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是國家與社會非常珍貴的人才資源,高校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尤其涉及到社會的和諧與安定以及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性的問題。文章旨在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觀念,加強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引領。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思想政治教育;引領
一、職業生涯規劃成為大學生成長規劃中的薄弱環節
(一)職業生涯規劃的涵義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體通過對環境和自身的分析,確定職業發展目標,規劃相關的培訓、教育和工作計劃,并通過實際行動努力實現職業目標的過程[1]。既然環境和個人都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個人也應該根據條件變化及時有效地對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調整和評估。因此,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終身、持續的過程。
20世紀60年代,職業生涯規劃在美國誕生,后被其他國家引入,在德國、法國、瑞士、加拿大等西方發達國家發展較快。當前,這些國家大概有70%從業人員直接受益于職業生涯規劃。20世紀90年代,職業生涯規劃從歐美發達國家進入中國。近年來,職業生涯規劃的實踐應用和理論研究推廣,在國內發展較快。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
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是必備條件之一。形成正確的職業生涯意識對于高校大學生未來的職業選擇尤其重要,可以讓大學生在職業生涯中少走彎路。但是在中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觀念遠未普及。就我國當前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發展而言,仍存在較多問題。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發揮的作用
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項系統工程。缺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指導,僅憑大學生自身努力,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絕大部分學生認為需要學校提供良好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支撐。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教育主題的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承擔起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大學生通過對個人和社會實踐的認知,如理想信念、政治傾向、道德情操、思想觀念等,逐漸形成相對穩定的素質,從而間接作用于職業生涯規劃[2]。
(一)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追求高尚職業理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首要的作用就是幫助大學生確立人生成長發展規劃,通過職業理想促進人生職業發展。職業理想的支撐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擇業觀,正確處理國家需要和個體發展之間的關系,培養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和奮發務實、堅忍不拔的拼搏精神。
(二)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形成良好職業道德
“道德尺度”是衡量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標準,主要包括敬業愛崗、樂于奉獻、積極進取、兢兢業業、誠實守信、團結協作等等意識觀念。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安身立命、適應社會的道德情操和職業倫理,一方面可以提升個體就業砝碼,另方面可以快速適應未來日漸殘酷的市場競爭。正如康德說的那樣——“一個人可能受到很好的自然性的培養,可能在精神上得到很好的教化,但是如果在道德上沒有培養好,他仍舊是一個惡劣的被造物”。
(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樹立強烈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是職業精神中最基本的意識。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讓高校學生這一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弄潮兒逐漸意識到自身承擔的責任,從而自覺形成責任意識。在新時代背景下,具有強烈責任意識的青年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端正的三觀,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機統一,快速適應社會發展,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奉獻國家社會和人民,從而充分體現自身價值[3]。
(四)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堅定崇高事業信念
正如馬丁·路德·金所說:“哪怕你是一個清潔工,一個報案,你也要對自己的工作竭盡全力,要好似創作戲劇的莎士比亞、音樂家貝多芬一樣的投入。竭盡全力獲取的成就,會讓所有人對你稱贊,贊美你是一個優秀的清潔工人。”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在工作中產生進取心、自信心,堅守事業心,激發工作主動性、創造力,產生敬業的專情、做事的熱情、創業的激情。
(五)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堅守熱忱服務意識
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克服當代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價值傾向,培養大學生的服務意識也就是以他人為中心的意識,更多地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可以把利己的行為與利他的行為相結合,把實現自己利益建立在服務他人的基礎上,形成團結協作精神,從而較快為集體所接納,為自己營造輕松的工作氛圍與環境。
三、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向職業生涯規劃的新模式
(一)深化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當前,大部分在校大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存在著觀念偏差,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觀意識不強,沒有真正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真實內涵,對于自身今后的職業生涯規劃更是無從談起。同時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面對大學生自控能力不足、缺乏監督管理等瓶頸制約,只能最終成為一種形式和應付,無法取得應有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提高大學生對于自身專業的理解,引導大學生樹立長遠觀念,不能只顧眼前利益,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擇業觀,提高大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加強主觀修養,提高學習能力和職業規劃能力,深化自我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正確意識,提高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素質,為今后職業生涯規劃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平臺建設
開設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程,或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創新體系中增加專門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篇章,增加對職業生涯規劃專業性內容和知識的投入和設置,增加實效性。建立和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培養平臺建設,建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社會、學生與就業之間的緊密聯系,選擇定制和研發專業化測評工具和測試平臺,同時普及和推廣成功創建職業生涯規劃平臺高校的經驗。此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將成長指導放在重要位置,與就業指導建立無縫對接。
(三)堅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優化與融合
第一,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后輔導融合。
積極提倡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之中,利用課堂教學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宏觀問題、共性問題進行引導,這個過程將貫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可以將新生的入學教育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科學指導大學生從踏進高校大門開始就開始規劃人生,完成角色轉換和過渡。適當延長入學教育時間,由一周延長至幾個月,邀請各專業帶頭人、名家名師,結合自身發展經驗,通過面對面方式,為新生解疑答惑。
第二,堅持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銜接。
大學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逐步形成、定型的階段,由于缺少社會人生閱歷和相關的理論知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社會實踐環節脫節嚴重。大學生課堂上、書本上、專業中學到的各種知識,與未來踏上工作崗位中的實際應用出入較大。同時面臨社會轉型期、百年未遇之大變局的國際國內形勢,觀念激蕩導致大學生三觀容易短期錯位,出現思想意識上各種不穩定和不堅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時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抓緊抓實理論教育不松懈,力求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用唯物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等主旋律的理論武裝大學生頭腦,引導大學生在紛繁復雜的價值取向中做出正確選擇。另一手抓學生社會實踐不松勁[4]。突出面向社會實踐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才是務實的,有利于大學生更好地快速融入社會。
第三,堅持傳統教學與創新活動結合
隨著社會形勢發展和科學技術手段的豐富,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越來越與社會發展脫節,不能很好地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而停留在課堂教學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過于流于形式,嚴重缺乏實踐性。高校應該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基礎上,開展創新活動(比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作為職業生涯規劃的輔助教育形式,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其中。此外可以通過大學生就業創業協會活動、新生就業指導講座等形式,把高校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的現有資源充分利用起來,以此教育學生自我發展、規劃人生、自我提升、成就未來。舉辦就業創業知識競賽、職場風向標、創業精英大賽等活動,通過征集校內就業招聘會的志愿者活動、職場訓練、用人單位信息調研等系列活動,增強大學生主動參與創就業活動的主動性、創造性、熱情度、積極性。
(四)提高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專業水平
當前許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自身素質參差不齊,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相關內容知識儲備不足,不注重知識與時俱進,不結合社會發展,重視程度不夠,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照本宣科,空洞敷衍了事,導致了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了解不夠,基本認知還停留在概念、理論等膚淺的層面,無法開展真正意義上的職業生涯規劃。因此,亟需對師資隊伍專業水平進行提高,一方面將具備豐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經驗的教師充實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另一方面要對現有教師的專業素養進行提檔升級,引入考核上崗和淘汰機制,使得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更具有系統性、科學性。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經歷著不斷創新和發展過程。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面向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功能,探索建立對大學生思想文化引領,可以有效幫助大學生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之路,無論是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思想文化理論水平,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突破。思想政治教育正在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還將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 侯文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
[2] 王瑩.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概論[M].遼寧大學出版社,2012.
[3] 孟慶鶴.大學生就業過程中責任意識的缺失與反思[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1(5):35-37.
[4] 崔世瑩.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1(2):23-25.
作者簡介:陸瀟瀟(1991- ),女,江蘇南通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