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傳統文化進校園,經典誦讀進課堂”活動逐漸被教育所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成為一股熱潮。很多幼兒園也開始積極探究,開展了讀經典、背古詩等一系列活動。但由于缺乏學前教育的專業引領和指導,形式主義、脫離幼兒實際等現象普遍存在。本文對幼兒園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內容及策略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幼兒園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策略
近年來,隨著《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及《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的頒布,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社會共識,與之相關的活動日漸增多,學校成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并快速延伸到學前教育領域。很多的幼兒園也開始進行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積極探究,舉行了“朗誦古詩”“讀經典”“著唐裝,穿漢服”“演皮影戲”等一系列活動,可謂是轟轟烈烈;也有很多園所把傳統文化作為教育特色來提升品質內涵,比如“茶道”“讀經”等。但由于缺乏學前教育的專業引領和指導,形式主義、脫離幼兒實際等現象普遍存在。為什么要在幼兒園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包含哪些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博大精深的內容,該如何在幼兒園生根發芽?筆者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當前的教育現狀,談幾點認識。
一、幼兒園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陳鶴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理論”中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在“童蒙養正”的幼兒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其目的亦如陳先生所言:一是培養文明修養,讓孩子在幼兒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為“做人”;二是文化認同,即對民族文化產生親切感,形成歸屬感,讓孩子確立“我是中國人”的觀念,為培養“現代中國人”奠定基礎。在幼兒園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比如學習傳統禮儀、聆聽歷史故事、欣賞古詩詞等,可以培育孩子責任、誠信、友善等道德品質,激發他們對民族和國家的歸屬感、自豪感以及認同感。這些將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也將成為社會和民族未來發展的強勁動力。
二、如何在幼兒園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適當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
現在全國掀起了“國學熱”,有些家長帶孩子在家讀了一些經典,比如《三字經》《千字文》等,這些經典,句子短小易記,讀起來朗朗上口,幼兒比較感興趣。我們可以利用晨讀、餐前的時間適當開展經典詩詞學習,但讀經要把握好幾個原則:
一是教材的選擇應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幼兒讀經的主要目的是要培養幼兒高尚的品格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而不是要強行培養出一代國學大師,所以幼兒讀經的教材要以激發幼兒的興趣為主,要選擇優秀的內容,盡可能避免過于強調順從的內容,以免影響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
二是避免讓幼兒按照傳統的背誦方法讀經。死記硬背是與幼教綱領性文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背道而馳的。幼兒被迫死記硬背一些根本不知所云的經典,不利于身心發展,更會讓幼兒對中國的傳統經典產生厭惡感。基于對幼兒讀經的重新理解,教學方法更應該創新。如《三字經》,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設計成不同版本的游戲,如找對錯、接龍游戲等。
三是幼兒讀經要因材施教。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興趣而定,而不能“一刀切”,對讀經興趣不大的幼兒可以鼓勵但不可強迫。面對國學熱潮,很多幼兒園也開始跟風,搞國學特色。筆者觀察了一些園所,發現他們從環境到誦讀課程、開展讀書會,確實做了很多的工作,但給人的總體感覺是進行了穿越。優秀的國學經典可以滋潤人的心靈,其主要的內容是趨向學齡段的學生,建議可以把幼兒讀經作為特色選修課程,讓幼兒自主進行選擇。
2.將傳統文化貫穿于各類教學活動中
在幼兒園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更多的是指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的一種整合。在幼兒“一日活動皆課程”的理念下,傳統文化要以多元化形式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去。幼兒的一日活動一般分為四類:教學、游戲、運動、生活。要在幼兒心中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讓傳統文化在幼兒園生根發芽,我們要從各類教育教學活動出發,做好課程安排與規劃。
首先,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我們將傳統文化與教學主題融合,如以主題“好大一個家”開展的教學活動中,可以開展“我們的祖國真大”“中國畫”“中國結”“了不起的中國人”“說唱臉譜”等一系列主題教學,讓幼兒了解中國的一些獨特文化,產生“我是中國人”的自豪感。在以主題“新年到”開展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開展“春節歌謠”“壓歲錢”“小兔購年貨”等主題教學,讓幼兒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喜歡上中國的傳統節日。
其次,游戲是幼兒學習的基本方式,在區域游戲活動中,要注重幼兒傳統文化個性化的學習,如在美工區里操作水墨繪畫工具、青花瓷、扎染工具等材料;在“娃娃醫院”里增加“中醫門診”,藥柜上擺放著胖大海、金銀花、枸杞等中草藥,中醫大夫采用望、聞、問、切的手法治病;在表演區里利用民間打擊樂器、民族音樂、民族服裝自主表演;在生活區中,教師和孩子一起制作特色美食,包小餛飩、湯圓、粽子等,品嘗中國傳統美食。在音樂游戲、智力游戲等規則類游戲中,開展一些深受幼兒喜愛的民間傳統游戲,比如“老鷹抓小雞”“丟手絹”“抓鬮”等。
第三,在幼兒園的早操、體育運動等活動中,可以將“中國功夫”“古詩新唱”等融進早操,讓幼兒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還可以使用一些傳統材料充當體育器械,玩各式花樣的民間體育游戲,比如跳樓梯、擠油尖、滾鐵環、翻花繩、斗雞、拔河、踢毽子、跳格子、扔野鴨子、跳繩等。這些正在被大家遺忘的傳統游戲,也是幼兒最喜歡的游戲。
第四,生活即教育,我們不能忽視生活對幼兒的教育價值。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感受和學習傳統文化,如用餐時要端好碗、不浪費食物,用餐完畢把桌子收拾干凈等,學生到了大班要學會使用筷子,盥洗要排隊,吃飯不挑食,要多吃蔬菜素食等。
另外,幼兒園除了開展這些專門的或滲透性的傳統文化活動,還可以開展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的一些特色教育,比如剪紙、武術、陶藝等。
3.利用傳統節日開展各類活動及親子活動
結合各種節慶活動,邀請民間老藝人走進幼兒園,展示泥塑、剪紙、皮影戲等技藝,讓幼兒體驗、熱愛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清明節組織孩子去給革命先烈掃墓,家長給孩子們講英雄故事,既培養了幼兒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又感受了清明節世世代代行孝義的傳統美德;端午節組織親子活動“包粽子”,由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包粽子,感受傳統節日帶來的溫馨氛圍。
4.重視環境的作用
環境即課程,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環創理念是要創設一個和孩子互動的環境,要讓每一面墻壁、每一個角落都和孩子對話。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們要巧妙地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環創中來,從園所的局部建筑造型或裝修上,可以做些文章,大型攀爬等器械做成中國龍的造型,民間游戲場地分區用中式木圍欄,有條件的園所還可以做個小橋流水或農家小院的景觀,用于孩子們的種植地或飼養角。設置“國學堂”,孩子們可以在幾案上書寫和畫畫。我們也可以鼓勵孩子加入傳統文化環境的創設中,像二十四節氣圖、中國水墨畫以及各類剪紙工藝品等,都是可以讓孩子和教師一起制作并展示在墻壁上或吊飾中。
參考文獻:
[1] 劉曉東《兒童教育中的南轅北轍—兼評幼兒讀經現象》,《學前教育研究》 2002年第3期。
[2] 王麗玲、魏浩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的實踐探索》,《新課程研究》2019年第11期。
(劉彥辰,1978年生,女,漢族,湖南省新邵縣人,大學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