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 王琳娜 張浩
[摘 要] 大學英語的教學要以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目標,本文嘗試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為例,在跨文化交際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對教材中所涉及的跨文化交際的內容進行分析和解讀,并探討了將課堂教學和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相結合。
[關鍵詞] 跨文化教學;《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大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11-0061-03
一 引言
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各個國家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各國之間的文化接觸也越發頻繁,外語教學對學生培養的目的也逐漸發生變化,從語言能力的培養發展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形成。《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2004)中指出:課程設置要體現個性化,考慮不同起點的學生,保證學生在大學期間的英語語言水平穩步提高,以滿足各自不同專業的發展需求。而在2007年教育部修訂版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以下簡稱《要求》)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于一體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夠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要求》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任務和目標,也就是當代大學英語教學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有的高校還開設了跨文化交際方面的選修課,這也提高了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因此,如何以教材為依托,既講授語言知識也滲入文化教學,成了亟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本文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為例,從跨文化教學的角度探討教材的使用。
二 跨文化交際的含義及其重要性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相關討論已經成為外語界的熱門話題,也體現了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視。許多學者都對跨文化交際能力下過各種不同的定義,但其中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承認“跨文化能力指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有效、恰當地交往的能力“。我國學者賈玉新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包括基本交際能力系統、情感和關系能力系統、情節能力系統和交際方略能力系統。基本交際能力系統主要是強調交際個體為達到有效交際所應該掌握的能力,主要是由語言能力、文化能力、交往能力和認知能力四種能力組成。文秋芳教授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由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兩個部分構成的。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變通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對于文化差異的敏感、容忍以及靈活地處理文化差異。從兩位學者對于跨文化交際的闡釋可以看出他們都認為交際能力中含有語言能力,所以交際能力是以語言能力為基礎,只有掌握了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之后,才能運用文化能力正確地判斷交際場合和交際目的,合適地使用語言,有效的表達和傳達意思。因此,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是需要具備語言能力、交際能力和文化能力才能形成的。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熟練地運用目的語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的能力。掌握這門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等,也就是語言的結構,是進行交際的前提。而熟悉這種語言相關的文化知識,結合語言的使用規則,更加有助于進行交際和交流。在掌握了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基礎上,通過交際能力才能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沒有語言能力就談不上具有交際能力,沒有交際能力也就談不上跨文化能力,沒有扎實的語言基礎,交際能力的培養也成了空談。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既要堅持語言能力的培養,也要融合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夠培養適合當代社會發展的外語人才,滿足國際化競爭的需要。
三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教材介紹
《新視野大學英語》自從2001年首次出版到現在已經是第三版,這是一套依據《大學教學指南》以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在立足大學英語教學實際的基礎上,引入先進的外語教學理念,吸收優質的國際教育資源,采取種類豐富的教學設計,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推動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一方面遵循通用英語階段語言學習規律,采取有效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另一方面通過學習材料和活動設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使學生在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發現自我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進文化理解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文章主要是關于美國社會的人文、教育、政治等方面,充分體現英語課程的人文性特點,也富有時代氣息、思想深意和文化內涵,既可以增進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實現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同步提升。并且課后習題的涉及明顯區別于第一版和第二版,除了原有的詞匯練習之外,還增加了詞語搭配和文化對比翻譯練習,更加符合四六級考試的需求,通過對核心詞匯和搭配的重點聯系,引導學生掌握規律、舉一反三、活學活用,既有助于學生的語言掌握,也對提高其語言的應用能力有幫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教材的內容為基礎進行多樣化的教學設計,比如視頻短片、圖片、音頻等將相關的背景知識進行導入,從而使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套教材具有配套的光盤,慕課,以及移動app可以使學生能夠隨時進行學習和復習,并且教師也可以結合網絡平臺和輔助教學的app進行預習和作業的布置,使學生真正的加入學習的過程中,通過這種混合式教學能夠使教師及時、準確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教學思路,改進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利用這套教材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四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教材中跨文化教學的分析
1 文化背景導入
《新視野大學英語》的每一個單元都有各自的主題,通過對文章背景知識的介紹能夠有助于學生的課文的理解,以及文化知識的拓展。比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第二冊的第一單元SectionA的文章題目是AnImpressive English Lesson,這篇文章講到了一位父親是如何引導自己的孩子進行英語語法的學習。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在國外的英語教學中也要講語法嗎?這種語法規則不應該是在日常語言習慣中自然習得的嗎?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得知這個孩子7歲的時候被文章的作者從俄羅斯領養帶回美國,英語是這個孩子的第二語言。在了解到這個背景知識后,學生會對其中的一些文字描述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而且課文中所運用的語法教學方法也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并且進行嘗試。《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七單元Survivingan Economic Crisis講述的是美國經濟危機對于美國社會中的普通人的影響,很多人都無家可歸。現在的大學生無法體會經濟危機對社會的動蕩,因此需要補充一些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以及對歷史上著名的經濟危機進行舉例,甚至可以結合學生所學習的政治經濟學的相關知識進行闡釋,結合政治、社會和經濟三方面,才能夠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內容并且記住一些相關的詞匯。學生也可以根據這一文章進行中西方政治經濟方面進行對比研究,深刻理解文化差異性。
2 詞匯導入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每個單元仍然沿襲第一版和第二版的設計,共有AB兩篇文章,每篇文章后面都列出了相關的詞匯和短語,并且課后有相關的詞匯練習。對于一些單詞不但要進行意思的解釋,還要去介紹相關的文化知識。比如第二冊第三單元的文章Journey through the Odyssey Years中就要對Odyssey(奧德賽)進行解釋,因為不了解奧德賽的含義,所以學生也無法理解為何從高中畢業到成家立業被稱為奧德賽歲月。此外遇到一些形近詞和近義詞的時候也要給學生進行解釋和說明,尤其是很多詞在中西方的使用過程中有不同的含義。由于受到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社會政治等方面的影響,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語境中會產生不同的含義。數字“6”是中國人非常喜歡的一個數字,意為順利;但是在西方國家,人們認為6是不吉利的,數字666在英語中也是“惡魔”的代號。再比如poor表示貧窮,既表示人生活貧困,也表示這個人社會地位低下,所以在日常較集中,人們不會說poor,而是用needy(拮據)或者indifficulties(困難)來表示。西方國家政府也同樣忌諱這個詞,在部分官方文件以及新聞中稱他們的國家不存在poor people,只有一些low-incomegroup。一個數字,一個單詞就代表著一種文化習俗,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獨特的文化習俗,學習一種語言,就要了解這門語言的文化習俗,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 文化比較導入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第八單元的兩篇文章是Reflectionsofa Chinese Mother inthe West和A Western Mothers Response,分別講述了中國母親和美國母親對于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國是教育更為嚴格,而西方教育更講求以孩子為主,所以可以將這一單元的主題設計成辯論賽的形式,分成兩方分別代表中西方的母親或者教育方式,進行討論,列出兩種教育的優缺點,使學生能夠了解對不同文化下的教育方式。第七單元的經濟危機中還涉及了信用卡的使用,在中國,信用卡只是近些年來才逐漸出現的,中國和西方的消費理念有很大的不同,中國人的習慣是攢了足夠的錢再去消費,而西方是先消費再還,因此可以讓學生進行比較性分析,討論應該如何進行消費以及對信用卡的使用。第六單元的Warand Peace講述的是1945年發生的事情,因此要結合歷史進行講述,也可以將關于戰爭的影片進行搜集和整理,選取一些大部分學生可能觀看過的影片進行片段播放,不光讓學生掌握關于戰爭的詞匯還要讓學生了解到對戰爭的殘酷性;也可以在課后進行相關的書籍的推薦,使學生了解到戰爭對人類的傷害。
4 節日及習俗的導入
在大學英語教學的四個學期中,會經歷很多的節日,例如父親節、母親節、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也會遇到端午節、中秋節、元旦這些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對這些節日的來歷以及從時間、代表性食品等方面進行講解和比較,加深對兩種文化的了解。并且要對相關的詞匯進行介紹和解釋,因為四六級翻譯的一個考察角度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方面。也可以將一些不為學生所熟悉的綠帽子節,喝下午茶習慣的來源等生活方面的習俗介紹給學生,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此外,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進行電影的引入,比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三單元講的是奧黛麗·赫本和斯皮爾伯格的故事,這兩個人在電影史上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都擁有多部影視作品,并且都獲得過奧斯卡獎,可以通過截取他們的電影片段進行輔助講解,寓教于樂,使學生既能夠觀看電影得到視覺上的賞析,也能對這兩個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五 結語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更好地闡釋了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材不僅充分考慮到了實彈發展的需要和大學生的特點,還將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結合,文章安排的觀點也是相互碰撞和補充的,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拓展學生知識角度,增強文化感知力和理解力,還可以通過教材中設計的交際任務培養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在練習的涉及上也注重語言的思維訓練和文化意識的培養,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助力,通過挖掘文章背后的信息,拓寬學生的文化視角,從而既習得了語言知識也吸收了文化知識,促進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并且第三版的教材同時配套了教學課件、unipus高校外語教學平臺以及外研隨身聽這些教學資源,使得學生的英語學習變得有聲音有圖像,教師要在教材的基礎上,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補充,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在有效的課堂時間能更好地提高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將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融入教學中。
參考文獻:
[1]隋虹.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韓海燕.網絡教學環境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中國電化教育,2011(4):101-104.
[5]牟為姣,呂美嘉.論網絡環境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影響[J].中國電化教育,2013(6):125-127.
[6]倪錦誠,曹佳琳,何玲.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英語文化教學模式研究[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18(6):130-135.
[7]郭浩.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文化教學——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8):67-68.
[8]姚建華.《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版)跨文化交際視角分析與教學[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2):81-82.
[9]李慧.跨文化視角下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教學探討[J].文教資料,2015(4):189-191.
[10]丁建良,陳鋒.淺析《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版)中的跨文化交際[J].嘉興學院學報,2015(3):131-136.
[11]鄭樹棠,等.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4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 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