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玉
【摘要】古詩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古詩教學,可以發揮出提升學生文學素養,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受到新課改理念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主動摒棄傳統的古詩教學理念及教學方式,將學生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中心,圍繞學生開展各類教學工作,營造出輕松愉悅、生動有趣的古詩學習課堂,將古詩課堂教學效果完全發揮出來。基于此,本文對小學語文新課程古詩教學策略作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程;古詩教學;基本策略
古詩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古詩教學時往往以講解為主,這種教學手段不利于學生用心去感受故事中蘊含的意境,也直接導致學生無法深刻理解古詩的內容,更不要說受到古詩高尚情操的熏陶。新課程標準下,古詩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端正教學理念,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參與進來,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達成古詩教學的目標并得到自身專業素質的提升。
一、以情感作引領,架起通往文學殿堂的橋梁
包含情感、意境悠遠、語言精練是古詩的重要特點,根據故事的目的,可以分為詠物寄情類、借景抒情類、托物言志類等,其共同特點為詩人借助文字表達情感或者當時的故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古詩教學,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搭建起一個橋梁,以便學生可以接觸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的感染下投身到語文學習中。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是點燃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讓學生能夠正確地運用和理解語言文字,最終得到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在這種教學規范的要求下,教師在古詩教學中需要扮演組織者、引導者以及促進者的角色,不同于傳統單方面灌輸知識的教學模式,教師應當端正教學觀念,精準把握古詩教學中的每一個激情點,使得學生的學習熱情被完全調動起來。例如《靜夜思》的教學中,反復朗誦“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濃濃的思鄉情緒躍然紙上;《登鸛雀樓》的教學中,抓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句不僅描述了景物,而且抒發了志向,闡述了哲理。這些古詩作品都充滿了詩人的個人情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的就是準確把握激情點,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成長,最終得到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語文素養的提升。
二、著眼語言的積累,著力語文素養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是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育,更是開展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對于學生今后的生活、學習均具有很大幫助。語文素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需要長時間的素材積累,新課程對九年義務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學生可以背誦240篇詩文,閱讀量需要在400萬字以上,這一標準的提出正是對學生素材積累的要求,也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方式。古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瑰寶,可以說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良好素材,對于飽受中華文化熏陶的學生來說,田園不應該單純理解為種菜的地方,春雨不應該單純理解為春天的雨,落葉不應該單純理解為枯萎掉落的樹葉。以《山居秋暝》為例,表面上是描述了初秋時節山居雨后黃昏時的景色,但無不透露著作者高潔的情懷,這些文學素材、語言的積累,能夠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升。
三、淡化詩意講解,倡導自助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
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對古詩的個性化理解,不能夠局限于個人理解或者相關材料上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在教學過程中最好以獨白的形式進行閱讀,對于學生產生的獨特感受,要給予充分的尊重,最后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活動,去感受古詩作者所想、所感,使得學生受到古詩情感的熏陶。如《示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扮演旁白的角色,讓學生自主誦讀古詩,在一次次誦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古詩、感受作者的思想,那“死去元知萬事空”卻始終放心不下,只因“但悲不見九州同。”短短十四字,已將詩人的愛國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對于特定的詞語,教師可以給予解釋來幫助學生感受詩意,如此學生得到了足夠的尊重,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古詩教學效果也顯著改善。
四、多元教學,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在現代化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教學設備不斷完善,小學語文教師可利用的教學手段也越來越多。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各類教學手段來豐富教學內容,做到多元化教學,如在古詩教學中搭配多媒體設備,營造出適合古詩內容的情境,以便學生更好地融入進去,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情懷。以《楓橋夜泊》的教學為例,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江南深秋夜景,搭配烏鴉的啼鳴聲,給學生帶來視覺上和聽覺上的刺激,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在那樣的情境下更好地感受作者的心情,去理解古詩想要表達的意思。
五、以“對話”促感悟
對話包括自我對話、生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四種,自我對話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對閱讀文本的獨特認識,這一認識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積累、文化素養以及情感體驗等基礎內容上,強調的是學生在閱讀古詩的過程中思維上的轉變,真真切切融入詩人創造的情境中。生本對話則是學生與閱讀文本之間的對話,學生在反復閱讀古詩的過程中會對古詩產生自己獨特的認識。基于這一認識,學生會不斷地收集文本中的資料來加以證明,此過程就是實事求是科學態度的鍛煉。生生對話是指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生生對話是建立在學生反復閱讀古詩并產生獨特見解的基礎上,基于這項內容學生會產生相互之間交流的欲望,希望將自己對文本的認識傳遞給其他人,得到其他學生的認可,這一階段尤為重要,是學生對自身認識整合的一種體現。最后是師生對話,這一階段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去引導學生證明自身觀點,同時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和支持,和學生處于平等的位置溝通交流,最理想的狀態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成為學生展示自己并得到成長的平臺。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展示自我并收獲成長,這也是古詩課堂教學最理想的狀態。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尤為重要,是對古詩的文學素養的有效開放,更是關系到學生未來的成長。實際教學期間,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立足于新課程標準,挖掘小學古詩教學的開展手段,通過端正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方式等改善教學現狀,讓學生在古詩教學中感受到古詩的文學魅力,從而推動古詩教學的有效開展,為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筱婧.小學語文新課程古詩教學的基本策略[C].教育理論研究(第六輯),2019.
[2]周佳佳.小學語文新課程古詩教學的基本策略[J].中外交流, 2019(34):178-179.
[3]張燕燕.新課程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探析[J].新課程導學, 2018(3):87.
[4]楊蕊.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探析[J].讀天下(綜合), 2019(1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