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高職生職業素養亟待提升,職業素養教育勢在必行,是高職院校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文章分析了高職生職業素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職業素養教育的現狀,并結合教學實踐和企業實訓經驗,圍繞職業素養的幾個內涵要點,即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道德及職業意識等,嘗試性地提出職業素養教育融入高職英語課堂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職業素養;職業素養教育;職業行為;職業道德;高職英語課堂
職業素養是職業人在職業生涯中表現出來的綜合素養,既包括顯性的職業技能、職業行為,也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意識等隱性素質。
高職院校作為國家技能性人才的培養基地,一貫重視學生的職業技能發展,但對職業道德等隱性職業素養,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近些年,來自就業市場對高職畢業生職場表現不佳的反饋和高職生職業發展的巨大差異性,使教育界人士逐漸意識到,職業技能只是“領進門”,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則是學生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1]。
在此背景下,2019年頒發的《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傳授基礎知識與培養專業能力并重,強化學生職業素養養成和專業技術積累,將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并明確規定職業院校要把“職業素養等課程列為必修課或限定選修課”[2]。該意見從國家政策層面上肯定了職業素養在職業教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也為高職院校未來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1 高職生職業素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職畢業生愛崗敬業觀念不強,欠缺吃苦耐勞精神,責任感不強,團隊協作能力、職場適應能力、抗壓能力弱,職業意識、職業定位模糊,職場表現不專業,職業發展后勁不足。
這些問題最典型的表現是高職畢業生工作前期過高的離職率。且離職行為過于隨意,不專業,經常讓用人單位陷入被動。《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提供的數據表明,2016、2017屆高職畢業生在畢業六個月內的離職率分別為43%和42%(遠高于同期本科畢業生的24%和23%);齊魯人才網發布的《2019三季度山東職場人跳槽報告》顯示,專科及以下學歷是跳槽主力軍,人數占比超過60%。這些數據表明,高職畢業生如此高的跳槽率應該與高職生自身的主觀因素有關,高職生職業素養亟待提升。
2高職生職業素養教育現狀
目前,職業院校職業素養教育水平不高,尚處于起步階段。
2.1 頂層設計方面
職業素養教育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理論層面,組織架構松散,各高職院校缺少職業素養課程的宏觀設計,課程的實施、監督、評價體系尚不成熟。
2.2 教師因素
職業素養教育是一個長期過程,在實踐中,部分高校及教師急功近利,只抓學生的顯性職業素養,通過各種職業技能證書或者專業考試以及培訓少數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快速取得成績,見到成效[3]。而職業道德等隱性職業素養因培養過程費時費力,加之成果的顯性化短期內很難呈現,因此往往被忽視或流于形式。
2.3 學生因素
很多學生本身對職業素養不重視,甚至有觀念上的誤解,認為職業素養養成是畢業之后的事情,可以于畢業后在工作中自然習得。
上述種種因素,說明目前職業素養教育未能融入高職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沒有形成合力。因此,加強職業素養教育勢在必行,是高職院校必須面對的永恒課題。
3 職業素養教育融入高職英語課堂路徑
圍繞職業素養教育融入高職英語課堂這一主題,筆者對接職業素養的幾個內涵要點,即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道德及職業意識等,嘗試性地提出以下實現路徑。
3.1助力專業教師,培育學生過硬的職業技能
根據“三全育人”教育新理念,學生職業技能的培育絕非專業教師一己之責,英語作為全校公共基礎課,理應發揮基礎課對專業課的助推作用。高職英語教師應了解專業基礎課、專業英語課的課程標準、培養目標等,在此基礎上整合英語課程資源,提前把專業基礎課的常識性知識和專業英語課的常用句型、表達等,以拓展的形式補充到英語課堂,實現公共英語與專業類上述課程的自然過渡,無縫銜接。既為學生打好英語基礎,又能通過課程銜接,知識再現,從而助力學生的專業課學習,最終培養學生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
3.2注重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形成良好的職業行為
良好的職業行為要求職業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具備責任感。對于高職學生而言,要認真學習理論,參與專業實踐,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學業水平及學業結果負責,并培養自己的責任感。
高職英語教師應從考勤考紀入手,強調這些日常行為規范的重要性。有些學生上課遲到、遲交作業或出現協作失誤時,總是會提出各種理由、借口為自己開脫,而責任感的缺失往往是從找借口開始的。教師需第一時間教育學生不要找借口推卸責任,而是要認真分析自身因素,發現自己的錯誤和不足,學會承擔責任,并積極采取補救措施,避免以后重犯。這能幫助學生逐漸形成穩定的責任感,產生良好的職業行為,畢業生也才會把這種良好習慣遷移到職場中,勇于發現自身問題,提高自我,促進職業發展。
3.3結合課程思政,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愛崗敬業,教師應結合課程思政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教師以身作則,熱愛教育事業,做學生愛崗敬業的楷模,帶動學生立足學生崗位,爭做三好學生。針對學生不甘吃苦,適應能力差等現象,要明確指出每一種崗位都會出現棘手的難題,愛崗敬業就要接受難題,迎接挑戰。
教學中,英語教師應引入挫折教育,比如給學生不定期布置i+2或i+3難度的任務或項目(語言學家克拉申認為難度i+1的作業最理想,i代表學生實際語言水平),讓學生學會利用網絡等資源大膽挑戰自己,完成任務。教師還可以模仿公司經常加班的做法,給學生臨時布置加急任務,限期完成。這種挫折教育,以及提高學生適應能力的嘗試,教師事后應向學生說明任務初衷和目的,平復其牢騷情緒。期間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根據任務重要性和緊急性差異,按四分法分類,先做最重要,最緊急的任務,從而幫助學生優化任務清單,提高時間管理能力。通過上述挫折教育和加急任務,會幫助學生走出舒適區,提前適應社會,實現學校到職場的自然過渡,最終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觀念,提高適應及抗壓能力。
3.4踐行終身學習理念,培育學生健康的職業意識
踐行終身學習理念,培育健康的職業意識,幫助高職生解決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職業意識中,團隊協作能力最為企業所重視。課堂上教師經常采用小組合作形式,但實踐中經常出現組長和骨干成員任務一肩挑的情況,基礎差的組員濫竽充數或過度依賴他人,使得團隊協作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職教師應指導小組根據個人水平和學習特點,合理分配任務,全員參與,最終形成小組成果。之后在全班展示環節,盡量全組參加,給弱生一定的表現機會。為避免小組固化,小組成員協作效率低下時,教師應不時隨機重組,并給予弱生更多的鼓勵和幫助,讓他們更自覺、更有信心參與團體協作,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德文,許金波.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的價值訴求、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以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J]. 德育與心理,2020(2):71-75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9〕13號)
[3]郭 芹.以職業素養為導向的高職英語教學探索與研究[ 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3):154-155
作者簡介:
程愛朋,男,1975.01, 山東煙臺人,碩士,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與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