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我國大力推進“雙創”計劃,而且,我國各大高校也在不斷實踐著“雙創”計劃。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以至于讓當代大學生有創新精神的同時有一定的創業能力和意識。同時,現在我國的發展急需專業體育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體育應用型人才相匹配的體育專業更要表現出自己特點和目標。文章主要從適應時代的要求出發,針對具體專業培養創新創業型的人才,以學生為主體,增加實踐能力的培養來論述主要觀點。
關鍵詞:社會體育;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
現階段的中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經濟實力也在不斷增強。在人均GDP不斷增長的中國,國民運動越來越深入人心,而且健康越來越成為成為廣大人民重視的因素。這時候擁有專業知識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就對一些想要開展體育運動卻沒有正確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廣大人民有著重要意義[1]。所以,研究社會體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同時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
一、雙創引領下的社會體育應用型人才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創新創業
創新與創業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創新主要是對現階段社會現象結合自己認知及已有的理論知識產生的更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思想和舉措。另外,現在社會上的就業問題非常嚴重,每年的大學生畢業都會往社會上涌入一批新鮮血液,但是現在高校大學生不斷增多,大學生就業成了一個社會問題,那么鼓勵大學生創新與創業就可以有效的改變這一現狀。那么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就極為重要。
(二)社會體育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當今社會的發展非常需要社會體育型人才,那么對這些人才的培養就是重中之重。首先體育應用型專業主要是社會體育指導專業和體育管理專業[2]。這些專業現階段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一些學生選擇體育專業往往只是為了自己的升學需要,沒有對自己的專業有合理的`規劃和自己的理想,導致在大學的學習期間只是盲目的訓練,自己沒有任何想法。
2.現在國家的政策方針是與時俱進的,但是一些專業的改革步伐不是很快,這就出現了社會型體育專業的發展與國家導向步調不一致的現象。
3.高校教師大多數的思想停留在自己的“時代”中不能與時俱進。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滲透一些新的理念和意識,使得學生在社會創新方面比較欠缺。此外,雙創引領下的社會體育應用型人才培養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引領,而大部分的學校缺乏這方面的經驗豐富教師。第一,很多高校教師畢業就走向工作崗位,缺乏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和其他社會工作的經歷。第二,高校教師職位要求條件高,不僅要具備高學歷,還要有較高的科研水平,所以要具備的理論知識很豐厚,實際的雙創應用能力欠缺。
4.當前社會急需社會體育應用型人才,但是這樣的機構還處于萌芽的發展階段,由于社會上這種管理人才的機構比較少,所以這方面的經驗也是比較淺薄,一些高校學生沒有學習實踐的場所,也很難通過社會實踐快速提高自己。
(三)“雙創”在體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雙創體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缺乏實踐平臺。從目前來看,創新創業在主要的實踐渠道就是創建項目,參加創新創業比賽,但這種方式過于單一,并且對于體育專業的學生來說缺乏明顯優勢?,F在大部分的高校并沒有良好的的雙創實踐平臺,相關設施建設不完善,對這方面投資的資金和教師團隊也達不到理想的要求,長此以來,就不利于通過雙創去培養體育應用型人才,并且大多數的雙創比賽現狀都是教師為主要創建人來帶領學生去參加雙創實踐,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在整個的實踐中學生也是完成一些邊角任務,這就容易導致學生缺乏積極探索的能力,應用實踐的能力,不愿意去挑戰自我,從而達不到通過雙創來培養體育應用型人才的預期效果。
2.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模式單一。在雙創發展的背景下,大部分的學校都積極參與雙創項目以及開設了一些雙創公共選修課程。這些雙創公共課程一般在大學生入學剛開始就已經開設,并且兩三個學期就需要完成,在之后的幾個學期的學習中學生就以學習專業課程為主,對創新創業課程所學習的內容沒有及時的與體育專業課程進行融合并且進行實踐,導致學生在投入到社會實踐中時才發現實踐經驗不足,讓學生在真正應用時感覺到有一定困難。此外,教師的教學模式也較為單一,以傳統老師講的模式為主,而不是以學生為主體,滿足學生的需求。同時,在體育專業課中也出現了很多的理論課程,并且這些理論課程與培養體育應用型人才關聯性不強,所以高校在設置專業課程時要從實際角度出發,合理的進行取舍,使得體育課程更加科學合理,符合社會人才需求。
二、雙創引領下的社會體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
(一)培養人才以就業、創業為目的
高校培養人才使用是以就業為目的的,創業也是就業的一種不同方式。以創業為目的那么學校的一切工作的核心。
1.首先體育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日常的常規訓練,常規訓練也就是說的本專業的基礎的理論知識和體育專業必須的幾項訓練[3]。大學導師在理論知識講授時要注意實用和創新,在書本知識之外多向學生拓展一些實踐知識,做到學有所用。另外,社會體育型人才同樣也需要體育基本功的扎實,社會體育注重的是體育的指導和體育管理方面,基本功是其就業的重要保障之一。
2.在學校教育中要有符合社會型體育人才特有的職業生涯規劃,普通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不能夠適應本專業的發展要求。所以,首先要有專職的教師來根據專業特點來設計課程。然后就是職業生涯的規劃,可以通過實踐來進一步完成自己的規劃。
(二)開設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符合學生的需求
1.專業課程的內容要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同時要與時俱進。首先要合理的分配各個課程的時間、學分等,在課程設置上一定要精心,要符合本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多開設一些社會實踐比較強的課程[4]。
2.另外,學校還要對一些專業對口單位進行專人專項的實地考察。這樣可以讓高校教師非??陀^的了解企業需要的人才類型以及本校學生的缺陷。學校還要多舉辦專家講解的活動,專家對國家的局勢和專業的時代要求都非常熟悉,學生可以在專家的講解中針對自己的問題加以思考和借鑒。
3.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社會上的實習經歷很重要,學校要多方面考察,篩選一些口碑比較好的企業或學校作為學生的固定實習地點,定期的輸送實習生,讓學生能夠有機會和時間去社會上實習,從而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另外,充足的理論儲備和豐富的實習經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學生的教學要做到與企業、社會需要緊密結合
實習是非常重要的學生了解實踐的渠道,那么學校的教學就要充分的符合學生的實習要求。這就要求學校的實際教學與企業機密結合,知道企業的發展方向,了解企業的特殊需求。同樣,對于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學校也要加倍關注社會的一些變動及時調整教學方針和實踐內容。此外,高校還可以進行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創建校外實訓基地,這也能夠讓學生的教學與企業和社會緊密結合。創建實訓基地的優勢在于給學生提供了社會實踐的平臺,這些實踐教育內容是在課堂上難以進行的。并且,高校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促進校企之間的協調和合作,讓校外實訓基地能夠與學生的情況相符合,從而讓學生能夠有機會參與到企業實訓中,為將來真正的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實踐基礎。一方面, 學校要深入了解社會市場需求,加強與校外企業和社會機構的合作關系,及時的掌握企業或機構的用人信息和要求,從而便于學校對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和方向進行調整和完善。另一方面,學校還可以借助企業的技術來對學生進行實踐培訓,充分的發揮學校,企業等的指導,監督作用,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培養體育應用型人才。
(四)加強教師團隊建設
體育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具有特殊的性能。高校在選拔體育人才時,對學生的知識理論水平要求與其他專業相比較低,所以體育專業的學生理論知識也差一些。學生在大學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時會感覺到吃力或者難以理解,并且體育專業的學生經常在進行體育鍛煉,比較好動,在課堂學習時難以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的狀態,同時,理論知識的學習較為枯燥,很多學生會出現一些厭煩情緒,對學習沒有興趣。體育專業具備較強的實踐性和一定的理論性,只有有足夠的理論支持,學生才能更好的在實踐中進行運用,所以,這對教師的要求也比較高,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素養,還要具實踐運用能力,并且,在雙創發展時代背景下,教師更應該具備與時俱進的能力,但在實際的情況中,具備“雙師型”的教師人才較少,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所以,高校要加強教師團隊建設,培養出真正的體育應用型人才。
(五)拓寬體育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
在雙創時代發展背景下,培養體育專業人才不能只停留在單一的體育層面,而是要培養能夠面向社會的體育應用型人才。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越來越注重對具有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社會也需要能夠有多方面職業能力相適應的全面性人才,所以,這就要求院校和社會共同來拓寬體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途徑,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高校要重視對體育應用型人才的多方面培養,根據學生的需求,實際教學內容和社會市場需求來開設多種培養目標的體育課程,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和空間。
三、結語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中國,體育運動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社會型的體育人才也越來越緊缺.文章主要從培養人才的目的,學校要以學生為中心,增加實踐活動等方面出發來論述,人才的培養是在實踐中磨礪出來的,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一定要有理論知識作為支撐。
參考文獻
[1] 崔德寶.初探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187.
[2] 王志恩.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培養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32):59-60.
[3] 高偉強,羅躍平,黃文.應用型人才培養視角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實證研究——以邵陽學院體育學院為例[J].內江科技,2019,40(08):121-122.
[4] 王華美.初中化學分組實驗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8):148.
作者簡介:雷璇(1987.01- ),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