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課程是學校育人的主陣地,經過這些年的探索和實踐,學校的課程有什么樣的特色?
徐海丹:建校以來,全校上下一直致力于課程體系的探索與構建,已逐步建立起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其中,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的特點,我們將校本課程分為學科拓展課程、人文社科課程、藝術素養課程、體育技能課程、校園文化課程;同時,還有活動課程,包括節日慶典活動、校園文化活動和德育文化活動;以及涵蓋各年齡段的實踐課程。完善的課程體系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發揮了積極作用。我校以扶貧助學為主題的原創舞蹈節目《山坳里響起鋼琴聲》獲全國中小學藝術節銀獎,武術隊獲湖南省校園武術大賽二等獎,啦啦操隊獲得啦啦操全國聯賽長沙站第四名。
本刊記者:您如何看待學校發展中對特色學校的定位?
徐海丹:在學校建校之初,不少人問我:“你在一個學校當校長,是否要想一下這個學校的特色是什么?”我想了很久,我覺得一所學校不一定要有某一個方面的特色,而是應該全面發展。一個人所接受的教育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教育,應該為他今后的發展提供更多的選擇,促進綜合素養的提升。就人的成長規律來說,每個學生身上的潛質都是不一樣的,學校突出其中一個特色,或某幾個特色,對有這方面興趣愛好或者天賦基礎的孩子來說,他可以獲得很好的發展,那么對沒有這方面興趣或天賦的孩子來說,他有其他興趣、有天賦、能夠發展得更好的方面就會被忽略。因此,做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需要少一些浮躁和功利,從學校實際和學生發展規律去規劃、思考。
本刊記者:學校雖然創建時間不長,卻一舉拿下首屆“全國文明校園”的金字招牌,其中德育工作成效尤為鮮明,有哪些可供分享和借鑒的經驗?
徐海丹:德育工作是學校發展中的重點工作,我們推行了“五步走”戰略,包括文化育人、管理育人、課程育人、實踐育人和協同育人,五大部分各具特色,相輔相承,缺一不可。
如在實踐育人環節,我們創新設計多項活動,為學生搭建在實踐中成長的平臺。包括文明創建活動、理想信念教育、新時代學雷鋒活動、生態環保教育、書香校園、愛心和感恩教育、熱愛家鄉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和勞動教育等。在學生一年級入隊前,學校會開展一系列的入隊教育,包括入隊“闖關”的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對少先隊有一個非常具體的感知,他對自己今后的言行也會有更明確的要求。學校還涌現出了“赫山區孝心少年”劉卓凡同學這樣的優秀學子,其優秀事跡在全區推廣,學校的德育工作經驗也得到各級領導的一致認可。我們期望,能夠用學生喜歡的活動的方式,不斷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培育健全人格,提升文明素養,培養良好習慣,讓他們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