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奉節
摘 要:美術是兒童的另一種語言,在兒童的美術學習成長階段中,每個學段教學側重的方面都會不同。在我的課外教學中對學生的觀察,發現第三學段是兒童對美術創造能力的一個分水嶺,而此時的美術教學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應當選擇如何的教學,才能更好的培養該學段兒童的美術創造能力呢?本文將一一敘述。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育;第三學段;美術欣賞;審美能力
隨著當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美術教育更是顯得尤為重要。眾所周知,美術是兒童的另一種語言。學習美術不僅能培養兒童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創造能力,也可以幫助兒童發展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由此見得,美術學習在兒童身心發展學習比重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其中,審美能力在美術學習中可以說是不可或缺。
一、兒童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審美教育原則,是根據兒童教育的任務提出的重要原則。把審美教育同品德教育與傳授知識、技能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充分發揮美術教育在陶冶美好的思想情感和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方面的特殊作用。[1]審美教育在美術學習中,不僅可以提升兒童欣賞、鑒賞能力,而且可以讓兒童進行發散性思維的思考,進而創作出自己的作品。
1962年美國心理學家維克多·羅文斐爾德發表的《創造精神的發達》一書中提到,11—17歲的兒童會開始對繪畫的成品逐漸產生重視,并熱衷于發展藝術技巧,出現有意識的風格感。[2]而本文,將探析兒童在第三學段的美術學習過程中,哪種方法適合兒童的美術學習,進而達到提升審美能力的目標。
二、如何提升第三學段兒童的審美能力
進行美術欣賞活動是提升兒童審美能力的一種方式。兒童在進行美術作品欣賞的過程中,能充分調動想象力、思考力以及各種感知等。此時所指的美術欣賞并不能和我們平日中所說的美術欣賞畫等號,兒童的思維方式與成人不一樣,因而所進行的美術欣賞也是屬于淺表層次,有更多的直覺因素參與其中,沒有成人進行美術欣賞時所帶著的理性。而我根據自己在課外教的學生中與相關資料及論文中分析所得,兒童在進行美術欣賞的時候,應經過三個階段,分別為:準備階段、實現階段、效應階段。下面我來說明一下這三個階段中,我們應使用哪些方法使兒童達到提升審美能力這個目標。
(一)準備階段。首先,應培養兒童的審美態度,這是進行美術欣賞的前提。審美注意,指的是在見到具體對象的時候,把注意力放在該物體的結構或者形式上,從而有著自己的思考和冥想。“面對一種事物的時候,解除事物在世間的一切關系、因果,而孤立的觀看。”[3]這是豐子愷先生在《豐子愷文集》一書中所提到的。因而兒童在進行美術欣賞的時候,由于沒有過多地接觸理論性的知識,可以說在欣賞方面是空白、純粹的。
在兒童的早期階段,受到心理發展水平的限制。因而我們作為以后的教師,應該在兒童進行美術欣賞的階段中,讓兒童在對作品進行外形欣賞的同時,也要引導兒童把注意力集中在審美對象的形式結構上,培養兒童審美注意中的自覺性和穩定性。
(二)實現階段。美術欣賞過程的實現階段就是美術欣賞的感受階段。這屬于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過程,兒童在欣賞美術作品的時,會有感知、理解以及情感等多種因素的交錯融合。
1.審美感知。實現階段的第一步是審美感知,在美術欣賞中,它不是單一、僅帶著純感性的感知。兒童的視覺器官,應是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在觀賞作品的同時,這種審美感知表現為,對欣賞對象的明暗、形式、結構、空間等要素所組成的整體所進行思考、分析,區別于日常的感知,并且能夠揭示作品審美屬性的特殊感知。在7-11歲,該階段兒童已經開始使用明暗、透視的變化,學會寫實表現。在審美感知過程中,以大自然作為例子,我們需要對兒童進行引導觀察,欣賞花草樹木或風景的同時要分析它們的明暗、透視形式,印于兒童記憶大腦中。
2.審美理解。審美理解是審美感知后對欣賞對象的進一步審視與欣賞。兒童的審美理解具有直覺性,這是一種以理性認知能力為核心,在理性把握的基礎上,對欣賞對象的形、神推向更深刻、更豐富的境地,在理解對象的同時,又按兒童自身的審美情趣,從而創造出內心所欣賞觀察的對象,達到主客體融合。
兒童審美理解具有情感性。審美情感,是整個兒童審美活動中心理要素的重要基礎。兒童的審美情感是直觀的,它在審美活動中主要有三個功能。
(1)動力功能。兒童對自身感興趣的物品,進而延伸到美術欣賞的對象,這是進行審美活動的內驅力。
(2)親和功能。從欣賞對象的形、體、輪廓、顏色等,因為兒童喜歡五彩斑斕的顏色,相對于畢加索抽象風格作品的用色,兒童對相對的喜歡,從而進入欣賞狀態。
(3)評價功能。審美情感作為一種審美體驗,一方面是審美活動的反應,另一方面又可作為審美價值批評的基礎,即審美判斷,這也包含于審美情感之中。
(三)效應階段
兒童審美情感階段過后便是最重要的一步,效應階段。在效應階段中,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變化:1、兒童具有直接的審美判斷;2、兒童形成一定的思想創造力。
審美判斷,是指欣賞者在審美感受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審美標準,結合自身所擁有的知識、感受,從而提出賞析、評價、判斷的過程。而兒童的審美判斷,更多是一種印象的批評,他們對欣賞對象不會有過多的分析和綜合,而會憑著個人強烈的感情色彩來判斷對象的美與丑。
兒童通過欣賞作品、感受作品的時候,會讓兒童對面前的作品產生許多想法,有著感官刺激的同時,也會進一步思考該作品是使用怎樣的方法來表現,又用了怎樣的形式達到畫面的效果等等,從而對欣賞作品進行自我的獨立思考。而這種思考,正是美術者創作作品的源泉。也為自身的美術作品創作思想和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既然美術欣賞有利于兒童提升審美能力和提供美術創作思想,我們又該選擇哪些作品或形式來對兒童進行培養呢?我認為民間美術是最好的題材。所謂的民間美術,不同于宮廷美術,是廣大勞動人民為滿足自我精神需求、以自己興趣與直覺而去創作的作品,同時也不需要過于復雜的理論知識作為創作基礎。民間美術,源于民,更貼切于生活,也便于兒童進行模仿和思考,從而使兒童提升自我能力與創作思維。下面我將舉例欣賞以下的民間美術,分析這對兒童提升審美能力起著如何的作用。
1.民間泥塑。泥塑是我國傳統民間美術之一,并且十分適合兒童在該階段發育成長的心理需求與興趣。兒童在欣賞民間泥塑作品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地學習泥塑的使用方法及知識理論理解。在兒童欣賞和接觸的同時,增進兒童對空間的認識,使他們從平面的觀察逐漸變成立體的觀察,也鍛煉他們的造型能力,從而產生對一個想象的幾何空間關系的了解。
2.民間剪紙。剪紙是民間最常見的一種美術表達形式。教師可通過剪紙對兒童進行理論教授,用不同方式裁剪出不同造型,常見的如花、鳥、蟲、魚等。再讓兒童發揮其思想創造能力,經過彩紙的多重折疊后,裁剪出自己所想象的造型,以此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增強兒童的動手與創作能力。
三、小結
要提高兒童的美術學習能力,就要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這樣能增加他們對美術的感知、理解、想象及創作,更能培養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與愛好。正確教導兒童認識、感知生活中物品的造型與色彩,引導兒童發揮想象力,模仿或思考,創作出屬于其獨一無二的作品,這無疑是難能可貴的。
參考文獻
[1] 尹少淳.中小學美術教學論[M].湖南美術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09.
[2] 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5.
[3] 豐子愷.豐子愷文集[M].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