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男
摘 要: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對于新時代“三農”工作意義深遠。近年來,在踐行“兩山”理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浙江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依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協同發展”的思路,在農旅融合、生態可持續發展、鄉村治理、協作平臺以及科技與金融惠農措施等方面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浙江經驗。在分析浙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對其他省域、地區高質量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策略思考,為實現更大覆蓋面的鄉村振興提供借鑒思路。
關鍵詞: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浙江經驗
中圖分類號:F323.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0-0012-02
一、相關背景
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對于新時代“三農”工作意義深遠。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要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體系,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通過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及特色小鎮[1]。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充分發揮鄉村資源、生態和文化優勢,發展適應城鄉居民需要的休閑旅游、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等產業;要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等有機結合[2]。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提出,以“三農”工作為抓手,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國家、省、市、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辦好農村“雙創”基地[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為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美麗鄉村提供了理論遵循和思想指引,也為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實現鄉村振興指明了道路。
近年來,在踐行“兩山”理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浙江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依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協同發展”的思路,在農旅融合、生態可持續發展、鄉村治理、協作平臺以及科技與金融惠農措施等方面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浙江經驗。
本文在分析浙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對其他省域、地區高質量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策略思考,為實現更大覆蓋面的鄉村振興提供思路。
二、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促鄉村振興的浙江經驗
(一)產業興旺:“串點成線、以線帶面”的農旅融合新局面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目標。在浙江,旅游業屬于“萬億產業”行列,以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為抓手,農旅融合為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提供了重要思路。截至2018年6月,浙江共有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區17個,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22個,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107個。通過建立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點、發展田園綜合體、推廣鄉村民宿、家庭農場,培育景觀農業、康養結合、農事體驗等多元融合新業態等方式,浙江各地市、縣區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已形成了“串點成線、以線帶面”村、鄉、縣全業態、多層級全域發展之勢。截至2018年12月,浙江共確立25個省級全域旅游示范縣。
各地市、縣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地方發展經驗。杭州致力于打造以鄉村旅游、休閑度假、養生養老、科普教育、農事體驗、文化創意等為重點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園”,助推農旅融合和鄉村旅游發展,引領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3];溫州通過建立“鄉村振興示范帶”來推廣成功經驗,形成示范效應;湖州通過發展鄉村美麗經濟,運用“美麗鄉村”效應,變鄉村美麗資源為美麗資本,建立鄉村旅游集聚區,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寧波奉化、紹興柯橋、金華浦江等地通過示范性田園綜合體建設,麗水縉云通過現代休閑觀光農業區的打造,多地依托先期農業產業集群所帶來的農產品品牌優勢,順利實現了農產品向旅游商品的轉化[4]。
(二)生態宜居:“四美聯創、萬村景區”的生態振興新方式
生態宜居是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對生態可持續發展作用顯著。浙江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等有機結合,“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帶動了美麗鄉村4.0的建設。2018年,“萬村景區化”工程為浙江新增A級以上景區村莊2 640個,3A級景區村莊465個。通過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四美聯創”“四好農村路”、農村文化禮堂、A級景區村、示范鄉鎮、美麗鄉村示范縣等活動,美麗鄉村呈現出“宜居、宜游、宜養”的綠色發展格局[4]。通過積極推廣“拯救老屋”的松陽模式,加強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寧波、紹興、金華、麗水等地積極推進農村閑置房屋資源流轉,促進農村民宿與田園觀光、運動休閑、養老養生、農事體驗等融合發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四美聯創”以及“拯救老屋”等強旅、強村工程的開展,實現了鄉村生態環境優化,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三)治理有效:“形式多樣、專業管理”的旅游鄉村治理新模式
治理有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證。浙江各縣區通過一系列管理、治理模式創新,不斷鞏固、升級建設成果。通過健全“三位一體”農合聯組織體系,組建農合聯資產經營公司,提升農業農村組織化發展水平。德清積極探索“村+旅游公司”“村+工商資本”“村+創客團隊”等村莊經營新模式[5]。安吉發布了美麗鄉村建設指南,獲浙江標準創新重大貢獻獎,成功發布全國首個鄉村治理工作規范地方標準。經營型村莊通過與旅游經營公司合作組建股份公司,形成“公司+村+農場”帶農戶的“農業+旅游”發展機制,全域統一規劃,首批十八家家庭農場落戶,形成全國首個家庭農場集聚區。淳安通過招聘鄉村振興職業經理人,促進鄉村治理更加專業化發展。可見,浙江的鄉村治理主要體現出兩個思路,一是通過打造更有效的組織,二是通過引入更加專業化的人來管理組織,以此實現旅游型、經營型鄉村更為有效的治理。
(四)協同發展:“多級聯創、山海協作”的鄉村品牌營銷新途徑
協同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集聚效應。浙江各縣區通過“多村聯創”,鼓勵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政村聯合實施規劃建設、統籌管理經營,實現資源互補共享、發展同促共進,最終實現共同振興;通過“多縣聯創”,麗水打造了遂松鄉村振興聚落區塊,充分發揮了同質資源優勢,形成了規模集聚效應;通過打造山海協作產業平臺,實現了異質資源的聯合營銷,如仙居—玉環山海協作生態旅游文化產業園、文成瑞安山海協作產業園等,擴大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品牌輻射范圍,促進了農產品向旅游商品轉化。可以說,“多村聯創”“多縣聯創”以及“山海協作”等區域聯合平臺的打造,擴大了鄉村旅游及產品的品牌輻射半徑,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走進浙江鄉村,也帶動了更多的浙江優質農產品走出縣域,走向全省、全國乃至國際。
(五)服務升級:“科技融入、金融惠農”的要素配置新思路
科技與金融為旅游型鄉村實現振興提供了重要支持。浙江在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過程中,將科技因素融入產業發展,通過一系列金融惠農政策,為實現共同富裕與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支撐。比如,通過推進“互聯網+鄉村旅游”發展,鼓勵電子商務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發展相結合,促進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提檔升級。桐鄉則通過打造數字農業平臺,以智慧農業的發展思路促進鄉村發展,強農旅融合。通過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和發展,重點是鄉村觀光旅游休閑產業、“互聯網+”農村電商產業;探索采用“核心企業+農村基層組織+農戶”、特色產業鏈專項授信產品等服務方式,推進普惠金融建設,健全農村信用體系,完善田園鄉村惠農擔保互助社模式。浙江通過積極促進科技要素和資本要素及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高質量發展[6]。
三、基于浙江經驗的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促鄉村振興的策略思考
(一)農旅協同發展助力產業平衡發展
盡管在過去、甚至是現在,浙江的東部和西部存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現象。然而,從省域的國家級和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數據來看,不得不提出的是,從農業資源、旅游資源的角度來看,即使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也依然可以走出一條依托自然資源聯動發展,實現農業與旅游業耦合發展的產業興旺之路。而這也為全國其他同樣存在不平衡現象的省域與地區通過農旅協同發展來實現“產業興旺”提供了借鑒和思路。
(二)景區化模式推動生態環境優化
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等有機結合,通過逐步、穩步建立示范村,形成由點帶線、由線帶面的生態環境優化工程,能夠很好地兼顧鄉村增收與生態環境優化間的平衡,既能實現效率,也能保證公平,最大限度地實現人居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三)鄉村治理制度保障可持續發展
好的制度環境和治理體系是保障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證,而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又對鄉村治理體系的持續優化提出了要求。可見,以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載體,對于有條件實現幾者之間同步發展提升的村莊而言,可以將治理模式的優化、專業人員的引入納入治理制度完善的軌道上來,以實現幾者之間的可持續發展,進而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四)異質資源聯合營銷促進效率提升
省域角度的異質資源聯合是擴大鄉村旅游資源覆蓋面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從全國范圍來看,目前國內諸多省域的城市間所建立起的友好城市、對口聯系的鏈接,也為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途徑。不僅能夠保證旅游者之間的有效流動,又能夠促進當地農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品牌的推廣與開源增收。
此外,還可通過科技平臺的運用、金融要素的支持來不斷推進鄉村振興的穩步實現。時代的發展變化,也改變了農村的生產要素結構變化,科技要素、金融要素在新時代的鄉村發展過程中,應發揮出更為重要的作用。
總之,浙江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推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產業融合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轉型升級;通過開拓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農業和農村發展新動能;通過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就近就地創業和增收,促成了大批返鄉農民以更為積極的態度建設美麗家園;通過一系列強旅、強村工程,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為城鄉居民提供了看山、望水、憶鄉愁的好去處,滿足了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說,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對于鄉村振興,對于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建設生態中國、美麗中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浙江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在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為全國其他省市的相關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實現提供了重要借鑒。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2018-01-02.
[2]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2019-01-03.
[3]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2020-01-02.
[4] ?湖州市農辦課題組.湖州市鄉村美麗經濟發展的業態重點及對策研究[J].農村改革與發展,2018,(2):2-13.
[5]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R/OL].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2019-01-27.
[6] ?德清縣農辦.以改革撬動鄉村“綠富美”全力打造鄉村振興標桿縣[J].農村改革與發展,2018,(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