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大學生心理危機已引起高校的廣泛關注,心理危機給學生本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本文基于生態系統理論的基本視角,從大學生所處的微觀、中觀、外觀和宏觀四個系統出發,綜合分析大學生心理危機爆發的影響因素并據此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危機;生態系統;對策
隨著網絡化和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現代大學生的認知和行為接受著外界多重的考驗和壓力,在把握機遇和面對挑戰時,容易遭遇心理危機。心理危機是指個體或群體運用習慣的應對策略無法應對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時的一種心理失衡、失序或失控狀態 [1]。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不論從教育培養目標還是社會發展需求而言,新時代大學生所要求具備的能力和素質更加多元化和優質化,這無形中增加了大學生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壓力。在此背景下,學業目標、同輩群體、家庭期望和社會環境等成為了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重要影響因素。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影響因素分析—生態系統理論
1979年布朗·芬布倫納( Urie Bronfenbrenner)在《人類發展生態學》一書中正式提出生態理論概念及內涵,并系統地將該理論框架運用到社會學、人類學及心理學的研究中[2]。布朗·芬布倫納在生態系統理論將個體發展的環境因素進行細化,由內向外,分為微觀系統( microsys- tem)、中觀系統( mesosystem)、外觀系統(exosystem)和宏觀系統( macrosystem)。這四個層次為大學生心理危機影響因素的探討提供了參考和指導。
(一)微觀系統。微觀系統是環境層次中最直接也最有影響力的系統,對于大學生而言,微觀系統主要包括了家庭、學校和朋輩關系等。從家庭環境來看,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功能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個體抵抗挫折以及消除風險的實力。不和諧的家庭關系或教養方式則直接增加了大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壓力,這本身也是心理危機的誘發因素。
從學校層面來看,積極健康的校園環境、舒適有愛的班級氛圍以及公平正義的發展機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調查研究顯示,影響大學生應激反應的生活事件,排名前10位的有5項均為學校相關事件,如認為某些課程無趣、對教學設施不滿意等。[3]該類事件也普遍成為了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爆發源。學校是大學生在家庭外最重要的場域環境,在此需要找到發展自我的正確路徑,如科學的學習模式、規律的作息時間等,而沒有盡早做出相關計劃和長遠性目標的大學生,很容易引發學業、情感、交友和人生發展等方面的危機。
從朋輩關系看,大學生朋輩群體在其身心健康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同頻共振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同學、舍友、部門同事等人群,既會給他們帶來生活中的開心和喜悅,也可能因為相處不融洽造成煩惱和困擾,特別是剛進入大學的低年級新生,為了消除陌生感和適應新角色往往會在社交關系上投入較多的時間精力以謀求積極的反饋,也因此會承受更多的壓力和遇到挫折后的較強挫敗感。
(二)中觀系統。中觀系統主要是各個微觀系統之間的聯系和互動關系。當系統之間以一種和諧穩定的方式運行,會有益于個體的發展,反之則起到負面作用。于大學生而言,常見的中觀系統包括家庭與學校、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等。家庭與學校的聯結是以形成良好的家校協作關系,促進大學生成長發展為基礎的。學校與社區的聯結則旨在為大學生豐富解決問題、鏈接資源的渠道,增加其抵抗挫折的信心和緩解身心發展的壓力。
(三)外觀系統。外觀系統揭示了大學生未深入接觸但對其造成影響的因素。常見的外觀系統包括家庭背景、學校文化制度、所處集體的使命等。如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和心理素質,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經濟實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個體的自尊程度、開放程度等方面。此外,文化和制度性的事物如學校的勤工助學制度、評獎評優制度,學校所崇尚的優秀學生特質等,都會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因此,外觀系統中不同系統之間的互動效應和狀態,對大學生心理狀態影響深遠。
(四)宏觀系統。宏觀系統指向個體所處的更加廣闊的社會環境,是凌駕于三個系統上的文化、亞文化和社會環境。如今,我國正處于前所未有至百年大變局的時代,個體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發生著巨大變化。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的重要部分,其社會角色、身份使命、家庭環境都必然會受到宏觀系統的影響。大學生身處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即便內心擁有雄心抱負,也很難避免焦慮和迷惘。
二、對策建議
(一)微觀層面的對策。從微觀系統而言,關鍵是發揮各個微觀系統的作用。一是重視家庭支持的作用,大學生離開了熟悉的家庭環境,心理狀態長期居于不穩定,父母及重要親屬要積極關注,發揮家庭的支持和治療功能。二是重視朋輩群體的存在,可充分利用朋輩群體的優勢,掌握個體的心理動態變化。三是進一步完善校心理健康中心等正式資源的建設,從預防、治療和發展的角度幫助大學生排除危機、解決危機和發展自我。
(二)中觀層面的對策。中觀層面的對策聚焦于各個系統之間的聯動與協作。一是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促成工作聯合體,通過建立線上信息交流群和溝通反饋制度等,及時分享傳遞大學生動態,表達訴求和反饋。二是增進學校和社區之間的聯絡,高校本身具有服務社會的職能,而大學生所在的社區也是同樣履行著服務居民的職責,加強二者之間的聯系,有助于促成大學生適應環境的轉變,形成積極應對的姿態。
(三)外觀層面的對策。大學生的心智尚未發展成熟,極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為此,一方面需要從大學生易于接受的網絡、新媒體工具等媒介著手,傳遞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另一方面營造良好的外部氛圍如校園文化,用潛移默化的形式為其輸入心理健康發展的正能量。此外,學校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合理訴求,積極完善硬軟件設施建設,尤其是心理健康服務供給,深入擴大服務受益面和覆蓋范圍。
(四)宏觀層面的對策。多元和異化的價值觀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健康。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在建立人生目標和發展人生追求的過程中,承受著多樣的誘惑和考驗。為此,學校和輔導員等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大局和細節中,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價值觀的正面引導,通過積極動員專業老師開展課堂思政活動,開展專題講座,專題教育實踐活動等形成綜合的引導教育體系。在宏觀的社會文化中,促使大學生堅守初心,牢記使命,增長見識,進一步減少誘發心理危機的不良因素。
參考文獻
[1] 王瑞雪.高職學生社會支持、挫折應對方式與心理危機的相關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2] 孫彩霞,李子建. 教師情緒的形成: 生態學的視角[J].全球教育,2014,43( 7) : 67 -75,82.
[3] 許紅,張秀瑜,王宏,李雷雷,劉嘉潔,李思杰.大學生應激性生活事件現況調查[J]. 現 代預防醫學,2009.36(18):3478-3480.
作者簡介:付海東(1995—),男,漢族,江蘇淮安,助教,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單位:電氣工程與控制科學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南京工業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項目編號:SZ2020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