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芝
(廣東省韶關市湞江區犁市鎮工程處小學,廣東 韶關 512143)
依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教學只要存在,學困生難題就必定存在。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原因進行研究,并根據所掌握的情況進行深入研究,充分重視學困生的身心健康,最后探索出適合小學學困生的轉變策略,增進學困生自身健康成長。
通過對校園環境的凈化,隔離社會以及網絡不良信息在學校的傳播,對低俗趣味以及非理性文化進行抵制,引領校園師生氛圍向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從而塑造互幫互助的和諧學習氛圍,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戶外活動以及班級表演,讓學困生在積極的校園氛圍中重拾信心,找回自我。良好校園環境的營造,除了在硬件設施上下功夫外,更重要的是營造無形的校園人際關系。在校園人際關系營造當中,師生關系能否處理好將關系到學困生的轉化效率。良好的師生關系,既是正常教學活動開展的保證,也是學生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前提。良好師生關系的營造,通常能將學困生的轉化效率大大提升,特別是小學階段,其效果更為顯著,所以,在校園中,我們需要老師積極融入學生集體當中展現自身魅力,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
除了平時與學生進行課堂交流以外,還應該加強課外交流,應充分利用作文、日記加強與學困生的交流,及時糾正學生的思想。在平時作業評語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聲情并茂的鼓勵學生,尤其是在對學生作業進行點評時,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看重,讓他們知道,老師為他們的進步感到欣慰,并予以鼓勵,比如“希望你課堂多交流”“下課多問老師問題”等。經常向學生傳達這類話語后,便會使學生潛意識加深對老師的認可。
學困生因有著更加鮮明的個性特征,自律能力也相對較弱,因此作為教師要學會包容學生,不能因個人情感問題采用錯誤的方式教育學生,當發現學困生違規時,要確信事出必定有因,要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深入其中了解違規的內在原因以及學生所想,同時要著重尊重學生的人格,通過說理講情,使其愿意去接受老師的觀點教育,同時老師可針對班級學困生實施鼓勵性評價,每當意識到他們所擅長的事后,便表揚他們,即便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對他們予以鼓勵。對他們多一些表揚激勵,少一些批評指責,在他們前進的道路上設置進步路標,使他們邁好學生生涯的每一步,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每個學生個體之間都會存在差異,因此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效率上應尊重學生間的差異。學生的主要差異通常表現在認知、個性、生活環境等方面,學生的注意力、思維能力、認知能力,都會因外部環境的不同而異。教師在教書育人時,并不是簡單地將課本知識講出來,而是要針對書本內容進行差異性分析,針對不同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分層次教學,可將課程分為兩部分,首先是要對書本知識進行全面且深入的講解,其次是根據課本知識對學生提問,另外,單純地講知識點有的學生很難理解,老師還要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使乏味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同時在提問問題時,老師的問題應當呈階梯式,逐步將學生帶入到知識點中,使學生更容易理解。
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所以在下一步的教學工作開展中,必須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中心,逐步轉化學困生。對班級中學習不突出的同學予以鼓勵,在學困生取得任何進步時及時表揚。導致學困生的根本原因便是學生無法提起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的鼓勵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當前教育轉型的背景下,傳統過分重視分數的做法已不適用于現代小學生,因為每個學生所擅長的領域并不一樣,并不應該以學生的成績去劃分學生的優劣,有些學生的數學邏輯不突出,但其在語言方面有較好的天賦,所以根據成績定位學生的優劣有些片面極端,這往往會將孩子還未發揮的潛質扼殺,同理,一些不擅長文化科目的學生可能對藝術類課程有著更高的興趣,但在傳統思想中,只要學生學不好文化科目便是學困生,在體育、音樂等其他方面出色便是不務正業,這種看法不但會對孩子產生心理傷害,而且會讓孩子潛意識中認為自己就是差生,大家都不喜歡自己,學習態度也變得消極,所以教師應該尊重學困生的特長優勢并不斷鼓勵,促進其自信心,達到全面進步。
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的性格特征還未徹底定型,所以在后期的智力發展以及各方面素質提升上都必須以其思想品質為基礎,膽小學生又沒有很好的自我分辨能力,一旦脫離管教就會放縱自己,因此在日常學校以及家庭生活中,要加強自身的自律性,嚴格律己,聽從老師的任務安排以及家長的教導,明辨是非對錯,進而在老師的引導中,探索發現,逐步構建起對于學習的興趣。
對每位教育工作者而言,學困生的學習狀況都是今后重點關注的問題,筆者認為研究小學學困生的學習狀況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小學生由于心智發育并不成熟,因此對于外界因素的影響特別敏感,所以,本研究中對小學生學習的規劃和指導,對于其今后的學習和發展而言都有著巨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