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幼兒師范學校,河南 許昌 461000)
同輩群體又稱同齡群體,是年齡相近的人,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價值觀、行為方式組建的非正式群體。中職生的年齡普遍處于15-18、19歲,這個年齡階段的個體身體、心理、社會性都處于急劇變化發展的時期,他們在學習上的效能感低,但實踐能力強,興趣多元,渴望得到同輩群體和成人的認可。
與系統的學校教育相比,同輩群體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非系統性的,其同輩成員的平等、自由選擇性更易于被青少年接受。[1]同輩群體交往在幫助青春期的中職生消除對身心變化及未來的焦慮和恐懼,發展社會性方面,發揮著比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加重要的作用。
不良同輩交往可能對中職生導致負面影響,國內外研究結果普遍認為中職生的負面情緒、問題行為及犯罪行為的產生與其同輩同伴的這些問題存在正相關。中職生的不良同伴越多,其問題行為就越多。[2]
中職班主任作為班級日常事務的管理者,班級中同輩交往問題的解決者,在中職生的學校教育中發揮了最直接最有效力的學校影響。[3]同時,班主任也是學校里中職生接觸最多的成年人,更了解中職生的日常生活狀況,天然地容易獲得中職生的信任感,從而更有機會對中職生產生引導。
在中職生的同輩交往中如何發揮班主任的正向引導,我認為,班主任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主題班會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具體問題為主題,引導學生利用多種多樣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發泄自己的情感,同時發揮班主任的情感引領,為學生答疑解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中職班主任開展班級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
中職班主任可以結合班級情況以“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我的好朋友”、“感謝你的幫助,我的好朋友”等“朋友”主題開展班會,啟發同學們從身邊的朋友、朋友相處的點滴小事暢談自己的觀點,或者開展小型的班級內部辯論,尋找感人友誼故事等形式,逐漸清楚真正的朋友是互相幫助、共同成長的,是你有了小的進步為你高興的人,是你做錯的時候第一時間嚴厲批評你的人,是積極的,是美好的。
中職班主任還需要借助主題班會,誘導學生回憶自己在同輩群體交往過程中曾經的不太美好的經歷,鼓勵學生將自己心中的疑惑提出,同輩之間互相解答,尋找自身的問題,進行正確的歸因,宣泄累積在其內心的不良情緒。還需要交給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傾訴,找老師、同伴、家人等,采取合理方式自我宣泄。
中職生的同輩群體交往多半是以班級為單位展開的,班級內的同學互相了解,對彼此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和行為有較深認知,同時有基本的社交素材,便于同輩群體交往的進行。
中職班主任應該在班級內創造出向善、好學的班級價值基調,同時鼓勵中職生在同輩群體交往中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以積極的興趣愛好為基礎開展同輩交往,營造和諧班級氛圍。同時,發揮班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擯棄班級內外的不良小團體。
班委是班主任在班級內的重要幫手,在班主任的班級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中職生的同輩群體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很可能會礙于面子,不好意思找班主任幫忙解決,這時候班委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班主任應該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幫助班委尤其是班長,樹立其班級內部的同輩群體中的威望,有意識地培養其獨自處理班級事務的能力,讓班級內的同學對其有信任感,這樣當同學們之間有問題又不好意思找班主任時就樂意去找班委去解決,班主任可以有機會了解事情的經過,同時又能間接對事情的處理給予幫助。
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陸續成為中職班主任群體中的新生代主力,中職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師生關系也越來越年輕化、新型化,年齡代際差異越來越小,易于建立起以共同話題、共同價值觀為基礎的新型師生關系。學生與班主任之間的聯系密切逐漸增強學生對班主任的信任感,在同輩群體交往中出現的問題愿意主動向班主任傾訴,尋求幫助,有利于班主任幫助其解決困惑,做思想工作,建立良好的同輩群體交往關系。
家庭是學生的港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在中職生的同輩群體交往中,中職生感受到的父母情感溫暖越多,不良同伴交往對中職生產生的影響就越弱。[4]
中職班主任可以通過開家長會、家訪、與家長電話溝通等措施,促進家長對中職生的同輩群體交往特點有更多了解,同時鼓勵家長選擇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家校合作幫助中職生同輩群體交往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學生會作為學生自治團體在中職生同輩群體中發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團委是團員及青年人的政治風向標,因其成員的廣泛性和先進性易于在中職生同輩群體中起到宣傳動員作用。學校應充分利用學生會和校團委的思想引領作用,動員學生會成員和廣大團員在同輩群體交往中發揮正向功能。
中職生的學習壓力相對高中生小,擁有更多的課余時間,中職學校應鼓勵學生以興趣為出發點建立學生社團,并選派教師給予專業指導,發揮學生社團在中職生同輩群體交往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