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士軍 李明
【摘 要】文章基于欠發達地區江蘇省宿遷市研發經費投入等數據情況,分析宿遷市全社會研發投入特征和存在問題,提出建議,以期為宿遷市提升地區科技綜合實力、提升產業層次、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總量提供思路,幫助類似于宿遷市欠發達地區探索如何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
【關鍵詞】研發經費投入;宿遷;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7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10-0030-03
研發經費(R&D)投入是整個科技活動的基礎和核心,對科技型企業技術進步和產品研發具有重要作用,而R&D投入強度更是衡量一個地區科技發展的綜合水平指標。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17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2.19%。“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時速為600 km的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下線、集成電路實現14 nm工藝產業化,5G研發應用和產業化全面推進,一項項、一批批重大科技專項實現突破。
宿遷市作為經濟和科技發展“雙強”的江蘇省內欠發達地區,2019年全社會R&D投入強度預計達1.8%,投入總量預計達55.78億元,但距《宿遷市“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R&D強度達到2%的目標還差0.2個百分點,距江蘇省2020年實現高水平小康R&D投入強度達到2.8%的目標還差1個百分點。
1 宿遷市R&D投入基本情況
1.1 全社會R&D投入總量持續增長,年均持續高位增長
宿遷市R&D投入強度由2015年的1.45%增長到2019年的1.8%,平均每年增長0.09個百分點;R&D投入總量由2015年的30.83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55.78億元,年均增幅達15.98%。根據江蘇省各地公布的2018年R&D投入強度指標,宿遷市R&D投入強度(1.73%)首次完成對徐州市(1.63%)的超越;2015—2018年宿遷市R&D投入強度增長幅度達0.28個百分點,連云港市增長幅度達0.33個百分點,宿遷市居全省第2位。
1.2 科技稅收優惠受惠面持續擴大,創新助推企業效益提升
2019年,宿遷市企業享受科技稅收優惠5.49億元,同比增長56.41%,增長幅度為近5年最高;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享受稅收優惠2.16億元,同比增長16.76%,企業享受研發經費加計扣除優惠3.33億元,同比增長103.05%。享受科技稅收優惠減免企業家次達到420家次,較2018年增長17%;戶均企業享受減免稅達130.7萬元,較2018年增長33.86%。數據顯示,2019年全市249家國家高企中有96家企業實現盈利,占比為38.55%,2018年同期全市215家國家高企中有74家企業實現盈利,占比為34.42%。
1.3 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引導作用明顯
數據顯示,2018年宿遷市財政科技撥款超10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2.5%,同比財政科技撥款總量增加超50%,絕對量和增幅均居蘇北第3位。受益于2018年財政科技撥款增長,2019年企業研發投入增長17.22%、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36%、企業爭取省財政資金增長23.46%、33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實現盈利的企業超60%。
1.4 創新產出質量不斷提高,轉化成果數量不斷增加
在財政和企業高研發經費投入的刺激下,企業創新產出持續增加。2019年,全市有效發明專利達1567件,同比增長27.4%,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由2.5件增長到3.18件,增長27.2%;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實現零的突破;全市技術合同累計登記163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4.73億元;從江南大學、河海大學、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等單位引進69名企業“科技副總”;全年累計轉移轉化各類科技成果233項,同比增長超30%。
2 提升全社會R&D投入強度的創新工作舉措
2.1 開展專業化的科技服務,引導企業規范歸集研發費用
各地創新服務方式,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委托科技中介機構為本地規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研發費用歸集專業化的輔導,通過中介機構上門輔導等方式,幫助企業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發經費歸集流程制度。例如,針對中小微企業財務人員專業能力不強、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泗洪縣科技局與青爽(北京)稅務咨詢有限公司簽訂了《企業咨詢服務合同》,通過第三方公司選派專業工作人員定期入駐企業,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建立各項財務制度,實現企業研發經費規范歸集;針對市直大型企業經濟體量大、研發投入確認不清等問題,市科技局專門邀請省、市稅務、統計和科技等部門專家赴洋河酒廠和國電宿遷公司開展研發項目確認評審會,指導企業如何正確歸集超千萬元的研發項目,也向各級專家展示宿遷大型企業在創新研發方面的整體實力。
2.2 強化考核導向功能,新增R&D投入強度考核指標
針對宿遷市全面小康R&D投入強度短板指標,以及2018年宿遷市表彰的工業50強企業和營業收入100強企業中,R&D投入占比超2%的企業分別僅占52%和39%的問題,釋放全社會大力支持科技創新的積極信號,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全社會研發強度快速提升,將“企業研發投入占比”納入2019年度宿遷市工業綜合評比表彰獎勵評分指標。轉變招商引資理念,加大科技型企業招引力度。例如,市政府明確提出2020年全市累計建成20個、入孵科技型企業400家,招引科技型企業200家以上,第一次將科技型企業招引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強化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培育和招引,提升區域科技創新綜合實力。
2.3 優化科技金融服務鏈,支持中小企業開展創新研發
截至2019年底,全市“蘇科貸”風險補償資金池超5 000萬元,當年累計向126家企業發放貸款3.61億元,帶動研發投入超10億元。為進一步發揮“蘇科貸”撬動作用,2019年宿遷市在全省首次開展“蘇科貸”工作改革,減少審批流程、減少放貸時間和降低轉貸要求,明確要求合作金融機構自收到企業申報貸款材料后到完成省貸款發放備案時間不得超過8個工作日,將以前的貸款審批時間壓縮了1/3以上。
3 提升R&D投入強度存在的問題
一是財政科技撥款有所回升,但經費支出結構不合理、帶動力不足。直接用于R&D研究的財政經費不足,盡管2018年全市財政科技撥款同比總量增長超50%,但是剔除財政科技撥款中科學技術管理實務經費、科學技術普及經費和其他科學技術經費支出發現,2018年直接用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財政科技經費占一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不足1%。財政經費帶動效應不強,企業創新投入不足。宿遷市2019年全社會R&D投入總量與財政科技撥款總量比為4.05,僅高于蘇州市的3.44,宿遷列全省倒數第2位,考慮到蘇州經濟體量大,對創新財政支持力度大等因素,宿遷市企業R&D投入仍顯不足,如何更大范圍地調動企業加大R&D投入,是提升全社會R&D投入的最關鍵問題。
二是高新技術產業體量小,科技型企業數量仍然較少。盡管新材料、激光裝備等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但是宿遷市高新技術產業總量還相對較小,2018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僅為29.8%,僅高于淮安市(23.0%)。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和紡織服裝仍然是宿遷市主導產業,而“娃哈哈”“蒙牛”“青島啤酒”等大型食品加工企業把宿遷作為生產基地,為宿遷市的GDP增長做出了貢獻,但這些企業的研發機構均不在宿遷,在宿遷企業基本沒有研發投入。截至2019年底,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為336家、省創新型領軍企業為2家、省瞪羚企業為6家,剔除未實現盈利不主動申報研發經費加計扣除的企業,全市享受研發經費加計扣除政策的企業為300多家,相比于1 700多家的規上工業企業和超幾萬家的小微企業,開展創新研發的科技型企業占比相當低。
三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退庫影響較大,科研院所經費投入不足。受國家政策影響,2017年宿遷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由之前的超2 600家下降到1 750家,近兩年數量維持在1 700家左右,納統企業數量的大幅下降,直接導致大量的小微企業的R&D投入沒有被核算到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量中。科研院所作為R&D投入最活躍的主體,宿遷市僅有12家科研機構開展活動,R&D經費總計不足5 000萬元。
4 提升R&D投入強度的對策建議
一是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效用,特別是提升對創新研發的投入。現階段,政府的財政投入是拉動全社會R&D投入的最重要手段,通過政府投入降低企業創新風險,激勵企業增加R&D投入,從而提高全社會R&D投入及其產出效率。根據全省財政投入占全社會R&D投入比例看,財政科技投入1元,全社會投入增長5元,宿遷市距實現高水平小康R&D投入強度達到2.8%的目標還差36.62億元,以此為標準,需要政府新增加科技投入7億元左右。調整財政科技撥款支出結構,加大對基礎研究投入的比例,加強對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提升學科研究能力,創造企業試驗發展型研究機會,增加對重大創新成果落地轉化支持力度。
二是制定科技型企業招引認定和獎勵措施,提升宿遷高新技術產業基礎。2020年宿遷把招引科技型企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下一步需要制定激勵措施和獎勵辦法,將中小型科技企業納入招商引資考核體系。通過“引進來,培育好”,將引進的中小型科技企業納入科技綜合體建設,通過孵化培育,做大做強一批本土培育的科技型企業,從而有效增加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生產總值和R&D經費投入占比,為宿遷市的R&D增長引入源頭活水。
三是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計劃,發揮創投機構作用。充分發揮政府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主導和引導作用,一方面提高政府財政資金直接資助和間接補助重大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支持力度,優化項目認定流程、縮短資金發放時間、降低項目落戶風險,集中優勢財政資金支持、降低普惠性資金全面撒網式支持。二是引導各類創投機構進行項目投資,通過鼓勵創業投資機構投資處于種子期、起步期等創業早期的企業,彌補創業企業發展早期資金不足問題。
四是推行政府購買服務,開展專業化的科技服務。在全市范圍內全面推行政府購買科技服務的方式,委托科技中介機構為大量的中小企業提供政策和技術支持,幫助企業建立一套完整的財務和研發項目歸集規范流程,實現納統企業R&D投入應統盡統、不重不漏。重點企業服務緊抓不放,普通的中介服務無法滿足大型企業需求,需要各部門聯合行動,結合部門職能定期到企業服務,宣傳政策、指導開展業務,幫助企業分析發現問題,能解決的現場解決,不能解決的幫助協調解決,給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五是持續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集聚創新創業人才。R&D投入不僅包括R&D經費投入,也包括R&D人力投入,R&D人力投入與經費投入同樣重要。鼓勵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柔性引進人才。通過國家、省、市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人才計劃等支持,鼓勵企業主動與高校院所合作,建立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在高校院所進行早期技術研發時企業積極參與,進一步加快科技成果的熟化過程,全面提升地方產業層次,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集聚一批創新能力強的科技型企業,持續不斷地增加研發費用,提升地區科技創新綜合實力。
參 考 文 獻
[1]蔣惠鳳.常州科技投入現狀及其在省內的聚類分析[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5(4):48-53.
[2]朱博,莊赟.福建省市級財政科技投入產出績效研究[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47-53.
[3]吳非,杜金岷,李華民.財政科技投入、地方政府行為與區域創新異質性[J].2017(11):60-74.
[4]王子晨,郭江江,鄭圣明.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協調性——以安徽省為例[J].開發研究,2018(2):103-109.
[5]王曉輝,李玉雙,楊培強.浙江省政府科技投入的績效分析[J].嘉興學院學報,2017(2):113-118.
[6]甘泉.浙江省財政科技投入與地方自主創新關系的實證分析[J].科技與經濟,2015(1):37-41.
[7]劉偉,黎園.公共科技投入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J].工業技術經濟,2015(7):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