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當中,搭建支架式教學結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與教師實現充分的話題交流,讓學生有話可說,和教師之間也能夠實現有次序的對答,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搭建標題、圖示、經驗等支架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地了解語言的精妙,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進行支架建立過后,也要適時地針對支架進行撤離,讓學生有獨立探索的意識,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將針對基于支架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相關策略展開綜合分析,希望能夠為一線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支架教學;高效課堂;發展探究;策略引導
引言:
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能夠使得學生獲得更好的自主發展,在支架的指引下,通過實際問題的情境探究,可以確立起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潛能,并且對于教師的角色轉變也有著充分的過渡作用,讓教師由原來的主導者逐漸地過渡為欣賞者和參與者。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可以通過課題探析、課中探究以及課后升華的三個動態知識建構過程來進一步展現學生的整體發展效果,有效發揮出支架式教學的理論策略,豐富學生的表達能力。
一、發展意義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下所體現的一般是教師個人思維意識的框架與設計,無法展現出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感悟,所以基于支架的小學語文高校課堂的構建研究當中就需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并解決問題,在探索的過程中實現思考探究的升華,從而體現出學生智力勞作的結果。從問題思考的角度出發,學生始終需要進行自我激勵、設置目標以及自我學習,將新建構的知識應用到問題解決的內容當中,并且將其與原有的知識架構做好相應的融合。
二、支架模式構建策略
(一)課題導入
一旦學生對內容產生興趣,就會提出問題,精妙的問題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確保學生進入到課堂的情境當中。為了能夠進一步激發出學生的思考潛能與深度,教師需要能夠通過課題探析來切入到學生的行為態度與選擇,運用問題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大腦活動,能夠將課堂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相互聯系,在課前就激發學生對知識、學習、生活、交往及做人等關鍵元素的興趣。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導讀頁上,就能夠看到這樣一段話:“童年啊,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正處于童年時期的孩子們,對于這句話的感觸和教師這樣成年階段的人肯定是不盡相同的,所以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性格來精心地選擇問題內容,激發學生的課前認知興趣。因為孩子們都喜歡游戲,而童年缺不了游戲,教師可以讓學生來記錄游戲的過程,并且描述出其中人物的動作語言以及神態等,在其中添加在場人物心情的內容,讓學生能夠豐富生動地還原自己曾經經歷的美好時刻。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對課題的探索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產生充分的好奇心。
(二)探究實踐
在探究實踐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獲得新的知識,也是教學的中心環節,為了能夠使得學生保持持久的動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當中,教師要充分地給予學生自由,并且通過教學來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高漲激動的興趣和情緒,在生活當中努力地尋找所學知識內容的痕跡,智慧地選擇加工問題素材,從而形成課題探究環節的有效生成。在課中探究環節當中,教師勢必會發現每個學生之間在個性與學習方式上的差異,與此同時就需要以此為基點來積極地與學生進行探索交流,讓學生能夠從被動接受知識的意識當中脫離出來,由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和表達看法,來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例如,在學習《牛和鵝》這篇課文時,可以看到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牛的眼睛看人,覺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鵝的眼睛看人,覺得人比鵝小,所以鵝不怕人。”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來發表出自己的看法,是不是每一只牛、每一只鵝都是這樣的,我們面對鵝的時候為什么不敢靠近它?面對牛,又為什么覺得他不會傷害我們?然后作者在面對囂張的鵝的時候,又是如何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在探究實踐過程中,對于一篇課文的全方位解讀可以從多個角度來進行,教師要適當地引導學生選取角度,也要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充分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三)深化發展
要從精神的內涵出發來進行教學,在課后的深化發展也是非常至關重要的,對于人類細膩的情感和心理都有思想的力量,都需要向學生進行強調,因為這將是影響學生一生的寶貴財富。教育的真正價值,是基于人的思想而產生的,所以在課后的內化過程正是針對之前的建構條件來進行梳理的重中之重。教師要設身處地地關心學生的精神世界,進一步完善學生的人格,確保學生的思想認知不會在這一階段受到扭曲,讓學生的身體和精神世界都能夠得到成長的關懷。
例如,在課文《陀螺》當中,有這樣一段話:“無意中獲得的‘榮譽,雖然小如微塵,對好勝的孩子來說,也足以陶醉許久了,直到現在我還能興致勃勃地寫下這些文字,便是一種有力的證明吧。”實際上將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行豐富的展現,是文字所帶給人的力量,即便只是像陀螺這樣的微小事物,也有可能給人的內心帶來極大的震撼,我們不能夠以貌取人,所以作者也在文章的最后,給所有人留下了一句印象深刻的古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三、結束語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必須注重對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聚焦于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支架式教學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針對原來所學的知識內容做到積極的建構與發展,同時也能夠發揮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作用,將教學之間做到有效的銜接,豐富學生的見識與表達能力,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語言來豐富自身的認知與理解,并在語言應用能力上獲得綜合提升。
參考文獻:
[1]萬紫韓.支架式教學的過程探索——以于永正《認識蘋果》為例[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0(03):143-150.
[2]吳薇.支架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20,30(03):81-84.
[3]高艷.支架式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以小學語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J].農家參謀,2019(09):188.
[4]周信東.例談小學語文閱讀支架的建構[J].教學與管理,2019(0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