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鈞烽
【摘 ?要】高中通用技術是一門以設計和操作學習為主的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創造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行合一以及思維、操作齊發展綜合品質。其中物化能力是該門學科核心素養重要組成,即借助相關工藝方法將設計的方案和思想觀念轉為可用物品,或改造和優化已有物品能力。高中通用技術教師應結合學生學情和物化能力培養標準與要求等設計教學方案,從而促使學生深入掌握所學知識與技能,并形成嚴謹的工作態度。
【關鍵詞】高中通用技術;物化能力;提升策略
高中通用技術是一門和現實生活生產有著緊密聯系的學科,注重實踐能力以及人文科學相統一。該學科對學生發展也有著較為豐富的價值,與專業技術有著顯著區別,有利于學生快速適應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發展以及社會生活。而學生掌握通用技術后可應用于現實生活和工作問題解決,由此形成物化能力。因而高中通用技術教師在全新教育形勢下和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背景下有必要提升學生物化能力,為成為全面發展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一、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物化能力”
從高中通用技術教師調查得知,大部分學生在動手操作時會離開自己的座位,因為要操作相關機器設備,此時學生十分自由。但部分很少運用工具和設備的物化則會導致課堂混亂,因而在設備有限的情況下管理課堂秩序十分重要。針對上述情況需要教師為學生明確講解物化操作中需遵守的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整個過程不能大聲喧嘩。如果部分設備使用起來較為混亂,那么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后再輪流運用設備。在實踐活動開展之前,教師需要向學生講解如何開展實踐,在動手操作中,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通過這樣的方式,保持良好的課堂秩序,為每個學生創設良好的操作環境。例如教室中座位相同位列的可運用一臺激光切割機,學生間也可結合自身物化情況決定設備和工具運用順序,由此一來才能增加產品成品率,提高學生物化效率。如鋸子使用、木塊磋磨等,需要向學生講解清楚每個步驟,保證學生安全的基礎上,讓學生掌握多種物化技能,保證操作的規范性。
二、夯實操作基礎,提升學生“物化能力”
對比我校2005年之前與之后學生的物化能力,有著比較大的差異,2005年之前我校開設勞技課程(比如金工),學生對于加工方法,工具的使用等掌握相對比較系統,萬丈高樓平地起,要使學生的物化能力有所提升,首先要做好的還是夯實基礎,只有在了解常用加工方法和常用工具的使用之后,學生才能進一步對材料的選擇、加工工藝有感性的認識,對后續使用學校創客實驗室的相關現代設備打下基礎。
高中通用技術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教師在現代教育背景下應注重優化課堂教學方式,全面調動學生參與通用技術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應打破傳統教師占據課堂主體地位,學生被動聆聽情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基于現代教育形勢的通用技術可巧借信息技術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明確所學材料類型,或在正式授課之前借助課前視頻或互聯網等渠道自主預習新知,正式上課時以自主發言和小組合作形式學習章節知識。教師在此過程中則從傳統知識灌輸者轉為組織者、指導者,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主人,自主完成課前預習、課中探究和課后復習等一系列學習。現代技術發展由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果沒有技術理論,就沒有全新的技術實踐。一般在通用技術教學中以學生實踐操作為重點,基礎理論知識則為輔助,學生制作每一種物化產品都涵蓋工藝、材料選擇以及加工、工具使用等多種理論知識,然而在具體物化,很多學生都對制作東西極為感興趣,因而很少講解理論知識,基本上都為學生自主操作。因而在提高學生物化能力時有必要講解實施工具、材料、工藝、安全規范等理論知識,除了讓學生動手操作,更在于讓學生充分理解相關技術理論基礎和原理知識,全方面提高物化認識。
三、結合項目教學法,提升學生“物化能力”
高中通用技術是一門有著較強實踐性的學科,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創造力。因而教師在通用技術教學中不能傾向于講解理論知識,而在于借助實踐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當前我國高中生動手操作能力較差,需要添加實踐比例改變這一現狀。
例如在學習設計知識時,教師則在教室中開展“尋找身邊合理與不合理的人機關系”實踐活動,學生聽到此實踐內容時十分迷茫,不知該如何開展,此時教師和學生一起尋找。學生在教室中坐的凳子高度是固定的,但凳面太硬,長時間坐會導致屁股疼痛,未達到人機關系中要求的舒適與健康目標。此時教師提出問題:“是否可以把凳子做成可升降的?”學生聽后紛紛展開思考和操作,有學生指出可為凳子設計一個與屁股吻合的凹槽,或在凳子上添加部分柔軟的材料。上述實踐不僅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更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技術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對已有物品進行改造與優化的能力,也是物化能力很重要的一方面。
再以《簡單結構的設計》一課為例,教師則選取當前較為流行的自制手機支架為實踐項目,選取桐木條、吸管、牙簽、卡紙等多種材料搭建手機支架結構模型,上述材料都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看到和接觸到物品,較易操作,最重要能將其轉化物品,提升學生物化能力。在設計手機支架方案時應注重實際應用功能,因而要根據之前設計的物化流程進行物化,使物化過程更加順暢。在完成物化項目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共同探討分析在物化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式,幫助學生彌補自身存在的不足,也便于學生汲取他人物化經驗,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物化需求,切實提高學生物化能力,實現預期物化目標。
四、善于結合現實生活,提升學生“物化能力”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獨特的特征要求學生在該門課程上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動手操作,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當中。當前高中通用技術選取的內容將生活和素養相結合,保證學生具備基本技術素養的同時能掌握更多緊貼生活的技術,保證學生能富有個性的發展。與此同時通用技術學科面對所有人,雖然高中生掌握語文、數學、英語等知識,未來也極有可能不會從事和專業技術相關的工作,但也要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成為有一定動手實踐能力,能解決一定實際問題的人。選取物化載體時要結合學生現實生活,目的能讓學生與所學技術內容產生共鳴,再結合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創意性十足的方案,更好地優化和改進現實生活中已存在的技術產品。
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能凸顯發散性思維的設計要求,所謂發散即能有不同類型選擇余地且能達到預期效果,如生活中常見的創意相框、創意展示架等。任何教育都要回歸于生活,高中通用技術學科也是如此。日常生活中的想法極其重要,但如何將想法轉化為圖紙、設計、模型等更為需要,此時就凸顯培養學生物化能力重要性和必要性。技術的存在因為人,也終將服務于人,因而通用技術中物化產品主體和現實生活有著緊密聯系,致力于為生活增添光彩或分析、解決生活問題,使經學生物化過的產品能在現實生活中發揮有利作用。相關研究指出,當學生發現自己做出的物品能應用于現實生活當中則會產生較為強烈的表現欲望,例如將設計和制作的盒子能當做文具用品,還有學生在制作的作品上添加專屬于自身的Logo,因此形成強烈的自豪感。
五、注重操作規范性,詮釋匠心精神
在物化能力培養中,應當注重操作的規范性,保證產品的制作質量,詮釋匠心精神。在實際的物化能力培養中,保證操作安全的同時,注重學生操作規范性,是產品質量保證的基礎,也是匠心精神的重要體現。在指導學生操作中,教師應當做出正確的示范,時刻關注學生操作是否規范,及時發現學生操作不規范行為,采取相應的更正措施,對于學生存在的共性操作問題,及時做好記錄,讓學生開展課堂分析,找出操作錯誤的原因,加深學生對操作的認識和理解,采取正確的操作方式。在通用技術實踐課程中,讓學生制作和加工三角架。結合學生制作的三角架,分析其中存在的質量問題,在課堂活動中,和學生共同分析產品質量缺陷和成因。對于學生來說,學生缺乏金屬加工經驗,實踐操作出現錯誤使得產品加工出現缺陷,教師應當做好課堂引導,糾正學生操作中的錯誤。如劃線交點沒有劃到邊界線,兩條劃線的夾角度數低于90°,鋸割偏離、角鋼彎曲等問題,結合這些問題做出相應的分析,找出問題產生的錯誤操作方式,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可以清楚認識到不規范操作帶來的產品缺陷,同時能夠深入認識到規范操作的重要意義,在加工過程中,采取規范性的操作方式。通過這樣的規范操作引導,加強學生匠心精神培養,在實踐中能夠做到嚴謹、細致,追求卓越,養成良好的工作態度,制作出更高品質的產品。
總之,當前日益激烈的經濟社會十分注重知識和技能兼具的人才,同時還要求人才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高中通用技術是一門注重實踐操作的學科,更應從多方面提升學生物化能力,促使學生能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于物品改造和優化當中,借此積累豐富的實踐操作經驗,并形成精益求精和細致嚴謹的工作態度,全面提高通用技術教學質量的同時,使學生成為高質量應用型人才以及綜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朱慧.高中通用技術課程中項目引導教學模式的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8(7)
[2]賈永祥.通用技術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8(12)
[3]鄭建輝.論高中通用技術教學中學生物化能力培養的實踐[J].華夏教師,2019(32):94-95
(江蘇省海門中學,江蘇 南通 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