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軒 盧雨生
摘 要:分析了“互聯網+”環境下特色農產品營銷優勢,探討了“互聯網+”環境下特色農產品營銷面臨的挑戰,提出了營銷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特色農產品;營銷發展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21-0061-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7;F724.6? ? ? ? 文獻標志碼:A
互聯網為各行各業帶來諸多發展機遇。特色農產品行業應順應時代潮流,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幫助行業更快發展。
1? ? 特色農產品營銷發展環境分析
1.1? ? 外部環境分析
2019年5月21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這意味著國家將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特色農業,倡導“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積極發展果菜茶、食用菌、雜糧雜豆、薯類、中藥材、特色養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產業;支持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新發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鄉村手工業,大力挖掘農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健全特色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商標保護,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1]。
1.2? ? 內部環境分析
傳統的特色農產品營銷方式相對落后,銷售渠道以線下批發為主。特色農產品的生產者整體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排斥新事物,導致網絡營銷不易開展。農戶對行業信息很少關注甚至完全不關注,長期處于被動狀態,被市場“牽著鼻子走”。農戶和企業的合作比較少,特色農產品種植散戶比較普遍。品牌發展落后,極缺名牌產品,區域性地標特色農產品更是屈指可數。我國特色農產品種類多、品質好,但是營銷不足,導致市場供需不平衡,特色農產品的營銷迫切需要互聯網的參與。
2? ? “互聯網+”環境下特色農產品營銷優勢分析
2.1? ? 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成本
傳統的銷售流程為:農民生產—批發商批發—分銷商分銷—零售商零售—消費者。互聯網環境下,特色農產品銷售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將特色農產品的詳細信息直接傳達給消費者,減少了渠道流通中復雜的交易過程和流通環節。一方面大幅度降低了銷售成本和提升產品利潤,另一方面極大地縮短了產品到消費者所需要的時間[2]。
2.2? ? 快速宣傳,縮短銷售時間
互聯網環境下,信息傳播更加迅速,營銷方式更加多樣化。一個優秀的短視頻,可能在幾個小時內沖上熱門,帶來大量訂單;一場紅人直播,可能在幾分鐘內將庫存清零。這就是網絡營銷的速度,也是特色農產品營銷需要努力的方向。
2.3? ? 精準營銷,降低廣告成本
移動互聯網和移動電子商務飛速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便捷的信息交流和網上購物,還帶來了“大數據”。網民在網上的每一個動作都是一個數據,抓取并分析數據,就可以建立用戶模型。利用大數據將特色農產品的廣告投放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域、合適的消費者面前,將極大地提高用戶轉化率。大數據精準營銷可以用更少的推廣費用,換來更多的訂單,帶來更高的投資回報率[3]。
2.4? ? 品牌化策略更容易實施
互聯網環境下,可以通過文字、視頻或者直播等多種信息載體,在短時間內將農產品品牌信息快速傳播到網絡上,可以在短時間內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加快品牌化戰略的實施。
2.5? ? 市場更加透明化
互聯網環境下,信息的獲取渠道更多、速度更快、內容更豐富。農戶可以很方便地在網上了解到特色農產品的行業信息,同樣也可以把自己的特色農產品信息發布到網上,使特色農產品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利于提高市場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農戶可以在網上了解到消費者的需求信息,按照市場需求生產,大幅度降低投資風險,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資源浪費,使特色農產品行業更加健康地發展[4]。
3? ? “互聯網+”環境下特色農產品營銷挑戰
3.1? ? 我國部分地區網絡軟硬件落后
一個地區的政策、經濟發展水平及軟硬件技術等多方面影響因素都會與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情況直接掛鉤。我國網絡營銷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進步,網絡營銷開始蓬勃發展。但是相對于城鎮來說,我國部分農村網絡硬件和軟件技術設備仍然比較落后。截至2016年,中國網民規模7.1億,城鎮互聯網普及率67.1%,而農村僅有31.3%。這種不平衡的網絡普及率,極大地限制了特色農產品網絡營銷的開展。
3.2? ? 農村地區網絡營銷意識薄弱
特色農產品傳統營銷方式在農村地區根深蒂固。農民認為線下銷售才能帶來利益,對網絡營銷不想了解,更不愿意嘗試。原因有以下兩方面。
一是部分農產品企業對網絡營銷認知較差,不敢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進行網絡營銷渠道的開發和擴展。即便是有大規模農產品企業認識到互聯網營銷的重要性并加大相關投入,但是僅作為特色農產品的宣傳途徑,無法充分發揮出網絡營銷的作用。
二是部分鄉村居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和學習速度相對較慢,對互聯網營銷甚至是互聯網技術的認知僅停留在初級階段,對網絡營銷的安全性、信用度存在較大質疑,很難做到互聯網與營銷相結合,再加上農村地區網絡營銷人才匱乏,導致特色農產品網絡營銷的開展受到限制。
3.3? ? 物流制約部分特色農產品的網絡營銷
特色農產品種類有很多,具有保質期短、不易儲藏、不易運輸等特性。我國物流發展速度跟不上電商發展速度,物流技術和物流基礎設施落后制約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冷鏈物流在我國剛剛起步,技術不成熟,不能滿足特色農產品對物流的需求。
4? ? “互聯網+”環境下特色農產品營銷對策分析
4.1? ? 國家應加強農村地區網絡軟硬件建設
開展特色農產品網絡營銷基于信息的傳播和接收,而信息的傳播和接收離不開網絡設施設備建設。我國城鎮和農村網絡發展極其不平衡,農村一直存在網絡建設落后的現象,對特色農產品開展網絡營銷非常不利。國家應針對農村網絡建設落后的問題制定相關扶持政策。一方面,加大對農村網絡建設的資金支持,加快網絡軟硬件設施的建設速度;另一方面,可以給予當地政府一定的管理權限,引導當地農企合作,整合資源,協助扶持政策更快更有效地落地。只有把網絡問題解決了,農戶才能更好地開展特色農產品網絡營銷。
4.2? ? 強化互聯網營銷意識
為了強化鄉村地區的互聯網營銷意識,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當地政府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與先進地區企業開展合作,對當地特色農產品企業和農戶進行網絡技術知識、互聯網營銷技能培訓,幫助企業和農戶熟練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正確發布信息、收集信息,提高農戶對網絡營銷的認知,為網絡營銷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
二是地方高校應與本地企業和鄉村形成一對一幫扶機制,定期派專家到企業和鄉村地區進行實地指導,發現在實施互聯網營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與此同時,高校與企業應通過校企聯合的方式共同培養特色農產品營銷人才,解決現階段農產品營銷中人才匱乏的問題,確保特色農產品網絡營銷有充足的人才作為支撐。
4.3? ? 完善物流配送體系,發展先進物流技術
物流配送作為現階段特色農產品互聯網營銷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配送體系完善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區網絡營銷的發展前景。因此,不斷完善物流配送體系和發展先進物流技術顯得尤為重要。
易儲存、易運輸的特色農產品已經隨著電商的發展走進了千家萬戶,但是不易儲存、不易運輸的特色生鮮農產品卻不能跟上電商的發展腳步。這是因為生鮮電商對冷鏈物流有極高的要求,缺乏冷鏈物流很容易導致生鮮農產品腐敗變質。應該重視冷鏈物流,加大對冷鏈技術的研究和投入。
5? ? 結束語
目前我國農產品生產地區仍然存在很多影響網絡營銷發展的“硬問題”。大多數農村處于網絡通信發展的初步階段,互聯網宣傳力度遠不及城市,農民的思想沒有和互聯網“接軌”,因此急需加強農民對互聯網的認識。
互聯網環境下,特色農產品開展網絡營銷的優勢顯而易見,互聯網營銷對特色農產品營銷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現在已經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因為現在“好酒”太多。既然大家都有好產品,那么競爭點就會轉而落在營銷上,誰能在營銷過程中獲取更多流量,誰就能獲取更多訂單。在特色農產品市場中,做好網絡營銷才能在市場上占有優勢。
互聯網早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特色農產品營銷和互聯網結合是迎合時代潮流的做法,也必將成為特色農產品新的銷售渠道,是特色農產品營銷發展的必經之路。政府、企業和農民應該積極合作、相互協調,積極采取有利于當地特色農產品順利開展網絡營銷的措施。
參考文獻:
[1]馬小紅.“互聯網+”環境下特色農產品的網絡營銷策略探究[J].網絡營銷,2020(2):77-78.
[2]王俊文.互聯網環境下河南省農村特色農產品營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19(34):36-38.
[3]馬曉偉.“互聯網+”環境下企業農產品營銷推廣策略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6):128-129.
[4]張利軍.“互聯網+”環境下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策略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9(1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