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蕊
(紅河學院,云南 蒙自 661100)
大學英語I 是我校針對大一新生和重修老生開設的一門高學分標準化(統一教材和考核方式)的學位必修課。學生整體英語水平較低、缺乏學習興趣和有效學習方法、新生有融入新環境的需要但缺乏有效指導、老生面臨課程修讀失敗導致畢業難的問題;新老生都有學習恐懼心理。因此教改設計重在使標準化課程與學生實際生活對接,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需要和現實問題,激發學生自主尋找、使用和學習語言的欲望,使語言學習在學生實現自我成長的途中獲得自為自在的發展。
教改采用自傳人種志教育理念在于:學生是已具備成年人的言說和學習能力的課程主體;學生的文化背景和學習需求,學習興趣和學習特長等方面存在個體差異性,有個性化參與課程的學習訴求;學生基于關注自我成長和當下生活所激發的書寫和表達欲望是推動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源動力。
教改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同時強調教師作為培育者采用FARMing 原則指導和陪伴學生學習。
靈活性(Flexibility),教師對課程內容、學習活動和方法、教學評價的設計靈活機動,做到因時而異,如利用學校網課平臺設計PBL 研學項目和評價機制。結合學生專業和學習氣質特點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如為歷史專業學生推薦閱讀《劍橋中國史》等拓展學習思維。結合學生學習表現為積極主動的學生設計展演類學習活動以構建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為被動消極的同學設計傳統作業助其完成課程任務,增強學習安全感。
真實性(Authenticity),通過寫作、個性化展演及師生交往過程中追求“說真話”(言為心聲)“辦實事”(學以求變),使課程成為師生“做真人”(真實交往)的生活空間。
研究性(Research),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做一名積極輔導者、聆聽者、思考者和及時反饋者,強調和培養學生的主題探究意識。激發學生通過隨處可見的現象看本質,如從課堂桌椅布置的方式思考教育觀念等培養學生的批判探究意識和能力。
示范性(Model),教師在學習活動中通過手把手的學習同行示范教學生如何檢索和整編資料、書寫規范郵件、設計課件和思維導圖、開展PBL 研學、設計作業成果等陪伴和支持學生學習,加深學習理解和優化作業成果,增強學習安全感和方向感。
教改設計使課程學習不再從教師作為語言知識專家單向流向學生,而是在師生通過目的語主動探究和理解世界的過程中使課程學習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多維對話,從而從根本上構建積極互助的學習同伴和師生關系。
通過分析教材主題把課程學習設計為PBL 小組線上研學+線下課堂互動學習模式,利用課外學習優化課堂互動質量、通過線上規范學習要求監管課外學習、線下面對面互動和指導優化線上學習成果。實現以課程學習材料為框架、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培育者的線上線下、個人和小組、課外和課內多維雙軌并行的課程有機學習。具體設計為:
以教材為框架:教學不偏離主題,保障學習安全感。
線上PBL 小組課外預習和總結學習:規范學習習慣、使學生有備參與課堂。
以自愿和連坐原則組織課堂互動:化被動為主動。
期中個性化口語測評:豐富學習體驗,減輕學習壓力。
主題相關的個人或小組課堂展演:豐富學習體驗和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過程評價表:以評促學使學生承擔學習責任。
學生由外向內的改變表明作為學習培育者,教師理解自我才會理解學生,自我賦權才能賦權學生,放下文化偏見才有機會重構文化價值,而自傳人種志教育正是一個更新內在話語、激發師生通過由內向外的學習實現自我轉變的新旅程。教改的持續挑戰在于:大班教學如何實現個別指導;短期課程如何實現學生長期成長;緩慢內化的教育影響如何抵住即時成效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