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猛 田豐
摘要: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科技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可以擺脫傳統的消費方式,選擇了線上交易。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或將引發一場新的革命,成熟和規范的互聯網金融在促進消費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但其隱患與風險仍然存在。本文主要探討了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及其對金融監管形成的挑戰,并通過詳細介紹國外在互聯網金融發展方面的先進做法,吸取經驗與教訓,針對性地提出改良的建議及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金融風險? 金融監管
一、引言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進步而發展起來的區別于傳統金融的一種新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有較大的正外部效應,它對于促進消費和發展普惠金融等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在國家政策導向以及經濟結構調整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日新月異,它使得部分原本消費能力有限的群體能夠有機會享受到消費金融服務。消費金融的健康發展,不僅有利于資源合理配置和優化當前我國的經濟結構,對經濟增長還能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在具體的金融產品上,由于互聯網金融給消費者提供了提前消費的可能,因此催生了一系列互聯網金融信貸產品,從而促進了普惠金融的深化與發展。當前按照支付方法的不一樣,互聯網金融平臺可以分成三類,分別是代付、現金以及混合模式。現階段,我國已經有了不少優質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經營方式也日趨成熟和規范,且發展速度較快。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還有著較多的隱患與風險,比如存在信息泄露以及詐騙等情況,需要不斷加強監管力度和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及其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互聯網金融是依托于互聯網技術進步而興起的一種新金融模式,科學技術對其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這一概念并非單局限于互聯網科技,而是提供金融產品服務于人和實現資金融通、支付以及投資等活動。互聯網金融的核心還是“人”,它不僅僅只是技術的升級,更是一種服務于人的新型金融模式。
(二)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1.互聯網金融運營成本較低。由于在該模式中,資金的供給方與需求方都是借助于某一個特定的互聯網平臺來完成信息的甄別、獲取,了解產品,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交易的各個環節。由此可見,在這一過程中沒有第三方,因此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雙方的成本。互聯網金融相對于傳統金融來說減少了實體網點的建設與管理費用等成本,金融需求方可以通過虛擬的互聯網平臺迅速查到所需的產品并且全面的進行了解,因此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成本浪費。
2.互聯網金融服務效率較高。借助于計算機的強大處理能力,且其操作可以更加規范與標準,使得消費者減少了排隊的時間,加快了業務辦理速度,消費者可以獲得更優質的體驗。如“阿里小貸”就是借助其信用數據庫,并且構建風險分析模型,快速地對用戶的申請加以審核,可以實現幾秒鐘的時間完成審核工作,能夠做到每天處理1萬筆貸款申請量,其效率遠遠高于傳統的審核模式。
3.互聯網金融覆蓋范圍較廣。得益于互聯網金融模式,客戶可以不受時間與地區限制,便捷地運用互聯網查找自己需要的金融產品,這樣服務相對于傳統更具針對性,因此更能獲得客戶的青睞。互聯網金融模式主要得益于大數據以及電子商務的進步而發展迅速,以余額寶為例,上線18天,其用戶就突破了250萬人,積累的資金也超過了66億元。由于各種因素,目前互聯網金融客戶大多是小微企業,但基本上涵蓋了傳統的金融服務盲區,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優化資源配置,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1.互聯網金融風險較大。由于風險管理能力相對較弱,所以互聯網金融的潛在風險較大。一方面,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和制度不健全,法律法規和相關懲處措施尚不成熟,這就導致違約成本較低,很可能導致騙貸等違法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由于互聯網金融的運作通過網絡實現,而網絡環境是虛擬的,安全方面還存在著較大隱患,一旦互聯網金融平臺遭受攻擊,將很難保障投資者的資金以及信息安全。
2.互聯網金融監管較弱。目前很多互聯網金融機構還無法對接央行的征信系統,因此也沒有信息共享機制,所以不能像傳統商業銀行一樣進行風險控制,風險管理能力較弱。由于我國互聯網金融起步相對較晚,雖然發展勢頭迅猛,但相應的法律配套措施滯后,還未跟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步伐,再加上準入門檻較低以及監管力度薄弱,導致互聯網金融行業存在巨大的潛在風險。
3.消費者權益保障問題。第三方支付平臺一般是通過與銀行開展合作的中介機構,在結算的時候可以與銀行系統進行鏈接,這些中介機構往往具有規模大、實力強的特點,且具有獨立的執行能力。據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我國第三方交易規模已經達到了110.4萬億元,同比增速為22.6%,其交易量和增速驚人,在第三方交易平臺中,支付寶規模最大。在虛擬的互聯網中,消費者想要注冊成為支付平臺用戶,就必須在網絡平臺上輸入很多重要的個人信息,再借助于網絡的服務器把這些信息在消費者與平臺之間互相進行傳輸,雖然這種方式加快了信息傳遞的效率,但由于輸入的這些信息往往對于消費者來說是非常核心的個人隱私信息,因此在使用過程中還存在著較大的信息泄露風險。用戶的這些重要信息一旦泄露,就給了不法分子進行網絡詐騙的可乘之機,還有可能對消費者的正常生活帶來騷擾以及人身財產安全隱患。由于在交易過程中處于信息的弱勢地位,消費者理應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而現實中很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通過法律來捍衛往往很難,這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當消費者在第三方平臺購買和消費金融產品時,他們獲得產品信息的途徑有限,主要信息來源是賣家在平臺上發布的金融產品信息,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存在有可能導致產品信息與實際不一致,致使消費者無法了解產品的真實情況而產生損失。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消費相關法律尚未完善,亟需建設一套完備的法律體系以維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4.信息泄露風險問題。傳統金融中,客戶向銀行申請貸款需要提供必要的個人信息,商業銀行信息管理制度比較完善,安全性能夠得到有效保障。而在虛擬的互聯網上,金融產品消費者想要注冊成為支付平臺的用戶,必須在網絡上輸入個人信息,再借助于網絡服務器,把這些信息在消費者與平臺之間傳輸。相對于傳統商業銀行和實體金融公司,很多互聯網金融平臺對于客戶信息的安全和保護能力不足,缺乏過硬的信息保護技術和規范性,甚至有可能存在主動出售客戶信息謀取利益的行為,加上監管難度大,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風險。雖然加快了信息傳遞的效率,但這些信息往往是消費者個人的隱私信息,因此這個過程中還存在著較大風險。這些重要信息一旦泄露將會對消費者造成巨大的潛在危害,若這些重要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會對消費者的人身與財產安全造成隱患。
5.資金沉淀風險問題。以支付寶為例分析第三方支付交易行為,消費者在網上購買商品時,買方會先將款項存入支付寶賬戶,由支付寶平臺替消費者暫時性保管這部分資金,款項存入支付寶至買方確認收貨這一過程中存在時間差,這段時間內款項的保存和管理全部是由支付寶平臺完成,于是就產生了資金沉淀問題。當前的互聯網技術并不能夠絕對地保證互聯網金融交易過程的安全,因此沉淀資金被盜取的風險依然存在,若遇沉淀資金賬戶遭遇黑客攻擊等情形,將會對消費者造成巨大損失。
三、經驗借鑒和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建議對策
(一)美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和監管的經驗借鑒
1.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美國在互聯網金融發展和監管方面的舉措較先進,制定了一套審慎寬松的政策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管理。在立法上,美國并沒有針對飛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重新制定一套新的法律,而是采用了對原有法律加以修訂以及補充,使其適用于新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通過這種做法,不僅促進了美國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加速社會資本的聚集和流通,可以為企業融資開辟新的渠道,從而為其發展不斷注入新的血液。雖然在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些挫折,但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制度保障使得美國互聯網金融沒有因為挫折而招致毀滅性的打擊。在美國的法律體系中,除《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以外,還頒布了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條文,這些規定對互聯網金融活動的準入以及投資信息審核等方面都有明確要求,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降低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避免了出現非法集資等情況。
2.多層次的監管體系。美國對于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第二大法寶是通過構建一套完備的、多層次的監管體系來規范其行為。美國并不是針對互聯網金融發展專門構建一套新的監管體系,而是選擇把它放在常規的監管體系中,美國的金融監管體制是通過立法的形式得以實現,按照多部門、多方面和職責分工的原則進行監管,機制內的各律法能夠做到不矛盾、不沖突、相互配合,高效地進行管理,而且相關法律基本涵蓋了互聯網金融領域,不會出現無法可依的情況。同時設有全國性的和州立的監管機構,所有的機構都必須按照聯邦監管執法的要求明確自身的權責,以確保各自的監管工作符合法律要求。美國還針對不同的互聯網金融業務采取不同的監管手段,除了法律規定的監管機構之外,還受到行業自律機構的監督,雖然這些機構不具備法律授予的監管權力,僅屬于自律性監督,但在經營標準以及技術規范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忽略的作用。
3.健全的信用體系。美國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第三大法寶是建立了一套健全的信用體系。得益于互聯網金融自身的特點及其技術優勢,使得互聯網金融交易可以擺脫傳統線下模式的限制,訂單信息的傳遞、審核等幾乎所有交易環節都是通過線上完成,一套成熟的信用體系便成了維護互聯網金融交易的重要安全保證。美國的信用體系比較發達,在互聯網金融尚未問世時,美國的信用體系構建就已經達到較為完備的領先水平。因此,當互聯網金融順勢蓬勃興起時,美國的信用體系便能夠第一時間為其發展提供保障,且此時在征信體系中關于客戶的資信狀況已經有了較為全面的記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互聯網金融審核與放貸的效率,從而為其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也是美國互聯網金融領先世界的一個主要因素。
(二)完善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路徑探索
1.加強征信體系和機制建設。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征信體系的完善,現階段我國應該加快推進互聯網金融相關征信體制建設的進程,使其適應互聯網發展的需要。可借鑒歐美金融發達國家經驗,提高征信機構的市場化程度,發揮市場的競爭機制對征信體系建設助推作用,有助于讓全社會增強對征信機制的認識。
2.完善互聯網金融保險制度。作為規避風險的港灣,互聯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金融保險不可或缺。通過構建一套完備的互聯網金融保險制度,根據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要不斷創新保險產品和服務,能夠有效分散風險,降低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由于不確定性帶來的預期損失,從而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正當權益,為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強有力的制度支撐和保駕護航。
3.建立完善互聯網金融自治制度。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單靠正規監管是不夠的,還需要構建一個完備的自治體系,支持和鼓勵互聯網金融機構之間加強交流與合作,開展合作經營和信息共享,從而提高對抗風險的能力。此外,還應組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自律組織,以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經營運作的規范性。
4.嘗試采取合作監管的新模式。原有的監管方式與新的互聯網金融發展之間存在諸多不切合之處,因此可嘗試采用合作監管的模式來加以管理。想要最大限度降低投機行為的發生,就需要建立一套充分的信息公開機制,而這一機制的建立僅靠政府或者市場單方面的力量是有限的,雙方合作進行監管的模式便成為可能。在一些金融市場化比較高的國家基本上都是采用這一手段,可提供參考。譬如美國的金融監管體系就是運用聯邦與各州分權的基礎上建立的多元化監管模式,州一級大多是由被監管者聘請監管人,政府對于這些兼任人的行為加以監管。合作監管手段是市場化與便利交易的結合,能有效減少監管者與被監管者雙發的信息不對稱,讓被監管者合理地承擔了一部分監管成本,優化監管資源配置,提高監管效率。
5.處理好市場與監管的平衡關系。從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以及當前受到客戶的青睞程度可以直接反映出互聯網金融順應了時代的需要,是在我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助力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是一種的新的發展趨勢。雖然在其發展過程中客觀存在一些阻礙因素和不確定性,但不能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積極的一面。因此,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協調好市場與金融監管的關系,既不能運用行政手段遏制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不能袖手旁觀任其盲目前進。應充分尊重和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加強監管力度,完善監管制度,創新必要的監管手段,對互聯網金融發展施加適當的宏觀調控,使其平穩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法韋嘉.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2018(24):115-116.
[2]霍亮.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現狀研究及展望[J].現代交際,2019(24):72-73.
[3]黃小強.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界定、發展現狀及建議[J].武漢金融,2015(10):39-41.
[4]屈波,王玉晨,楊運森,王博.互聯網金融沖擊下傳統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方法[J].西部金融,2015(01):41-45+51.
[5]王禹桐.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2017(11):155-156+166.
[6]高朋.關于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現狀分析及其前景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8(05):57-58.
[7]張靜.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19):95-97.
[8]張文娟.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的現狀及趨勢分析[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03):21-25.
楊秀猛單位:貴州大學經濟學院;田豐單位:貴州貴安金融投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