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紀
摘 要:減稅降費是我國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尤其在國家鼓勵技術創新的背景下,更需要以創新推動經濟增長。闡述了稅收優惠對企業創新的作用以及通過企業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方法。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下,減稅降費會給財政帶來較大壓力和風險,據此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期平衡財政支出與促進經濟增長。
關鍵詞:稅收優惠;經濟增長;企業創新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21-0154-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812.42? ? ? ? 文獻標志碼:A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經濟增長逐步由過去的粗放型轉變成技術驅動,在這個過程中,創新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逐漸成為增加企業競爭優勢的重點。正如Schumpeter所言:“對國家而言,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對企業而言,創新則是獲得市場領先地位與超額利潤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企業更加注重以創新能力的提升來增強競爭優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推動了企業減稅降費,成為鼓勵創新的一種重要手段。稅收優惠促進了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推動了我國經濟增長。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下,減稅降費會給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帶來短期壓力,提出了深化政府財政體制改革、落實稅收支出預算制度等建議[1]。
1? ? 稅收優惠與經濟增長
1.1? ? 稅收優惠與企業創新
稅收優惠對促進經濟增長沒有直接作用,而是通過影響企業創新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相關學者對稅收優惠與企業創新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研究。大多數學者認為,稅收優惠從實質上推動了企業研發。有些學者發現,稅收優惠激勵了企業創新,其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激勵效果最為明顯,直接促進了企業研發能力的提升。
還有學者認為,稅收優惠對處于不同生命周期企業的激勵作用存在異質性。具體來說,成熟期的企業經營模式成熟,組織治理制度完善。稅收優惠對處在成熟期的企業激勵作用最大,而對經驗不足、融資約束較大的初創企業和財務狀況惡化的衰退期企業促進作用較小。李彥龍(2018)研究了稅收政策對企業研發效率的影響,認為稅收優惠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也有學者從風險分擔視角出發,提出稅收優惠分擔了企業研發風險,進而促進了企業創新。部分學者認為國家針對重點扶持以及小微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在企業創新方面并未達到預期的激勵效果,甚至對企業創新行為產生了消極影響[2]。
對企業來說,創新活動周期長、風險大,企業在創新活動融資方面面臨較大約束,導致企業更多考慮創新活動的風險而不是主動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屬于政府行為,抵消了一部分企業創新的損失。政府承擔了本應由企業承擔的創新活動風險,間接推進了企業的創新活動。稅收優惠政策可以扣除所得稅中合理的工資薪金部分,直接降低了企業創新活動的人力資源成本和融資成本,削弱了企業所承擔的創新活動風險,對企業創新能力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而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給企業帶來了相應的稅收優惠。這種良性循環對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更有利于企業利益相關者獲得相應收益。
稅收優惠對企業創新的推動作用還體現在利用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企業納稅義務來引導企業行為上。在財務報表上表現為企業利潤的增加,提高了企業利益相關者的預期收益率,從側面降低了企業研發投資行為給企業利益相關者帶來的成本和收益風險,增加了企業股東的收益[3]。
1.2? ? 企業創新與經濟增長
當企業開發出新技術后,創新能力得到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利潤都將得到提高。政府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提高中介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吸引更多創新型企業,使城市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促進經濟增長。
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會使更多企業產品得到創新,促進消費,進而拉動經濟增長。企業創新能力提高后,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率,降低企業成本,給企業帶來更多效益,促進經濟增長模式轉變,轉為以技術驅動為主。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帶來的并不只是經濟發展速度的提高,還伴隨著經濟質量的提高。
我國企業長期處在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轉型困境之中。技術創新帶來的技術改革將直接促進企業內部轉型升級。技術創新也會調整消費結構,使勞動力和資金流向發展潛力更大的高科技產業,從而提升經濟發展質量[4]。
綜上所述,結合現有學者的研究,稅收優惠能夠通過降低成本和增加企業利潤,提升企業創新能力,進而拉動消費,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結構轉型,但是稅收優惠會在短期內給政府財政帶來一定壓力。
2? ? 稅收優惠導致財政面臨的壓力及防范措施
2.1? ? 稅收優惠帶來的財政壓力
從現實來看,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是企業稅負過重,制約了經濟發展。《2017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顯示,49.7%的企業家認為“稅費負擔過重”是企業經營中的主要困難之一。減稅降費成為緩解企業經營壓力,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但是大幅度減稅降費措施也給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帶來了巨大壓力。
從長期來看,減稅降費確實促進了企業發展,而企業發展也促進了經濟實力提升;但是從短期來看,地方財政普遍出現了財政資金吃緊、債務急劇攀升等問題[5]。
減稅降費最直接的影響在于對財政收入規模的影響。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2018年財政收入每年平均下降2個百分點,一方面說明了國家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顯著降低了企業負擔,但也直接縮小了財政收入規模;另一方面說明減稅降費擴大了政府財政赤字。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國家財政赤字規模占GDP的比重從2015年的3.4%上升到2018年的4.2%,雖然減稅降費政策會讓企業得到實在的好處,但在短期內仍然會給財政收入帶來壓力。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政府的疫情防控支出和保民生、穩就業等專項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較大,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的稅收優惠。因此,如何確保稅收優惠政策真正惠及企業,最大限度緩解財政壓力,成為重點[6]。
2.2? ? 緩解財政壓力的舉措
控制財政支出規模,緩解財政壓力,需要制度的規范并堅決貫徹執行。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要過緊日子,離不開財政治理制度。繼續深入政府財政制度改革,發揮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審核監督職能,深入貫徹預算法定原則,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嚴格審批政府的財政預算支出,嚴格把關,控制政府負債規模,堅決遏制政府的隱性負債,嚴禁各種形式的負債,嚴格把控政府與私人資本的合作投資項目,以此控制政府財政支出。同時,財政預算中期化也十分必要,可以參考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要求各級政府部門編制中期財政預算,形成年度財政預算和中期財政預算體系,使財政收入和支出預算更加詳細、公開、透明,使公眾更加了解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具體情況。
此外,對于專門負責審核政府財政預算的預算工作委員會來說,應該增加專業人員,保證預算審核的專業性和科學性,為人大常委會提供更多專業性意見,提升預算審核的科學性和公正性[7]。
嚴格執行稅收支出預算既能緩解政府財政壓力,又能使企業享受稅收優惠。一是要建立完善獨立的稅收支出預算制度。稅收支出預算制度的建立可以最大限度公開政府稅收支出流向并進行監督。稅收支出預算審批完成后,要建立專門的稅收支出賬戶,嚴格按照預算使用資金,可根據實際情況作出適當調整,保證資金使用的科學性。二是要全面規范稅收優惠制度。我國經濟發展區域異質化程度較大,各區域的稅收優惠政策同樣有較大的異質性,即使在同一區域,各地的稅收優惠政策也存在較大差異,甚至部分地區出現稅收競爭等不良現象。要堅持服務全國經濟發展大局的思想,統一全國的稅收優惠政策。結合各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允許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之間有合理差異。在各個區域內部實現稅收優惠政策統一,不得突破國家和各個區域稅收優惠的政策限制,在此基礎上允許各個地方作出合理調整。嚴禁各個省份、地市出現各種形式的稅收優惠政策惡性競爭和變相競爭,認真落實中央各項文件精神,嚴格執行稅收預算制度。
3? ? 結束語
減稅降費是我國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尤其在國家鼓勵技術創新背景下,更加需要以企業創新推動經濟增長。稅收優惠通過降低成本、增加企業利潤,促進企業創新能力提升,進而通過拉動消費、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及經濟結構轉型。
雖然稅收優惠通過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推動了經濟增長,但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最明顯的就是降低了政府財政收入,進一步加劇了政府財政赤字。因此,在確保稅收優惠政策真正惠及企業的同時,最大限度緩解財政壓力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郭慶旺.減稅降費的潛在財政影響與風險防范[J].管理世界,2019,35(6):1-10,194.
[2]李明,張璿璿,趙劍治.疫情后我國積極財政政策的走向和財稅體制改革任務[J].管理世界,2020,36(4):26-34.
[3]劉詩源,林志帆,冷志鵬.稅收激勵提高企業創新水平了嗎?——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檢驗[J].經濟研究,2020(6):105-121.
[4]李一凡.淺析技術創新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20(6):45-46.
[5]楊樂,宋詩赟.稅收激勵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20(7):69-74.
[6]車肖晶.稅收優惠政策對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的影響探索[J].經濟管理文摘,2020(18):41-42.
[7]馮昊.稅收優惠與地方經濟增長的關聯性問題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