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界內曾有一種轟動性的說法被引入進來,法國文學社會學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提出過這樣一種說法,即“翻譯從業者的翻譯過程就是一次創造性的叛逆”,在國內學界引發熱烈討論,一度得到人們的肯定,當然也有受到抨擊指責。教授謝天振分析了文章的觀點,結合自己的認知進行反思,深入淺出對“創造性叛逆”理論進行分析討論,對該理論的本質及內涵深度挖掘,點明其在業界研究的重要性及價值。
關鍵詞:翻譯;創造性叛逆;文化轉向;轉譯
一、關于創造性翻譯的爭論
經過對原作的轉譯表述,譯者首先有了再創作的目的,以“創造性叛逆”的形式完成了一次新的創作,其主要的創作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如改編或節選等一些有目的有意識的創作,這些都包含在“叛逆”的范疇。反而,翻譯處理中經常出現在漏譯、錯譯等都屬意無意識行為,并不算“叛逆”。[1]
部分資深的從業者,如在教育業界,很多從事高職教師工作的翻譯界前輩,他們這些人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不認同這種“創造性的叛逆”。他們往往從正反兩方面看待這一觀點,許鈞,法國文學翻譯家,他首先認為“創造性叛逆”這一說法是有研究價值的,同時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對于翻譯活動中造成的差異性,一部分是由譯者主觀臆斷造成的,一部分是由客觀規律和翻譯方法造成的,那么他認為既然這種創作總是在造成差異,那最終得出的疑問是不是已經很大程度偏離了原作,這與翻譯的最初的目標背道而馳。[4]
也有部分翻譯家提出的全面質疑,他們認為翻譯首先要強調“信”字,信即忠實,不忠實的譯文則立不住腳。“叛逆”已經相較原文有了出入,又怎么能美其名曰“獨具創造性”呢?他同時他們也直言:這全然是一種對翻譯的病態審美,針對“創造性叛逆”這種說法,認為這就是近年來各類書籍翻譯質量參差不齊的[5: 136]
我們上面所提及的翻譯界的前輩,針對翻譯的思考始終圍繞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實踐,他們把實踐這一先決條件看作重中之重,所有的翻譯活動,不論是研究還是思考討論,歸根結底他們都認為是對實踐工作起到的指導作用。但也許就恰恰相反,筆者想說的是“叛逆”的這種說法并不是簡簡單單的指導實踐翻譯的行為準則。
二、創造性翻譯的研究實質
其實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創造性叛逆”對翻譯過程的本質和內涵進行了新的詮釋。一個專業素養極高的譯者,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做到對原文百分百的忠實,即便他很負責,很盡力的還原作品的本來面貌,差距和隔膜始終存在,所以這樣說來,整個翻譯創作中,“創造性叛逆”的影子是必然存在的。
所謂“叛逆”是種客觀存在,且不存在褒義貶義之分的。這一說法中所謂的“叛逆”一詞,完全是我們漢語語境下,我們個人的理解所造成的有關褒貶義方面的歧義,正是這種歧義的存在,這也說明了翻譯活動中“叛逆”是客觀存在的。
在中國古代的翻譯思想中,一直追求對原文最大程度地忠實傳達。傳統佛學翻譯中,支謙就對佛經翻譯作如此要求,“其傳經者,當令易曉,勿失厥義”,并強調翻譯時要“因循本旨,不加文飾” [6: 22]。清代翻譯家馬建忠,則提出了要“善譯”,而如今的“叛逆”一詞恰恰是對以往古代的翻譯精神的補充與修正。錢鐘書先生則認為“譯文讀起來應忠實的不像譯文”,提出了他心目中“文學翻譯之最高標準,即“化”,也就是說兩國文化交流中,兩種語言的轉化,在這一轉化過程中,要保存原作風云,還不能過多表漏出生搬硬套的破綻,是一種“化境說”。[7:?696]
三、創造性翻譯理論提出的意義
源語和譯入語之間總是存在不可避免的差異性,這也說明翻譯活動是一種帶有叛逆性質的創造,“叛逆”是客觀存在的,業界學者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漢語語境中 翻譯所在的本質、意義、內涵及影響力。
有一種誤區,大家很容易將外國語言文學同文學翻譯相提并論,其實全然是兩個方向,這里面譯者即翻譯家的創作成分是占有很大比重的,它在文學傳播中所發揮的作用及價值需要得到充分的肯定。應當把翻譯文學并入中國文學范疇中,這一觀點也更多的被國內學界的人士所接受。
“創造性叛逆”這種觀點使得人們的關注點集中在了文化傳播這一方面,這并不像以往固有觀念中所認為的,傳統觀念中翻譯家在文學創作上并無建樹,更多人認為其工作只是一種簡單刻板的傳遞與復制,誤以為譯者只是原文作者呆板的跟隨者。實際上并非如此,產出的譯文也并非只是原作簡單的附屬品,翻譯文學的本身其實就帶有這種文化傳播的使命的,這也有譯者創作投入的一部分功勞。“創造性叛逆”是一種形式的“改編”及“轉述”,應把其視作一種研究來考量。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翻譯的著重點逐漸走向文化方面的研究,這主要體現在西方國家的研究上,翻譯研究從語言導向轉向文化導向,代表的有勒弗維爾,他就指出翻譯是一種“改寫”,且這一活動受到意識形態、詩學以及贊助人的操控。在各種理論中提出了新的詮釋,著重強調翻譯實踐中相互制約的各種文化因素,過去的幾百年中翻譯界中始終就文字層面進行各種討論,討論文字之間的流暢表達及轉化,文化角度問題的提出使得其跳出這一維度,問題達到了新的高度。從文學社會學的角度來講,主要針對文化因素的考量與思辨,“創造性叛逆”為翻譯的研究發展提供了新的切入口。
參考文獻
[1] 孫建昌. 試論比較文學研究中翻譯的創造性叛逆[J]. 理論學刊, 2001( 4) : 118 - 120.
[2] 段俊暉. 重新定義創造性叛逆———以龐德漢詩英譯為個案[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 4) : 117 - 121.
[3] 李芳齡.龐德的翻譯研究:從解構主義翻譯理論的角度.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No.7. 2018.
[4] 許鈞. “創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J]. 中國翻譯,2003( 1) : 6 - 11.
[5] 江楓. 論文學翻譯及漢語漢字[M].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09.
[6] 支謙. 法句經序[A]. 羅新璋,陳應年編. 翻譯論集[C].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9.
[7] 錢鐘書. 林紓的翻譯[A]. 羅新璋,陳應年編. 翻譯論集[C].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9.
作者簡介:趙力璽,1995年5月27日出生,男,漢族,籍貫河北,現就讀于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8級英語筆譯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