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核心素養理念下培養農村初中生英語語言能力的途徑,認為教師應注重增加語言學習資源的供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農村教學實際適當拓展英語課程內容以及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關鍵詞】語言能力 核心素養 農村初中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7-0123-02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其中英語語言能力是指運用英語做事的能力,包括英語溝通策略、英語語言意識等。《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言能力構成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要素,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蘊含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及學習能力的提升。相比于城市,農村初中學校的英語教學在教學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劣勢,這種狀況對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產生了不良影響。農村初中英語教師應結合教學現狀,從以下幾條途徑著手,培養農村初中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提高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
一、增加語言學習資源的供給
農村初中英語教學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如基礎教學設施匱乏、教師數量少且教學能力有限、教學資源不夠豐富等,導致教師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困難重重。調研顯示,大部分農村學生英語基礎薄弱,有些學生甚至為零基礎,在小學升初中英語水平測試中,有一半學生測試成績在及格線以下。我縣目前所使用的初中英語教材是在學生擁有小學四年的英語基礎上編排的,農村教師普遍認為難度較大,如每單元生詞太多、句子結構過于復雜、語篇較長等。但是這套教材語言材料豐富,對提升學生英語認知水平大有裨益,教材結構與內容具有靈活性和選擇性,便于教師教學時進行適當調整和取舍。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和實際教學需要調整教學順序,拓展與教材有關的內容,通過聽、說、讀、寫等的訓練使農村初中生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
教師可以在教室設置英語讀書角并為學生制訂閱讀計劃,通過閱讀活動,引導學生背記單詞、閱讀;聽的方面,加強聽的訓練,給學生創造聽的機會,可以利用學校的校園廣播來訓練學生的聽力,播放天氣預報、英文新聞、英文歌曲;說的方面,設立校園英語角、配音;寫的方面,讓學生自制英語手抄報、英語板報等。這些方法對增加知識儲備、提高自身英語素養十分有效,讓農村初中生也能接觸到不同形式的英語學習,拓展、挖掘英語語言學習資源,以豐富的課外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其積累英語語言知識,提高語言能力,更有效地培養農村初中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從聽課調研的結果來看,盡管教學的手段和方式日益更新,但仍有相當多的農村初中英語教師沒有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他們大多仍采取灌輸式教學。學生在課堂上一直處于記筆記的狀態,大部分時間沒辦法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理解。也就是說,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動權都在教師一個人身上。而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課堂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教師“一言堂”轉換成教師與學生的“多言堂”,需要農村初中英語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農村初中英語課堂上喚起學生的學習熱忱的難度很大。相當多的農村初中生受自身條件限制,在學習時表現出對英語學習的極度自卑。我們注意到,學生的年齡越大,舉手發言的情況就越少,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內心世界逐漸復雜起來,他們不愿輕易敞開心懷,在回答問題時生怕自己因說錯而招來別人的嘲笑,這個表現在農村學生中更為突出。長此以往,形成了越不說越怕說、越怕說越不會說的惡性循環。
教師首先要正視學生的現狀,尊重學生的知識儲備,不介意他們暫時的落后,適當在某些時候降低要求和難度,進行分層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極力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熱情鼓勵,認真傾聽,尊重學生的回答,對學生要做到允許說錯、允許補漏、允許爭辯、允許設疑、允許創造,還要注意通過問題的設計來激發學生的發言欲望,設計問題時要注意從教材和學生的認識之間尋找到思維的“爆破點”。教師也要及時發現學生英語學習掉隊和不配合的原因,積極鼓勵這部分學生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幫助學生設定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步驟,減輕學生對教師的抵觸情緒,加深與教師之間的感情,從而完成英語學習。筆者在教學“職業”這個話題時有很深的體會。在對話交流環節,筆者讓學生分享自己父母的職業,他們都不太愿意說,因為學生家長有的在家務農,有的在外打工,還有的在鎮上賣農資產品等等,學生覺得不好意思。筆者發現問題所在后告訴學生:“我們的父母雖然不是從事課本上那些經理、醫生、護士、警察、歌星、運動員等職業,但也都是平凡而偉大的,每個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人都值得被尊重。”從這以后,學生漸漸愿意進行對話練習了,有些學生還詢問筆者某些職業用英語怎么說。還有一次筆者教學談論自己未來職業的話題時,學生因害怕說出自己的想法被其他同學嘲笑而不敢發言,筆者就轉變教學形式,讓學生通過書面作業的形式來完成這個話題練習,讓學生只管大膽地寫自己未來想從事的理想職業,本次作業只修正語言表達錯誤,不評分。
“語言表達是邏輯思維的體現”,農村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更多的話語權,促使他們自己學、自己說、自己用,使農村初中英語課堂呈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將學生從“被動接受”的模式轉換成“積極主動學習”的模式,使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得到提升,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
三、結合實際拓展英語課程內容
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農村初中英語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課本上的知識,還應該根據當地實際,選擇學生熟悉的內容和場景,整合課程資源,拓展語言表達的環境和空間。英語教材中的許多內容與農村學生的認知是不夠匹配的,如課程標準中提到的職業、社區、娛樂、飲食、交通等話題,對農村學校的學生而言是比較陌生的,又如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更需要教師進行詳細的比較和解釋。因此,農村初中英語教師要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結合教材補充一些適合農村初中學生的內容表達。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Hometown”的話題時,教材出現了兩個書面表達任務,一個是介紹自己的家鄉,一個是談論家鄉的變化,兩個任務都要求學生能夠真正了解家鄉的基本情況和風土人情。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并掌握相關的表達,學會用英語介紹當地民俗、特產、人文景觀等。這樣的拓展和延伸,不但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課本中的單詞,而且有助于學生在此基礎上理解與這個單詞有關的其他單詞,讓學生在激發英語學習興趣、發展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更加熱愛家鄉。
四、培養良好英語學習習慣
筆者調研發現,相當多的農村初中生初學英語時分不清印刷體和手寫體英文,書寫混亂,還有的學生喜歡根據漢語拼音或中文標注讀英語。許多學生只在課堂上跟學,沒有課前課后的自主學習等。這些都是不良的英語學習習慣,如果不及時糾正,隨著學習難度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急劇下降。
農村初中英語教師,要正確認識良好英語學習習慣的作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七年級是培養學生良好英語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學好英語學科的決心,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上課習慣、復習習慣、課外閱讀習慣和背誦習慣等,如幫助學生規劃課堂內外英語學習任務,每天給學生發放針對聽、說、讀、寫任務的科學評價表;建立英語學習小組,讓小組成員相互督促;要求學生規范書寫……初中英語學科的知識比較多且復雜,學生容易混淆,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養成總結、反思的習慣,指導和幫助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查漏補缺,盡可能地糾正學生的錯誤,并讓學生建立英語學習糾錯本,促進學生對學習目標的理性審視和對學習內容的建構反思。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新時代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初中英語教師思想上要高度重視,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農村實際情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式,提高農村初中的英語教學質量和效率,提高農村初中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縮小城鄉英語教學差距。
【參考文獻】
[1]王麗.創新農村學校課堂教學 提升學生英語核心素養[J].基礎教育參考,2018(14)
[2]趙霞.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及改進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19)
[3]王薔,胡亞琳,陳則航,等.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廣西教育研究專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農村初中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培養的研究”(課題編號:2018JD02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廖艷利(1976— ),女,廣西象州人,一級教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研究。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