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璐
【摘 要】本文結合新形勢下審計項目的特點及基層審計普遍存在的問題,探討了新形勢下基層審計工作的提升途徑,對基層審計機關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新形勢;基層審計;提升途徑
隨著新形勢的發(fā)展,審計范圍不斷擴大,審計對象更加復雜,績效審計、自然資源資產審計等新興項目都對審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層審計機關作為地方政府監(jiān)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規(guī)范財經紀律、發(fā)揮“免疫系統(tǒng)”功能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但其普遍存在審計技術力量不完備、審計方法和手段較為落后、審計結果無法充分利用等問題,制約了基層審計工作的發(fā)展。新形勢下基層審計如何自我提升,從而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推進。
一、提高審計人員素質,改善審計人員結構
就基層審計機關人員現狀而言,同時存在著兩種稀缺——即絕對稀缺和相對稀缺。絕對稀缺是指審計人員數量上的不足,審計人員的數量同審計人員所要承擔的審計工作任務間存在較大的差距;相對稀缺是指審計人員在知識結構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的情況。審計人員的招聘主要面向財會專業(yè)人員,審計基本被限定在財務的范疇內,這對于傳統(tǒng)的財務收支審計而言,似乎具有合理性,但由于新形勢下審計對象更加復雜、范圍更廣,因此對審計人員要求更高,還須掌握計算機、自然資源、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識。
多元化吸收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質、高層次、多門類的專業(yè)人才隊伍是基層審計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基層審計機關應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加大對現有審計人員的崗位培訓力度,更新審計理念,提高審計人員的理論素養(yǎng)和業(yè)務水平,實行崗位輪換制度,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第二,廣泛吸納具有林業(yè)、計算機、工程等方面的高素質人才加入到審計隊伍,非財會專業(yè)人員被錄取后,應對其開展專門的培訓,一方面聘請專人為他們講解財會專業(yè)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對審計檔案資料的學習,使他們對審計流程、審計方法等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盡快適應審計工作的要求。第三,有效整合審計資源,以審計項目為單位,根據需要統(tǒng)一調配審計人員,同時注意人員專業(yè)知識結構、年齡結構的均衡合理,以增強工作向心力,充分發(fā)揮審計小組的團體優(yōu)勢。第四,各個基層審計機關需要加強彼此間的溝通、交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定期探討審計的方式方法。
二、創(chuàng)新審計方法和技術手段
在進行項目審計時,不能僅僅局限于檢查會計資料和有關文件、合同是否真實合規(guī),而必須全方位獲取審計證據,多措施、多渠道創(chuàng)新審計方法。目前我國基層審計機關普遍采用傳統(tǒng)的審計方法,而對于自然資源資產保護情況、項目績效評價等方面未能運用合適的審計方法。筆者認為,基層審計機關要創(chuàng)新審計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積極借鑒各地方審計機關審計的先進經驗,結合基層單位的自身特點,合理利用審計方法,如專家論證法、影像時間維度分析法、項目綜合評價法等現代審計技術方法,發(fā)揮審計的建設性作用。二是對不同類型的項目可結合不同的方法進行審計,如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相結合、靜態(tài)分析法和動態(tài)分析法相結合,從而提高審計效率,減少審計成本,擴大審計成果。
隨著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日益普及,傳統(tǒng)的財務管理方式逐漸被配備有電腦等現代化通信設備的財務管理方式所代替。審計中運用的數理知識較多,運算較繁瑣,運用計算機輔助審計可以解決手工難以處理的工作,如利用審計軟件審查科目余額表、總賬、明細賬、記賬憑證等;利用計算機建立統(tǒng)計模型;協(xié)助審計人員進行抽樣檢查等。目前在審計署的推動下,全國絕大多數的省級及以下審計機關已實現了審計的信息化,并加入或完成了金審工程的建設項目。在審計項目管理方面,使用統(tǒng)一開發(fā)的審計管理系統(tǒng)(0A)進行集中管理,而在現場審計實施過程中,使用統(tǒng)一開發(fā)的現場審計實施系統(tǒng)(A0)對會計數據進行審查。各級基層審計機關已基本可以運用計算機等電子設備開展一些日常工作,但在利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平時的審計工作中,能熟練運用現場審計實施系統(tǒng)(AO)查閱一些基本的會計數據,卻極少運用到現場審計實施系統(tǒng)(AO)的高級功能,如利用AO內置的審計工具進行抽樣、編寫SQL語言等,遇到較為復雜的業(yè)務數據處理時,只能采取傳統(tǒng)的人工處理方式。因此,基層審計機關要積極創(chuàng)新審計技術手段,拓寬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在審計中的運用范圍,加大計算機中級審計的培訓力度,加大對計算機軟硬件設施的資金投入,推進審計信息化建設,從而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質量和層次。
三、提升審計項目質量
審計項目質量是審計業(yè)務優(yōu)劣程度的具體反映,是審計工作水平的集中體現,更是審計結果實現審計工作目標的有效保障,基層審計機關在對新類型審計項目進行嘗試、探索的過程中,更應注重加強對審計項目質量的管理和控制。為此,應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夯實審計項目基礎,加強審計實施方案、審計底稿、調查了解記錄等的編制工作,如審計實施方案中的審計目標應切合實際,具體明確,審計事項應具有針對性,突出工作重點,審計步驟和方法應具備較強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審計工作底稿索引號、附件等基本要素要齊全,記錄的審計過程要有詳細具體的方法和步驟,審計證據要有具體的來源和名稱,審計結論中的數據要精確,內容要完整、充實,相關標準的引用要恰當。
第二,制定審計質量規(guī)范化標準或辦法,對審前調查、審計現場實施、審計項目復核等審計程序實施全過程質量管理,同時將審計工作環(huán)節(jié)逐級分解,層層落實,從審計組長到每個審計人員,每個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對出現審計質量問題造成不良影響的,追究相應人員的責任。
第三,定期總結部署,抓好項目安排、組織協(xié)調、宣傳發(fā)動等工作,定期召開審計業(yè)務探討會、審計工作匯報會等,對階段性的工作成果進行總結及經驗交流,明確工作要求,對審計項目年度計劃的制定、實施進度進行督查,并剖析存在的問題。
第四,開展項目評選,定期開展審計項目、審計案例、審計報告評優(yōu)等活動,同時組織獲獎項目的主審對審計項目通過PPT進行演示、講解,分享成功經驗,并邀請專家、教授現場點評。
四、全面推進審計結果運用制度
審計結果的運用是審計程序中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進行審計的根本目標。目前,基層審計機關審計結果運用制度尚未健全和完善,仍處于探索和嘗試階段,其審計結果的價值并未充分挖掘和利用。因此,應全面推進基層審計機關的審計結果運用制度。
一是通過實行審計結果公開的辦法,定期將審計結果向社會公布,把被審計資金的收支情況和使用效果置于公眾和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之下,既保障了公眾的知情權,又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政府的公信力,促進相關部門不斷加強和規(guī)范項目資金管理,從而提高資金使用的效率性和效益性,同時也促使審計部門加強對審計過程的監(jiān)督和管理。必須注意的是,審計結果需優(yōu)化公開的方式、方法,提高公開的技術水平。在保證公開結果真實有效的前提下,應該按照國家關于保密制度的規(guī)定,做好保密措施,避免國家和被審計單位的秘密被泄露出去。
二是拓寬向上級部門報告審計結果的途徑,使審計結論和建議能夠及時有效的傳達到上級有關部門。鑒于審計項目的周期性和持續(xù)性,審計結論和建議的快速反映能使政府對目前項目的優(yōu)勢和不足得到更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及時合理地對項目進行規(guī)劃調整,對預算進行分配管理,從而充分發(fā)揮審計結果的價值。
三是主動深入落實被審計單位對審計發(fā)現問題的整改情況,加強對審計項目的后續(xù)跟蹤調查,把對審計結果的利用與行政監(jiān)督結合起來,建立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審計工作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彭國華.基層審計監(jiān)督發(fā)展新思考[J].現代審計與經濟,2019,(11).
[2]郭煒.我國政府審計現狀及對策研究[J].財會研究,2011,(12).
(作者單位:廈門市同安區(qū)審計事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