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輝煌
【摘 要】基于分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班本化。首先分析出班本化教學的意義,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個性化,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其次分析出通過精心構建教學內容;引入多種教學活動;拓寬課堂教學空間三種途徑,從班情學情出發,以教材為中心,來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開發出適合班級學生學習的教學資源,有效的解決學生在學習和成長中的問題,來實現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個人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材班本化;班本化教學
在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和深入下,教材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出現了班本化的一種全新形態。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班本化,主要是教學改革過程中,為了進一步適應學情、班情和學科特點,提倡“以班為主”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出班級中特定的人事物教育功能,為學生探尋出適合其成長的教學方式。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思想道德情況為基礎,來針對性的解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從而真正實現課程的目標。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班本化教學的意義
(一)班本化的涵義
班,則是班級,本,也就是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特點。總結來說,班本化是以班級為基礎,結合班級學生的實情,從班情和師生的設計出發,關注班級學生的動態發展,研究教材開發教學資源,并且在具體的教學中探索適合學生和班級特色的有效性教學。
(二)班本化教材研究的要義
對于班本化教材的研究,是一種堅持以生為本,德育為先的全面發展理念,充分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能夠實現學生的知行統一。首先,教師在擬定教學內容時,會從班情學情出發,以教材為中心,來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開發出適合班級學生學習的教學資源,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并且,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個性化,所以就會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幫助學生真正解決問題。
其次,教師使用部編版的道德與法治教材,能夠強化學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人格品質,培養學生成為具備愛心、責任心,且知法、守法和遵法的好公民,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教師實施班本化教學的課程資源,能夠根據當地區域的學情班情,創新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比如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和體驗學習等等,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班本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精心構建教學內容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以教材內容為核心,圍繞教學大綱和單元主題,擬定出符合班情學情的教學目標,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等內容,實現德育并重的教學模式,充分彰顯出教材的價值。因此,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的結構,增加教學的真實性,為學生引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為學生營造出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徹底打破學生的固定學習思維,從而因勢利導來實現教學的目標。
比如部編版中的《不做“小馬虎”》一課,教材是從生活、游戲和學習三個方面,讓學生認識“馬虎”,并且針對學生在現階段經常出現的馬虎表現展開引導和教育,讓學生知道做事粗心馬虎是不良習慣,幫助學生掌握克服不良習慣的方法和本領。因此,教師就可以根據學情,去了解班級上學生存在的馬虎表現,尤其是在寫作業、做測試題時的粗心毛病,而原因在于一些學生的年齡小,考慮事情不周到;一些學生做事十分沖動,卻缺乏經驗。所以,教師就可以在日常教育教學之中,將學生所出現的各種“馬虎”行為詳細記錄,制作成圖庫作為教學資源全面呈現,從而運用這些真實的事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起形成的原因及其解決的方法,真正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
(二)引入多種教學活動
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班本化教學,就需要教師以班級為基點,結合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等特征,為學生設計符合其發展和學習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多樣化教學活動的引入,充分激發起學生的積極參與興趣和熱情,讓學生在活動之中進一步感悟教材知識,促使學生在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下,不斷發散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學生的道德與法治高效率學習。
比如部編版中的《歡歡喜喜慶國慶》一課,教材是圍繞國旗、國徽和國歌的內容開展,重點是讓學生認識國旗的象征,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學生了解新中國的來之不易,珍惜今天和平而幸福的生活。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介紹與新中國誕生相關的革命人物照片及其故事,并播放國歌,渲染課堂的氛圍,激發學生對革命先烈的滿懷感激與敬意。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以小組的形式,模擬表演升旗時禮儀及其情景,引導學生學會珍愛國旗。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討論為祖國可以做的事情,從生活中小事做起體現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促使學生尊敬努力建設國家的各行各業勞動者,增進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并為國家的繁榮強盛而自豪。
(三)拓寬課堂教學空間
教材是固定化的,但是教學卻是不斷生成化的。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班本化,教師要結合學情班情和校情,根據教學的需要,逐漸拓寬課堂教學的空間,來增強教學的開放性和生成性。所以,教師不需要將教學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中,而是可以引導學生去嘗試接觸社會,去了解社會。比如,教師可以邀請家長或者社會人士走進課堂,促使教學更加具有親切感和說服力。并且,教師把控好教學的進程,設置一些引發學生思考的討論性話題,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的見解和觀點,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讓學生從中學習生活智慧,實現學生的內心認同和價值認同,從而打造出高效性的教學。
比如部編版中的《我的環保好搭檔》一課,本節課需要學生了解身邊的環境問題,掌握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的環保方法,動腦思考為保護環境所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學習國家關于環保的相關法律。因此,教師就可以讓環衛工人走進課堂之中,為學生講解一些環境污染的現象和事情,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環衛工人的工作辛勞及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后果,促使學生能夠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養成不隨手亂扔垃圾的自覺行為。并且,教師可以讓家長走進課堂,與學生一起利用家中廢棄的紙盒、布料等材料,調動學生的奇思妙想進行變廢為寶,從而引導學生積極踐行環保,過有創意的生活。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班本化,能夠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效的解決學生在學習和成長中的問題,來實現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個人素質的全面發展。通過教師從班情學情出發,以教材為中心,來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開發出適合班級學生學習的教學資源,強化學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人格品質,從而真正達到課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聶坤麗.循生活之實,探班本之路——談部編教材小學《道德與法治》班本化教學的實施[J].重慶與世界,2018, 498(22):90-93
[2]郭筱凱.基于現行《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的小學生法治教育探究[C].教師教育論壇(第四輯),2019
[3]楊翠英.讓教材“活”起來 讓教學“動”起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教學思考[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9(5):5-7
[4]高德勝.以學習活動為核心建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J].中國教育學刊,2018(1):1-8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大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0年度開放課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讀思達”班本化的實踐研究》(編號:KCX2020051)研究成果。)
(福建省晉江市梅嶺街道雙溝小學,福建 泉州 36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