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論述提升美術核心素養的策略,建議教師在教學中聚焦問題設計,引領學生審美判斷;創設任務情境,提升學生美術表現;創新學習情境,加深學生文化理解。
【關鍵詞】問題設計 問題情境 統整 學科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7-0150-02
“核心素養”如今是一個熱門詞。教育專家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跨越了“雙基”時代,經歷了“三維”時代,現已進入“核心素養”時代。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圖像識圖、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五個方面。美術教師要充分解讀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定義、旨歸,還要進行實踐層面的思考和經驗提煉,讓美術學科核心素養落地。下面,筆者結合教學案例,談談提升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聚焦問題設計,引領學生審美判斷
【案例描述】
師:這幾幅大師繪畫作品你喜歡哪一幅?為什么?
生1:我喜歡第1幅,因為它的色彩很鮮艷。
生2:我喜歡第5幅,因為畫中的小動物很可愛。
師:這幾幅學生繪畫作品你喜歡哪一幅?為什么?
生1:我喜歡第3幅,因為畫得很好看。
生2:我喜歡第4幅,因為上面畫了一只羊,我最喜歡小羊了。
【案例分析】
從上述案例的師生對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的回答缺少應有的審美判斷。究其原因是教師對教學問題缺少整體的設計與思考,寬泛的問題必然帶來空洞的回答。聚焦問題設計,才能使問題具有導向性、層次性和拓展性,學生美術學習的視域才能在“比”與“理”之間變得敞亮。
在作品欣賞環節,教師不能只局限于讓學生回答喜歡與否,更多的是引導學生關注作品的特色與風格、技法與審美,這樣學生才能從中獲得更多的審美感悟和判斷技巧。例如提問學生“這幅作品的構圖、構思、技法有沒有對你的創作產生啟發”,由于提問的點比較具體,學生一定會從這些方面入手關注作品本身的藝術特色;在作業展評環節,教師如果能從學習目標是否達成方面加以引導,問題就會顯得更加務實和專業,例如,“臺上的繪畫作品,你認為它在哪幾個方面表現得非常出色?哪幅繪畫作品還可以做進一步的改進和提升?”
問題聚焦審美,才能體現專業導向;問題體現層次,才能讓學生學習思路清晰;問題聯系實際,才能讓學生逐步形成審美判斷。
二、創設任務情境,提升學生美術表現
【案例描述】
師:下周,我們三年級要舉行一個“十歲成長禮”活動,屆時,我們將邀請每一名學生的家長全程參與這次活動。在活動中,我們設計了“感恩父母”的環節,同學們要親手制作一張賀卡,作為禮物送給父母,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
活動一:教師提供現成賀卡,讓學生觀察,并讓學生探究討論“賀卡由哪幾部分組成,可以設計怎樣的主題,可以寫些什么、畫些什么”等內容。
活動二:教師提供學生范作若干,請學生討論“這些作品在創意、技法、材料運用上分別有哪些值得我學習的,我受到怎樣的啟發”。
活動三:學生開始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活動四:挑選幾件學生的半成品,讓學生互提意見。
活動五:精彩作品賞評。
課外延續活動:在成長儀式上,學生給家長贈送“感恩卡”。當家長拿到孩子親手制作的感恩卡,讀著孩子寫下的貼心話語,禁不住和孩子緊緊擁抱在一起,有的家長還流下了幸福的眼淚。
【案例分析】
以核心素養為價值導向的美術教學,應避免純粹的知識與技能的認知、記憶和掌握,而應強調在現實情境中發現問題、明確任務,以自主、合作和研究等學習方式獲取知識、技能,并將知識與技能運用于實踐中,最終形成學科觀念、思維方式和探究技能。
創設“十歲成長禮”教學情境,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把學習變成內需,在問題的引導下,主動地探究新知,探尋藝術創作的技法與規律,讓學習變得自然、自主、自由。通過情境拋出問題,并運用一定的方法解決問題,完成任務,這正是問題情境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體現。
三、創新學習情境,加深學生文化理解
【案例1描述】
師:在今天這節課上,我們首先要進行一場“鑒寶”活動。
教師先出示自己收藏的幾把壺,然后請學生代表上臺觀察、觸摸壺,鑒定哪把壺的歷史更悠久些;接著教師介紹“釉彩”的發展歷史與工藝改良,并讓學生欣賞一組“壺的演變”的圖片資料;最后,請學生代表宣布自己的鑒定結果。
在教師揭曉結果之后,鑒定正確的學生為自己的“成功”歡呼。之后,學生興趣盎然地進行了無錫紫砂壺的研究,并嘗試制作紫砂壺。
【案例2描述】
在前不久舉辦的無錫市美術教學研討會上,前洲中心小學有一位教師把美術課上到了學術館里(前洲中心小學步行至馮其庸學術館約五分鐘路程)。學術館里豐富的藏品、濃郁的學術氛圍,讓參會的同學和教師為之震撼,并津津樂道。
課前,教師學生自由參觀了馮其庸學術館里的佛像館。館內的佛像均是馮其庸在學術考察中收藏所得,現全部無償捐贈給學術館。在柔和的燈光映照下,佛像看起來是那么神圣、莊嚴,學生邊看、邊思、邊議論。
走出展廳,步入教師臨時搭建的美術教室(馮其庸學術館的報告廳),教室墻上張貼著學生創作的水墨畫作品。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教師開始了《佛像遺珍》這一課的教學。
教學先從暢談佛像遺跡的觀后體會開始,到走進佛像藝術、感悟佛像特征,再到用水墨嘗試表現佛像,最后完成創作。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深深地被這些或精美、或古樸、或粗狂、或簡練的佛像藝術震撼,深深地被這些或濃、或淡、或干、或濕的筆墨表現吸引。
【案例分析】
案例1中的鑒寶環節,學生始終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運用自己已有的美術知識和經驗,參與“鑒寶”活動,不自覺中提高了審美能力;另外,在教師關于“釉彩”的發展歷史與工藝改良的介紹中,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藝術作品的文化理解。
案例2中教師把美術課堂搬進了學術館,并在課上將美術鑒賞與美術表達巧妙結合,將教學內容與地方優質課程資源巧妙結合。這樣的課必然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若干年后,當學生接觸到佛像、水墨的時候,也許還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這節課。
從這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特點,就是“統整”。統整了的美術課,學習方式、內容更為綜合,不管是以創作統整的美術學習,還是以欣賞統整的美術學習,或者是跨學科綜合的美術學習,它們都表現出明顯的動態性和生成性。由此我們認為:在動態的、統整的美術學習中,美術的知識與技能才更加容易轉化成學科核心素養。
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掌握知識和技能是必要的,但知識、技能放在解決問題的情境中,以問題為導向,以任務作驅動,才能更好地體現其價值。可以說,理解知識、運用智慧、借助相應的教學結構程序,綜合性地發現問題并通過美術或者跨學科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才能真正讓教育理念“落地”,讓教學變得更具操作性。
作者簡介:王偉(1979— ),江蘇無錫人,大學本科學歷,主要研究小學美術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