關資料,然后寫下自己的讀后感,也可以讓學生反復閱讀這篇文章,然后寫下自己對這篇文章的領悟。通過課后作業的形式,既能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五、通過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實現德育滲透
德育不能僅局限于學校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實踐過程,讓學生既可以實踐語文知識,通過實踐活動還能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應用活動中蘊含的思想道德元素對學生實施德育,提升小學生思想道德素養。例如,在《桂林山水》文章教學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戶外實踐活動。桂林山水景色非常壯美,而我們身邊也有許多美景,教師可鼓勵同學們跟著家長一起去家鄉的一些景點,感受家鄉的美景,然后先讓學生探討一下自己的親身體驗,再根據所見所聞進行以我的家鄉為主主題的景物寫作。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一起進行游覽活動,讓學生通過觀賞家鄉的美景,激發小學生愛國主義熱情,提升個人道德素養。
同時,教師也可以在節假日帶領學生走進敬老院,為老人送溫暖;也可以在母親節或婦女節幫媽媽做一件小事家務;也可以給貧困山區的學生捐贈學習及生活用品,奉獻自己的愛心等活動。通過這些課外實踐過程,可增強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現對學生的德育培養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小學語文教師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合理制定教學方案,在語文教學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開展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穩步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吳翠翠.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德育滲透策略[J].平安校園,2020(07):62-63.
[2]胡素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科幻畫報,2020(0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