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學形式涌現出來。這些教學形式有的是在過去教學基礎上做的改良,有的是先進信息技術,有的則是較為創新的教學。這些多樣化教學形式的產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本文立足筆者多年教學實踐,提出幾方面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論,還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理論研究
眾所周知,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但長時間以來,由于受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下,語文教學中偏重工具性,導致其人文性無法得到彰顯。不過,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大力推行和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彰顯人文性,也成為了語文教育工作者熱議的話題。筆者有著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的經驗,對此還算是有一些自己淺顯的認識,以下僅將自己的思考歸納如下,還望能有所借鑒意義。
一、利用信息技術,提升閱讀興趣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有的語文知識,都是要通過閱讀獲取的。理解文章情感需要通過閱讀,背誦課文、背誦古詩需要通過閱讀。可見,對于語文的學習來說,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多媒體技術和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時代,我們不得不承認閱讀變成了一件越來越枯燥的事情。對于小學生來說,想要實現單純的沉浸式的文字閱讀是非常困難的。在小學階段,好奇心和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和學習動力的主要來源,所以語文教學閱讀教學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我們的教材中有許多的文字優美適宜朗讀的文章,于是筆者就從網絡上搜集到了這些文章的配樂朗誦的視頻或音頻。這些朗誦帶有音樂且富有情感,有著極強的感染力,比教師單純地讀給學生聽,或讓學生自己朗讀要好的多。而且,“模仿”是小學生,甚至是所有生命體所具備的天性。對于小學生來說,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他們模仿的對象。所以在聽到富有感情、真摯的詩朗誦后,小學生會去主動模仿視頻和音頻里的朗誦方式。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被極大地激發了出來。
二、創設語文活動,彰顯人文性
我們知道,小學生正處在活潑好動的年齡段,長時間待在教室里埋頭苦讀顯然不是太合適的學習方式。通過正常的上課方式確實能夠彰顯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但是在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中更能夠使其彰顯得更加明顯。筆者就經常開展一些語文活動,既能夠彰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也能夠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釋放學習的壓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筆者組織過一次“愛國主義詩歌朗誦會”。首先,讓學生在課下通過各種手段每人搜集一首和愛國主義有關的詩歌,可以詢問家中長輩,可以查閱書籍,也可以上網搜索。然后給學生幾天準備的時間,將古詩熟讀背誦。為避免學生懶惰懈怠,教師可以預先告訴學生會給予朗讀好的一些小獎品,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有了。課上,讓學生輪流走上講臺進行詩歌朗誦,當然教師可以在朗誦會一開始,先行朗誦一首,以作示范。當所有學生朗誦完畢之后,筆者還利用余下的時間給學生播放了幾段網上找來的詩朗誦的視頻,這些朗誦的片段明顯比學生的要感性豐富得多。至此朗誦會結束。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從詩歌中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而且拓展了知識,學到看更多有關愛國主義的詩,可謂一舉兩得。除此之外,還可以舉辦讀書活動,讓學生相互交流一下最近讀了哪些課外書,給其他學生簡要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和主要人物,或者寫一寫讀書的感悟。如此一來,既在讀書活動中密切了學生的交流,鍛煉了學生的梗概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又彰顯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三、開展實踐活動,踐行道德理念
學生在課本上讀過了諸多的道德文章,學到了諸多的道德理論知識。但一個人的良好品德是要通過具體的行為去彰顯的。德育教育不應該只是課堂上的道德觀念的傳授和道德理論的講述,還應該帶領學生到課堂外面去實踐,在實踐中強化認知,強化感受。
例如,我們在課堂中教導學生要樂于助人,這樣才是一個大寫的人,并通過故事或者其他方式告訴學生“給永遠比拿快樂”的道理。但是學生始終缺少實踐中這一步,就會始終心存疑惑:“真的是這樣嗎?老師說的對嗎?”所以我們應該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到敬老院等需要幫助的人群身邊,給予他們親切的關懷和實際的幫助,真正切身體驗幫助他人獲得的內心的滿足和愉悅。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比課堂上一再的理論重復要更加有效。我們應該多組織學生參加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檢驗真知,釋疑解惑。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21世紀教育、教學的主要方向和內容,希望諸多教師能多多留意適宜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在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參考文獻:
[1]胡華杰.奏響有效教學的旋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2):67-68.
[2]王妍平.探索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施策略[J].時代教育,2012(24):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