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群貴
摘? 要: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主編王林老師曾對“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有過這樣的評價“通過創設美、智、趣一體的情境,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數學理解,實現想象和創造的高境界。”借助特定情境的渲染,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從而奠定學生的核心素養。文章擬從課堂架構方式——首尾呼應,探尋小學數學情境教學設計的有效實施策略。
關鍵詞:首尾呼應;情境教學;設計策略
首尾呼應,本是一種寫作手法。這種前有伏筆,后有照應的寫作方式,會使內容更為完整,結構更為緊密,情感更為強烈。其實,這種寫作手法也可“移植”于我們課堂教學,即在課堂結尾時,再現課始提出的問題或懸念,引導學生“現學現賣”,學以致用。此時課堂氛圍會被再次推向高潮,課堂結構會顯得渾然一體,課堂效果會變得事半功倍。下面筆者就擷取幾位老師的教學片段,談談如何在課堂情境教學中運用“首尾呼應”設計,彰顯情境課堂教學魅力。
一、比較式呼應
有比較才會有發現。有比較就會尋找到前后知識間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系。下面是一位老師在教學《認識樹葉中的比》一課時給學生創設了如下的操作情境:
課始,教者由一次興趣小組的拼圖游戲展開教學,課件的“拼一拼”頁面分為左右兩部分,左邊是拼出動物圖案一部分,右邊則是“另一半”,由于圖形的直觀性,學生能夠很迅速地在白板平移圖形,并找到最佳的配圖方案。
隨后,教師用相應的數據代替了右邊的“另一半”,打亂排列順序,要求學生迅速判斷并做出選擇,學生遲疑了,問題出現了,學習的內在需求也就呼之而出了。可以說,一開始的拼圖游戲很好地吊起學生學習的“胃口”,可是教者并不僅僅滿足于此,而是在學習了相關比的知識后,于課堂小結時“朝花夕拾”,再次讓學生拼圖,提問“現在讓你直接看數據,動手拼一拼,你有十足的把握了嗎?”學生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樹葉長與寬的比值越大,樹葉就越狹長;樹葉長與寬的比值越小,樹葉就越寬厚”的道理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懸念式呼應
“懸念”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它能牢牢牽引學生的好奇心向思維縱深處邁進。新授課利用“懸念”導入新課,會使整堂課熠熠生輝。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釘子板上的多邊形》時,讓學生在游戲情境中:
課始,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者利用互動教學軟件,和同學們玩“圍圖形,算面積”游戲。游戲分三輪進行,即第一輪出示三個規則圖形,學生利用已有經驗順利計算出各個圖形的面積;第二輪出示一個類似房屋形狀的組合圖形,學生稍做思考后,用分割或其他方法也順利地計算出了面積;第三輪則是由學生指揮老師任意畫一個不規則的復雜圖形,學生抓耳撓腮,百思不得其解,而老師卻能迅速給出答案,經軟件驗證答案正確。此時,老師開始賣起關子“為什么老師算得比你們要快呢”,促使學生對“釘子板上圖形的面積可能會跟什么有關”這一問題進入深層次思考,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重走皮克的探索發現之路。
課末,當學生已經掌握皮克定理,會靈活運用公式后,再次呈現學生“隨意而圍”的作品,老師一句“現在知道老師為什么比你們算得快了吧!”學生胸有成竹,不由自主地“神算”起來。這樣的課堂,學生回家后肯定會饒有興趣地與家人分享自己的收獲,說不定還會拿出所畫的“稀奇古怪”圖形考考家人,那種自豪感必然會喜露于形。
三、情境式呼應
有些課可以采用生活情境“串聯”展開教學,緊扣生活素材發掘數學味道。例如,一位老師在執教《認識面積》時:
課一開始就呈現一幅學生非常熟悉的校園平面圖,繼而讓學生通過涂色競賽初步感知面(積)是有大小之分的。當學生掌握了面積的概念后,就緊緊圍繞“比較幾幢教學樓的占地面積大小”展開研究,當課堂接近尾聲時,老師的一句“最后讓我們再一起走進校園平面圖,這里面還藏著好多關于面積的知識,你發現了嗎?”此時的學生正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比較著校園平面圖,大伙紛紛議論開來,躍躍欲試。
學生感嘆著老師對校園平面圖的“再回首,再認識”。雖是同樣的一幅校園平面圖,但是前、后兩者之間卻有不同的教學定位,前者側重于情境的趣味引入,后者側重于概念的靈活應用。看似重復實則不同的“首尾呼應”設計為課堂教學增色不少。關鍵是,為了凸顯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以及對學習成果的檢驗,讓學生進行白板操作演示,“圖隨人動,人機互動”再次激發了學生“用數學”的興趣與動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將學習氛圍再次推向高潮。
四、因果式呼應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強調“課程內容不僅包括數學的結果,也包括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和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薄凹纫P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為此,我們在設計教學時,不妨來一回“執果索因”,搞清楚知識的產生背景以及來龍去脈,即滲透一些“數學文化”元素,提升學生的情感認識,為課堂增色。
例如,筆者在設計“認識小數”時,在課堂前測環節,就有學生提出了“是誰發明了小數”“學習了小數有什么用”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看來學生對“小數身世”是非常感興趣的,而考慮到教材對“小數的發展歷史”是以靜態文本的方式呈現給讀者的,雖有文字表述,但總顯得單調,缺乏活力。為此,筆者在設計課堂小結環節時,特地制作一段配圖解說的動畫視頻,即在課堂小結時,通過電子白板播放視頻,真實的數據、優美的畫面、生動的解說凸顯了中國數學文化的悠久歷史,視、聽覺的動態刺激,讓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南開大學顧沛教授認為“數學文化,第一,就是以數學史、數學問題、數學知識為載體,介紹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數學精神;第二,涉及的數學知識不要過深,以能講清數學思想為準,使學生能聽懂,有收獲;第三,開闊眼界,縱橫兼顧??傊?,選材要貫徹素質教育的思想,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文化素質?!笨磥?,在一堂課的結尾處通過“執果溯因”的方式讓課堂充滿和散發“數學文化”的氣息是很有必要的,怎樣讓悠久的數學文化鮮活起來,這是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能夠注重課堂教學“首尾呼應”架構與設計,讓“良好的開端”邂逅“完美的結局”,那么課堂的結構必然會更加緊湊,內容更趨于完整,主題更為鮮明;“回環式”課堂架構會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引起學生共鳴,促使學生有效學習的同時,也折射出教者別具匠心的設計意圖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