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假體腔動物門”教學為例,論述動物學課堂教學設計,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預測、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教學總結等方面介紹動物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動物學 教學設計 創新思維 假體腔動物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1-0162-03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方面。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沒有主動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的創新思維,很難培養出創新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培養創新意識,科學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動物學是研究動物的形態結構、分類、生命活動與環境的關系以及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數以百萬計的動物中蘊藏的奧秘和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無限價值,使得動物學成為有效啟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引發學生思考與實踐的學科之一。同時,動物學的基礎理論達爾文進化論,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重要的自然科學證據,可以在動物學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分析教學內容,思考動物學科學知識,用科學的方法培養創新思維。本文以動物學課程教學中“假體腔動物門”教學為例,探索在動物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教學內容分析
“假體腔動物門”這一節課包括兩部分的內容:一是假體腔動物門的主要特征,二是代表動物—— 人蛔蟲的結構特征和生活史。教材首先簡要介紹假體腔動物,并論述其主要特征,其次詳細論述該類群主要代表動物人蛔蟲的結構和生活史。其中,重點和難點是假體腔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假體腔的結構和出現的生物進化意義。
二、教學目標分析
從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來看,要求學生達到以下目標:掌握假體腔動物門的主要特征;掌握人蛔蟲的結構特征和生活史;培養學生運用進化理論、自然辯證法分析進化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和批判思維的能力;通過假體腔動物門現存的科學問題激發學生的科研和創新精神;通過蛔蟲的生物學特性,教育和啟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通過蛔蟲在進化過程中為適應寄生生活而進化出的特有結構,啟發學生要不斷提升改造自身,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從過程目標和方法目標來看,要求學生達到以下目標:通過展示人蛔蟲標本和其他假體腔代表動物圖片,學生認識假體腔動物;通過講解人蛔蟲結構和生活史,學生深入了解假體腔動物代表物種;在掌握人蛔蟲主要特征的基礎上,通過與前面所學動物門的比較,學生全面掌握假體腔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在掌握假體腔動物門主要特征的基礎上,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動物進化過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結構和功能的相統一性,以及部分和全局的辯證發展關系;通過蛔蟲的生物學特性,教育和啟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
就知識點的學習目標來看,認識層面,要求學生通過標本、圖片認識假體腔動物;掌握層面,要求學生通過講解假體腔動物主要特征、人蛔蟲結構和生活史,掌握該部分內容;領會層面,教師通過講述假體腔出現的意義,引導學生領會假體腔的出現在動物進化史上的重要性,領會蛔蟲適應寄生生活而進化出特殊身體結構的意義;分析層面,要求學生學會分析假體腔其他重要類群的特征;引用層面,要求學生能運用進化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解決動物學相關問題。
三、學情分析和教學預測
課程授課對象為生物科學專業本科二年級學生,他們在高中階段已經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在本科一年級階段已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同時已完成植物學課程的學習,為學習動物學課程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因此,教師可以嘗試采用討論法和探究法開展課堂教學。
教學預測認為,該專業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已掌握一定的生物學基礎,并且在生活中與動物有一定接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講解蛔蟲的結構和生活史及危害表現,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假體腔動物門的興趣。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清晰地認識到動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的進化特點,因此在本課程教學中應通過對比形態結構差異的方法,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動物進化的過程,掌握結構改造的進化意義。
四、教學設計
動物學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動物學課程采用討論法和探究法進行教學。
(一)教學策略
這是一節動物學理論課,包括假體腔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假體腔代表動物人蛔蟲的結構和生活史。其中,假體腔動物門的主要特征是教學重點,假體腔的結構和在動物進化中的意義是教學難點。由于學生在高中階段已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并通過前面幾章的學習已掌握了一定的動物學學習方法,加之動物學課程具有內容上學生通過自學可大部分理解的特點,本課以“課前自學+課上討論+難點講解+理論運用+課后拓展”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教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前自學:在課前發放預習卡,讓學生通過自學了解蛔蟲的外部形態、體壁結構、消化系統、排泄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呼吸器官。
課上討論:對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為單位,結合預習內容,討論蛔蟲的各結構與前面所學動物類群相比具有哪些進步特征,初步總結,并選派代表上臺講解討論結果(同時培養師范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難點講解:結合學生預習和討論結果,教師詳細講解學生通過自學還不甚明白的知識點,重點講解假體腔的結構、特點和在進化中的意義。
理論運用:引導學生運用進化理論和辯證唯物理論分析假體腔動物在動物進化史上出現的必然性與偶然性。
課后拓展:通過布置一些具有啟發性的課后習題,既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教授知識,又進一步啟發學生自主深度思考學習。通過推介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文獻,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精神。
(二)板書設計
黑板設計:黑板左側書寫章節的大標題及小標題,在講解假體腔的結構時,在黑板上用粉筆畫輔助講解。
PPT設計:首先,圖片展示多樣性的動物類群、動物的結構特征,特別是動畫演示一些動物的生物過程是傳統的標本、模型等無法比擬的,因此制作圖文并茂的PPT非常重要,可有效地配合講解蛔蟲的外部形態、體壁結構、消化系統、排泄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呼吸器官。其次,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內容,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動物學理論與現代多媒體的多種展現手段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后,利用PPT將本章的知識、能力、“課程思政”等進行總結、強化以及分析假體腔動物門主要特征,并留下課后討論題目。
(三)教學互動環節
課上互動:一是老師PPT展示蛔蟲消化系統、排泄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結構圖片,隨機點名學生上臺講解圖片內容,了解學生課前預習情況,并進行一定的點評,主要鍛煉師范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二是多種形式的課堂討論,如小組討論蛔蟲的結構和系統與上一章所學扁形動物門對應結構的異同;啟發式討論,舉出扁形動物門代表物種渦蟲消化系統中腸的分支多,而假體腔動物門代表動物蛔蟲消化系統中腸的分支少,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法中局部和整體辯證關系的分析方法,討論假體腔的出現對動物消化和循環的影響。課堂提問,講解完蛔蟲生活史后,提問學生為什么人類易受到蛔蟲的感染;講授完蛔蟲的結構,提問學生從蛔蟲適應寄生生活的結構改造中得到什么啟發。
課下互動:通過雨課堂、微信群、QQ群隨時回答解決學生的問題(互動過程中及時反饋、及時評價)。
五、課堂教學過程
(一)教學理念
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課前通過自學掌握易懂的知識點,課堂上重點采用啟發、討論等方式,使學生結合具體課堂內容理解動物進化理論,并培養學生運用動物進化理論、唯物辯證法理論分析動物相關問題。教學設計思路是采用以“動物形態結構—結構的改造—結構改造的進化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思維培養”流程。
(二)教學過程(45分鐘)
1.話題導入、自學評價(7分鐘)
教師活動:幻燈片播放假體腔動物門各類動物圖片,并重點展示人蛔蟲及其引起的人類疾病圖片,導入本節課的學習內容(2分鐘)。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
教學資源:PPT圖片、文本、蛔蟲標本。
【設計意圖】通過假體腔動物門的多樣性及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
教師活動:幻燈片展示蛔蟲消化系統、排泄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結構圖片(3分鐘)。
學生活動:隨機點名學生上臺對照圖片講解圖片展示系統的結構。
教學資源:PPT圖片、文本。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課前預習情況和通過自學掌握基本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活動:對每個上臺的學生講解對的地方進行肯定,講解錯的地方進行糾正(2分鐘)。
學生活動:學生聆聽。教學資源:PPT圖片、文本。
【設計意圖】增強學生自學自信心,讓每個學生結合自己的預習修正自己自學到的知識。
2.系統講授、引導討論(25分鐘)
教師活動:系統講解蛔蟲的結構(通過上一教學環節,結合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講解,重點講解透徹假體腔的結構)(10分鐘)。
學生活動:學生聆聽。
教學資源:PPT圖片、文本、蛔蟲標本。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系統講解,學生系統掌握蛔蟲的結構特征。
教師活動:對學生進行分組,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結合蛔蟲各系統的結構和上一章扁形動物門渦蟲的對應結構進行比較分析討論,討論出假體腔動物門與扁形動物門的差異,進而初步總結出假體腔動物門的特征和特有結構在進化改造過程中的意義(8分鐘)。
學生活動:參加小組討論。
教學資源:PPT展示討論主題。
【設計意圖】運用動物學常用分析方法,培養學生對比分析和歸納總結能力。
教師活動:組織各小組選派代表上臺,就本小組歸納的假體腔動物門主要特征進行匯報(7分鐘)。
學生活動:學生代表上臺匯報討論結果,其余學生聆聽。
教學資源:PPT展示討論主題。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討論,培養學生自我總結知識的能力和歸納及講解能力。
3.總結歸納,課程思政(11分鐘)
教師活動:專業知識層面,在上個教學環節學生通過討論總結的結果基礎上,教師系統總結講授假體腔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在“課程思政”方面,教師主要結合進化論和唯物辯證法進行,如蛔蟲在進化過程中其體壁出現了角質層,可防止被寄主的消化液消化,這樣結構的出現是寄生蟲和寄主矛盾雙方斗爭的結果,也是蛔蟲在進化過程中適應環境得以生存繁衍的結果。可以啟發學生,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我們只有不斷提升自身,不斷創新,改變自身不適應時代和客觀現實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和知識等,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實現人生價值,獲得人生幸福(7分鐘)。
學生活動:學生聆聽。
教學資源:PPT圖片、文本。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系統講解,并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肯定和修正,學生深入理解假體腔動物門的主要特征,深刻體會進化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啟發,達到知識學習和“課程思政”的目的。
教師活動:隨機點名提問2~3名學生,現場回答假體腔動物門的主要特征和能力、思想方面的收獲(4分鐘)。
學生活動:聆聽和回答提問。
教學資源:PPT圖片、文本。
【設計意圖】確定學生是否完全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4.后續鞏固,拓展知識和應用(2分鐘)
教師活動:布置課后習題,推薦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參考書目和文獻。
學生活動:完成習題并查閱相關書籍和資料。
教學資源:PPT圖片、文本。
【設計意圖】通過課后習題和拓展閱讀,不僅能夠鞏固知識,而且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六、學習資源
可提供給學生學習的資源主要有:許崇任和程紅主編的《動物生物學(第一版)》;陳小麟主編的《動物生物學(第三版)》;張訓蒲和朱偉義主編的《普通動物學》;江靜波等主編的《無脊椎動物學(第三版)》,以及教會學生從中國知網等文獻數據庫查找與本節課教學內容相關的研究文獻。
七、教學效果評價
(一)形成性評價
課堂預習、課中討論和課下習題學生完成質量較高,能夠全面掌握知識點,但對比分析、邏輯分析、批判分析、辯證分析的意識和能力還有待提高。教學中學生參與度高,課堂氣氛活躍,能夠積極參與討論并回答問題,學習興趣高。課后學生在QQ學習群仍然能夠繼續討論課堂上的討論點和課本上的某些興趣點,引發思考。絕大多數學生已從知識、能力層面不同程度達到學習目標,但少數學生主動性還不夠,理解能力稍差,還有被動學習的現象。
(二)自我評價
經過多年鍛煉,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較扎實,課前備課充分,對學生課前學習的組織科學合理,因此課堂教學過程順利,圓滿達到預期目標。學生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基礎知識,運用基本理論分析問題,為今后的章節學習提供范式。本節課設計思路清晰,摒棄傳統的以知識體系為邏輯的課程設計思路,而是結合課堂教學知識邏輯體系重點按照學生學習過程的邏輯體系進行設計,層層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分析、自我歸納,徹底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
八、教學反思和總結
本節課教學的對象是本科二年級的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前的充分預習,課中通過標本、圖片、動畫、文本、粉筆簡筆畫等多媒體和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學生高效地理解和掌握了本節課的基本知識內容。教師重點利用討論、上臺匯報、提問等合作學習式、探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思考討論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學習,學生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培養他們的探索能力、知識歸納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中,學生始終是積極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討論、總結,教師起到引導和輔助梳理知識的角色。雖然在教師講解部分學生被動地聽,但由于學生關注討論點,關注自我學習與教師講解的達成度,因此其聽講其實是主動的和用心的。課后布置一些具有啟發性的習題,特別是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與最新的研究相結合,告訴學生哪一些知識還沒有被系統研究,此處還存在大量的研究空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但是,動物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如部分學生預習不充分,解決辦法是教給學生高效的預習方法,強調預習的重要性;小部分學生主動性欠佳,課堂討論及參與度不高,對于此問題的解決辦法是與學生進行一對一交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
總之,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僅要在政策、制度、平臺、體系建設等方面下功夫,更要在高校育人主渠道,即課堂教學上下功夫,要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每個環節探索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真正使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與教育教學的自然規律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劉凌云,鄭光美.普通動物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應用型高等學校創新創業通識教育和專業特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探索與實踐”(2017JGA284)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曉東(1982— ),男,陜西蒲城人,博士,河池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動物生態學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