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會停
摘? 要:教學中,不失時機地為學生搭建估算的平臺,助推學生嘗試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逐步養成估算的良好習慣,從而形成估算的“三會”意識:即會分析,要不要估算;會判斷,如何進行估算;會選擇,用什么估算策略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關鍵詞:估算教學;培養;估算意識
為了有效落實新課程標準中估算教學的理念,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失時機地為學生搭建估算的平臺,助推學生嘗試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逐步養成估算的良好習慣,從而形成估算的“三會”意識:即會分析,要不要估算;會判斷,如何進行估算;會選擇,用什么估算策略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一、引導學生樂于估算
首先,讓學生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有些數學問題,只需要做出一個大致的判斷,其結果只需要找到一個大概的范圍。對此,必須充分搜索估算的素材,把握估算的契機,使學生領悟到估算的實用價值。
例如,教學了多位數加法和多位數減法后,出示這樣一道題:“王叔叔準備買一臺456元的坐便器和一臺492元的吸塵器,帶1000元錢夠不夠?” 學生們稍做思考,一致認為:夠。因為坐便器和吸塵器的單價都接近500元,且都不超過500元,所以夠。類似這樣的一些問題,需要的僅僅是估算,比精確計算快捷,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其次,讓學生知道:估算,作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之一,可以與精算有機結合。對此,教學相關計算題時,應引導學生在精算前用估算預測結果,在精算后再用估算驗證結果。從而激發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情趣,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
例如,教學“298+484=?”時,先要求學生用估算預測精算的結果,學生中出現了兩種估算:一種估算是300+500=800;另一種估算是300+480=780。于是,預測的結果在780~800之間。學生精算的結果是782,再用預測的結果780~800進行驗證,精算的結果是不是正確,學生一目了然。
顯而易見,上述兩例中的估算,既能讓學生感受到估算的優越性,改變對估算的態度,又能讓學生知道估算的現實意義,提高估算的積極性,更能讓學生懂得估算的實用價值,樂于估算。
二、引導學生靈活估算
估算,是一種有根有據的判斷,并不是無章可循、憑空猜想的。為了使估算的結果更合理又更準確,對一些估算方法應多引導、多提示、多示范,直接或間接地、潤物細無聲地將一些估算的方法滲透給學生。
如估算“613+288=?” 時,引導學生把613看作600,把288看作300,600+300,估算的結果為900,這滲透的是一種“湊整估算法”。又如檢驗“315×6=890” 是不是正確時,引導學生把315看作300,315×6≈300×6=1800,正確的積是四位數,而890卻是一個三位數,肯定錯了,這滲透的是一種“位數估算法”。又如判斷“2789-543-206=2052”是不是正確,為學生示范估算時只需要算一下個位,9-3-6=0,得數的個位上應是0,答案卻是2,2052肯定錯了,這滲透的是一種“尾數估算法”。再如求成活率、合格率、出油率、出米率、參考率、及格率、達標率、命中率等,提示3學生如果它們超過了100%,肯定是錯的,這滲透的是一種“生活經驗估算法”。
三、引導學生合理估算
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相應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實實在在的估算體驗才能實現。對此,必須想方設法活化教材中的問題情境,助推學生在相應的問題情境中理解、選擇、運用符合實際的估算,并合理地進行估算。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四年級同學去郊游,每套車票和門票價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應該準備多少錢買票?” 對于此題的教學,先要求學生根據問題情境,各自獨立估算。接著全班展示交流,在全班展示交流中發現,把49看作50,看法一致。而對于104,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有的學生把104看作100,有的學生把104看作110。究竟是看作100合理呢?還是看作110合理呢?于是,師生共同推敲。精算:49×104=5096(元);估算①:49×104≈50×100=5000(元);估算②:49×104≈50×110=5500(元)。顯然,這道題不能估小只能估大,因為估小了錢不夠。學生形成共識:把49看作50、104看作110進行估算,合情合理。
再例如,有這樣一道題:學校的階梯教室里,每排22個座位,一共有18排。(1)如果有350個老師來聽課,座位夠坐嗎?(2)如果發聽課證給老師們,發多少張合適?對于此題的教學,與上例一樣,先要求學生根據問題情境,各自獨立估算。接著全班展示交流,在全班展示交流中發現,對于問題(1)學生的估算有:①22×18≈20×18=360(個);②22×18≈20×20=400(個);③22×18≈22×20=440(個)。一致認為:座位夠坐。而對于問題(2)學生爭論不休,有的說發360張合適;有的說發400張合適;有的說發440張合適;有的說發400張座位不夠,發440張座位更加不夠。究竟發多少張合適呢?于是,師生共同推敲。精算:22×18=396(個)。顯然,這道題不能估多只能估少,因為估多了座位不夠。學生形成共識:發360張合適,最多不能超過396張。
為了引導學生合理估算,必要時需將估算與精算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合理估算的同時,把估算內化為一種計算能力。長此以往,既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度,又能培養學生的數感,更能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四、引導學生主動估算
估算作為一種計算方式、一種計算策略、一種計算技能,其內在價值在于應用到實際的計算中,滲透到計算教學的全程中,這是教學估算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對此,教師要有心,善于發現、利用、挖掘估算題材,想方設法、不失時機、滿腔熱情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引導學生主動估算。
例如,教學了時間單位后,學生能主動估算從學校步行到自己家大約要多少時間;教學了長方形周長后,學生能主動估算學校籃球場、足球場的周長大約各是多少;教學了噸的認識后,學生能主動估算出多少個同學的體重大約是1噸……
教師還要有意,善于創設一些估算的情境、氛圍和場合,讓學生身臨其境,認識、理解、明白估算的意義,在主動運用估算解決具體問題的同時,感受天天會碰到估算,時時能用到估算,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離不開、少不了估算。
例如,教學了長度和重量等單位后,讓學生通過主動估算填寫相關的單位名稱;教學兩位數(非整十)乘兩位數(非整十)時,出示類似“某水果店運進蘋果38箱,每筐蘋果重14千克,該水果店一共運進蘋果多少千克”的實例,讓學生主動先估算后精算……
總而言之,估算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