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梅 馬正良
摘?要:隨著新課程體系改革的推進以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理念在教育事業中重要性不斷增大,教師除了要注重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也要在授課的過程中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實現在提升課堂效率的基礎上,滿足新時代社會對學生的基本要求,達到學校的既定培養目標。文章將通過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過程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展開分析,以探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途徑。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型
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學生的必修學科,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這一學科在初中教育體系中意義重大,除了能夠幫助學生分清社會的善惡,也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地達成提升綜合素質的目標。當前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待完善之處,這就要求教師提高思想站位,結合課程實際,不斷優化教學方式,聯系生活實際,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深化理解,以實現基本教學目標。
一、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學科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對生活化教學模式的認識和理解不充分,也不太重視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成果,這就容易導致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存在脫節,學生對于一些基礎知識存在理解困難的情況,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進一步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學生初中階段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其開設的意義明顯;而在展開實際教學時,教師往往采取生硬而枯燥的教學方式,課后練習也有較大的局限性。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未得到有效激發,反而適得其反,一些學生出現了對這一課程的厭倦或抵觸的心理,對學習成績產生負面影響。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提高成績效果甚微,而教師也無法在此之中提煉經驗,創新思路,大大地限制教學水平的提升。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必須要謀求改革與創新,探索一種更加符合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理念,以促進雙方共同提升。基于這一教學現狀和目標,教師可以在開展教學時,適當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以提升這一學科的教學水平。要在基礎知識中添加更多的生活化元素,讓學生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讓枯燥的知識更具有靈活性,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快樂和愉悅。而課后練習和階段測驗則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最好檢驗。通過實踐可以得知,生活化教育模式能夠大幅度地提高初中學生的學習效果,這就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用該方法提供了實踐支撐。
二、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探索
以往以分數考核為唯一評價標準的教學績效考核下,實際學科教學過程中以“分數教育”為主,而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恰恰不能用分數來衡量,這是我國對中學生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主體,對培育未成年人正確的價值體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素質教育的呼聲愈演愈烈,但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由于受到考試成績和教師評比的各項壓力,應試教育仍然十分普遍。教師往往為了完成基本評比指標而使用各種手段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成績,其中最為主要的是形成了以分數的高低來衡量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能力的不良風氣。學生成績的高低決定了日后升學的結果,于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出彩的成績,填鴨式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應用十分廣泛。學生每天都面對著堆積如山的作業和幾天一輪的考試,得不到充分休息。如果成績平平或紀律差,甚至無法得到家庭和學校的公平對待。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已經完全脫離了素質教育的范疇,分數至上的思想十分盛行。
此外,道德與法治的教材內容也無法滿足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對于中學生來說,從課本上獲取知識是學習這一學科的最直接方式,因此教科書的內容質量直接決定著教學質量。當前道德與法治教材普遍存在基本內容脫離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所涉及知識超出受教育者理解范圍等問題,且教材中的一些觀點并不符合社會上的實際情況,一些內容也超出了受教育者所接觸到的實際生活,理想化現象較為明顯,而在現實性方面有所欠缺。而且,由于教材更新速度較慢,也出現了內容滯后、材料陳舊的情況,無法與時俱進,不利于這一學科的教學工作。
三、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措施
(一)要在教學中創建生活式的學習氛圍
在進行日常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將生活教育理論滲透到學科教學過程中。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來說,基于生活實際是這一課程的教學特點,讓學生能夠積極踴躍參與到課堂中,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也能進一步提升學習成績以及教師的教學質量。在備課階段,教師要對生活教育理論的要求和細節進行研究,并結合授課和自身實際,科學合理地制訂教學計劃,以契合學生的特點,并為學生創建具有生活式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在授課過程中用好生活元素,以達到讓學生能夠結合生活認知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目標,提升對知識的印象。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中“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課,教師從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了解的角度出發,可以對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進行簡單了解,整理總結后在課堂上舉例進行授課,讓學生以最快的方式進入學習狀態。當前,社會上關于“老人摔倒扶不扶”這一話題仍然具有較大的爭議,各方討論熱烈。而從道德層面而言,應該倡導在人性之中傳遞溫暖,拒絕冷漠。教師可以從這些角度入手,列舉一些有代表性的社會議題,引導學生利用平時所學,并在結合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發表看法。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主動發言闡述看法,這對于學生提升學習成績,增強學習能力具有更好的效果,也能夠發揮生活化教學模式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作用。教師在經過細致的教育后,學生能夠提升對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適應度,以此加強自身法制意識與思想道德修養。
(二)明確教學目標,創新教學課堂
開展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時,教師除了要采取常規授課方式以外,還要注意授課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并強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讓教室成為展開課堂互動的優良場所,逐漸營造出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課堂環境,以實現培育學生價值體系和提升道德修養的目的。學生在中學階段,正是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漲的關鍵時期,他們剛剛接觸到社會百態和海量知識,這就給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對課堂內容進行討論,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這一基礎之上,教師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在實際教學中讓自身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并保證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不僅對學生的探索能力與思考能力起到促進作用,也能讓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趣味性和靈活性一并得到提高。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愛在家人間”這一課程中,教師要先明確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然后結合社會熱點事例進行授課,如“兒女分割老人拆遷款后不履行贍養義務,老人將兒女告上法庭”一案,將學生代入這一問題的核心論點之中,即家庭關系維系的深層次意義,引導學生積極展開家庭關系與孝道之間的討論,增強這一課的學習效果。
(三)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習興趣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融入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素材,并結合學生群體的興趣、愛好以及理解能力,選取學生更容易理解的社會事例作為教學材料使用,以提升學生對生活和教育建立聯系的理解。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法律陪伴我們成長”和八年級下冊“人民當家作主”這兩節課中,教師可以在備課時先把重點內容梳理清楚,讓學生對一些社會問題嘗試剖析,并加以列舉多個事例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參透。同時,不能局限于書本上知識點的深度,也要融入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以牢牢把握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加入適當的教學知識點,以達到完善和豐富生活化教學模式的目標。對于一些重要性較大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在保證教學進度的同時,做好對知識點的延伸,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以及主動表達能力。因此,不斷豐富和完善教學要點能夠對學生提高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興趣產生積極促進的效果,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層次地理解基礎知識,也能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提供幫助。
四、 結束語
道德與法治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是一門德育課程,其特點說明我們無法置身于現實之外,開展脫離生活實際、忽視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這就失去了這一課程的教育意義,長此以往必將受到社會的淘汰。在課程體系改革和“立德樹人”目標的背景下,要堅決摒棄應試教育與“分數至上”的理念,摒棄知識由教師向學生單向傳輸的填鴨式教學,讓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充分回歸生活化的本質,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與思想實際,讓道德與法治學科在初中教育中發揮其獨有的作用,以實現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體系和道德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武麗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J].求知導刊,2019(43):44-45.
[2]朱有明.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探究[J].求知導刊,2019(43):71-72.
[3]汪海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J].教育觀察,2019,8(30):119-120.
作者簡介:
汪梅,馬正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