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音樂教育,又稱學前音樂教育,是以幼兒為研究對象,以音樂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國家為規范幼兒教育,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建立高質量的教師隊伍頒發了一系列文件,本文以重慶某高等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為例,參考國家文件,分析了學前教育音樂專業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意見。
【關鍵詞】學前教育;音樂教育;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65?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9-0116-04
【本文著錄格式】葉桑.高師幼教專業音樂教學現狀與問題研究[J].北方音樂,2020,10(19):116-119.
隨著近年來學前教育的專業的普及,以及世界范圍內通過前沿科學研究人們對幼兒教育的重視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音樂教育作為學前教育五大領域之一“藝術”領域的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可忽視。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浮現出許多問題,例如高校在專業建設中難以與社會接軌、學生實踐能力不強等。因此,通過分析當前幼兒教育和學前教育音樂專業教育現狀,從中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案,是當前學前教育音樂專業建設的重要任務。
一、幼兒音樂教育現狀
(一)音樂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樂教育能帶給幼兒全方位的情感體驗。0到6歲的幼兒階段是人情感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幼兒情感發育的高峰期,幼兒的情感需求也從簡單的生理需求開始向社會需求過渡,而不同的音樂也可以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例如節奏舒緩的音樂可以減少焦躁、沒有安全感的情緒對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輕快活潑的音樂可以為孩子帶來愉悅、興奮的情感體驗。
音樂教育能夠促進幼兒的生理發展。幼兒的音樂教育與專業的音樂教育有明顯的區別。專業的音樂教育注重技法訓練,相對單一,但是幼兒音樂教育中,除了簡單的歌唱以外,還包括大量的肢體訓練,如舞蹈、簡單樂器的敲擊、彈奏,這些訓練可以提高幼兒的協調能力、肌肉使用能力,從而促進孩子的生理發展。
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幼兒教育在集體生活中寓教于樂,游戲性和表演性都較強。在音樂活動愉悅、融洽的氣氛中,能激發幼兒的表現欲望,讓幼兒適應在集體環境中的表現,克服孩子自卑、膽小等缺陷,讓幼兒形成主動、積極的待人接物的態度,樹立幼兒的自信心。
音樂教育對幼兒的審美教育有積極作用。幼師可以以音樂為媒介,讓幼兒發現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聲音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動物的聲音、自然界的聲音、人的聲音等,這些都可以以音樂為表現形式進行再現,幼師可以通過這樣的再現讓幼兒將生活中的美和音樂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力,為未來學生的音樂審美發展打下基礎。
(二)幼兒園教育水平參差不齊
幼兒園教育水平的參差不齊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到:
一是課程開設上,通過調查發現,音樂雖然貫穿了幼兒教學課程中的方方面面,但是專門的音樂課程卻相對較少,每班每周僅開設一到兩次,是《綱要》中提到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中最少的。幼兒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幼兒的“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而音樂與美術、手工等內容共同組成的“藝術”領域應該與“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四大板塊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互相結合、滲透,才能達到教學目標,單一強調某個領域的培養,是不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
二是教師自身的音樂素養與教學實踐能力不足。幼兒教育不只需要教師的演唱、演奏能力,還要求教師具有舞蹈、器樂等等多種能力,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部分教師在專業技能方面無法達到要求。還有一部分教師無法很好的將自己的專業技能應用到幼兒音樂教育的實踐中,教學中僅有固定的歌唱、舞蹈的內容,缺乏創編、表現等內容,教學內容單一,無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學前教育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可以體現出一個專業建設的理念、特色、宗旨、質量等,以重慶某師范類高校為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內容主要如下。
人才培養方案作為高校進行人才培養的核心和指導性文件,一般都是經過對生源、學校情況、社會需求、專業概念等內容進行深思熟慮后系統性地制定的,一般包含專業簡介、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核心課程、教學要求、課程設置與學時(分)分布及必要的說明等內容。培養目標是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影響著專業的培養方向和培養的實施方法,也體現出了高校的教育觀念和人才觀念。畢業要求一般為學生達到畢業要求的具體條件或是資格,通常為學分修滿、通過所有考核等。核心課程受制于國家教育部對學前教育專業提出的要求,一般比較為教育類基礎課程、學前教育理論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具體課程有學前衛生學、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幼兒園課程、學前教育史、兒童游戲、幼兒園活動設計與指導、學前兒童觀察與訪談、學前兒童發展評價、幼兒園管理等。課程設置是根據學校確立的培養目標所選擇的課程內容、確定教學時數并進行學年的編排,目前一般高校主要將課程類型劃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必修/選修)、學科專業課程、教師教育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等。在完成四年的學習并修滿學分后,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
專業簡介、培養目標、說明等內容基本依據國家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進行編寫,但從核心課程設置可以看出一些問題:以理論為主的有教育類基礎課程和學前教育理論課程,以實踐為主的是專業技能課程。但排列出來的具體核心課程基本都為理論課程或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如兒童游戲,而這類課程的實踐學時比例又非常低,沒有任何一門專業技能課程被列為了核心課程,課程設置向理論課程傾斜較嚴重。
三、學前教育專業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水平不足
師資力量是體現學校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但本文提及的師資力量并無關于教師的學歷、職稱、技能水平,而是教師的教學水平。以重慶某師范類高校為例,學前教育音樂專業的教師多畢業于專業音樂學院或普通高校的音樂專業,在學歷、技能等指標上頗為不錯,但是大部分教師并沒有意識到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與他們所受到的專業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的不同。以聲樂課為例,許多教師仍沿用了普通音樂專業的教學方法,重視技巧訓練,這與目前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不相適應。首先,與普通音樂專業的生源不同,大多數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入學時,在聲樂方面是零基礎,甚至會出現諸如“五音不全”的情況,如果重視技法訓練,四年的時間內,也很難將學生拔高到與普通音樂專業學生同樣的演唱水平,其實也沒有必要。再者,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與普通音樂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同,普通音樂專業以培養專業的演員人才為目標,但學前教育專業以培養專業的幼兒教育人才為目標,這里對學生的演唱技能水平的要求并不如普通音樂專業的高。最后,如果沿用普通音樂專業的教學方法,學生所學到的技能在幼師行業的實用性也不高。教師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要求的理解不夠深入,就導致了學生最后在就業時需要大量時間適應崗位,甚至因為不具備崗位所需要的能力而被拒絕。
除此之外,部分教師除了教學課程規定的內容外,無法將學習內容與學前專業教學理念和師德教育引入自己的教學內容中。幼兒園教育是保育和教育的結合,幼師除了合格的專業技能素養,師德也是教師職業的基準線。幼兒期是人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可塑性極強,容易受到外界影響,這就需要幼師具有耐心、愛心、責任心和專業理念,要能主動積極地為幼兒創造美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如果學前教育的教師無法在教育教學中將師德觀念和對幼兒教育行業的熱愛傳達給學生,是無法達到學前教育專業的需求的。
(二)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不符
前文提及教師在教學時因為沒有深入理解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導致將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當作普通音樂專業的學生進行培養。而學校雖然意識到了兩個專業的不同,但在課程設置中也出現了這樣的問題。以教材選擇為例,重慶某高校所選用的《樂理·視唱·練耳》教材上,雖然明確標注了是學前專業音樂教育系列教材,但是教材內容除了比普通音樂專業所用教材難度稍小,內容上大同小異,缺少幼教專業的職業特點,這樣的情況會導致很多學生在畢業后在某一技能上達到一定水平,但仍難以勝任幼師工作的情況。
(三)課程結構不合理
以重慶某師范類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例,在總學時中,實踐學時僅占總學時的35%左右,實踐與理論課程比例失衡。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要求,幼兒教育是非常全面的。高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重視理論課程,作為藝術領域的教師,也需要做到五大領域相互滲透、相互聯系,這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極高,對教師的理論水平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在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藝術領域幼師在教學中是以實踐為主的,不論是專門的音樂課,還是由音樂貫穿的各類教學活動中,音樂教師都是以實踐活動為主。學生除了音樂技能課外,還需要花費時間練習諸如手工、繪畫等其他領域的技能,課程內容跨學科性非常強,再加上理論課的學習壓力,學生本就已經很難花費更多時間在技能課的練習上,因為高校擴招大背景下師資不足等客觀原因,音樂技能課多以集體課為主,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還將教學重點向理論課傾斜,學生的技能將很難得到提升,而未來的求職中,學生主要被考核的還是實踐技能,這就導致了學生求職的不順利。
(四)教學評價較片面
在技能課程中,以聲樂課為例,考試內容一般為演唱一首或多首曲目,考試評價傾向于對學生演唱水平、歌曲難度的評價,追求專業化的曲目和演唱技術。在理論課程中,以樂理課為例,一般以試卷形式進行考試,單純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忽視了學生將理論付諸于實踐的能力,許多學生掌握了高超的樂理答題技巧,但在實踐中,比如進行兒歌伴奏時的編配、和聲音型選擇上,卻出現應用能力不足的問題。另外,教學評價一般由專業教師進行,教師在進行評價時,僅以教師本人的專業眼光設定評價標準,評價的方式與崗位需求脫節,沒有考慮到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實際需求,于是,許多能在考試中取得高分的學生,在應聘中仍難以取得好成績。
四、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一)教師要把握學前音樂課程的特點
學前教育的音樂課具有獨特性,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與普通音樂專業的教育非常不同。開展學前教育的音樂課是為了對幼兒進行美育教育,教師要將兒童的思維、心理、生理發展特征與課程內容結合起來。學前教育的音樂課具有基礎性,在教育過程中不需要過分注重技巧,僅具有基礎的彈、唱、跳能力即可,更重要的是將這些能力結合起來,使學生能邊唱邊彈,或者邊唱邊跳。學前教育的音樂課具有創造性,要幫助學生將課程所學知識與兒童的興趣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夠以兒童感興趣的方式將知識、能力和體驗傳達給幼兒。學前教育的音樂課具有科學性,幼兒教育是一門具有科學性的學科,如何通過音樂提升孩子的諸如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等,要使學生能夠正確地使用音樂教育幼兒。教師要能通過以上的學前音樂課程特點,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
(二)教師要深化學習調研
要深化學習國家最新的指導性文件。國家近年來針對教育行業出臺了一系列規定和指導性文件:在規范幼兒教育質量上,2001年國家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幼師專業標準上,2012年國家頒布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除此之外,關于教育行業,國家還相繼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及《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作為為教師行業培養人才的高校教師,應該熟讀和學習這些文件,它們是國家通過一系列調查研究,綜合我過國情現狀做出的最優決策,它們不僅僅對教育行業的未來做出展望,也對目前的教育提出要求。通過學習這些文件,高校學前專業的教師可以印證自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優缺點,從而進行學習和改進,教師也可以了解到行業現狀,使自己的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三)在理論和實踐性學習中尋求平衡
教師要尋找理論和實踐教育的平衡。當前國家對幼師人才的需求極高,就業狀況良好,通過本科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習后,大部分畢業生會進入工作崗位,教師應該在教學的“實用性”上多加思考。什么內容是未來學生可以用得上的?未來學生在崗位上會遇到什么問題?而我又如何在我的課堂上幫助學生提前感受并解決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是教師們在進行備課時需要慎重考慮的,不能僅僅用自己的專業角度思考,而是要進行鳥瞰和換位思考。
(四)與幼兒園進行“校園合作”
2017年,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那么高校為了完善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提高教學評價的廣度,也可以與幼兒園進行“校園合作”。
建設學前教育專業的根本目標是為幼兒園培養專業的幼教人才,如果高校在專業建設和教學中不了解當前幼兒園的需求和幼兒園中的主要教學內容,那么所培養的學生就是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因此,高等院校在專業建設中,應該進行持續的調研,充分了解當前幼兒園的教學內容、人才需求。
在教學評價方面,當前多數高校已經要求實施更多元的教學評價,包括對學生量化或者質性的過程性或終結性評價,也重視對教師的教學設計、組織和實施的評估,整個教學評價的廣度和效度都得到了顯著提升,但問題主要存在于,評價標準的設定和評價過程仍是在校內完成的。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進行服務。也就是說,教學評價可以幫助決策者確定最有效的教學方案,但如果教學評價的實踐者本身對該專業的教學目標理解就不夠深刻,那么對教學決策者的決策也會有重大影響。在評價過程中,不僅僅讓本校的教師參與,還可以邀請幼兒園的一線優秀幼師參與,一線幼師在平日的教學活動中積累了大量的教學經驗,深知幼兒園教學中存在的“痛點”:學生在高校中學習的哪些東西是可以實際應用到未來的教學活動中的?學生還需要補充哪部分的知識或者加強哪些技能訓練?如何讓學生更快速的適應未來的幼師崗位?教師在教學中的側重點應該如何調整?教師教學的內容是否覆蓋了所有音樂類幼師工作崗位所需要的技能?這些問題,高校教師未必能比一線優秀幼師回答得更好。通過與一線幼師合作進行的教學評價,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學生所學內容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幫助決策者做出更有效的決斷。除此之外,在評價層面,還應該繼續擴展評價廣度,除了現在的評價方式和“校園合作”,還應將畢業學生信息反饋、家長座談會、幼教聯盟研討會等評價方式引入評價中,增加評價的多元性。
通過“校園合作”,高校還可以將教學實踐和綜合實踐類活動移到實際的幼兒教育場景中去,例如讓學生同時進行在校學習和幼兒園教學實踐、教學觀摩,讓學生在實際的教學場景中體會和磨練自身技能,同時,通過高校在幼兒園中舉辦的各種活動,也能緩解幼兒園的教學壓力,為幼兒園教學形式的創新提供新思路。
(五)學校要進行持續性調研,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許多高校在進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都進行了長期大量的調研,但是一旦人才培養方案定稿,其內容就很少再進行更改,而人才培養方案作為高校教師實施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如果不跟上時代步伐更新,很容易導致教師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脫節。例如對每幾年的生源進行調研,以重慶某高等師范院校為例,通過調研發現,其生源60%以上來自西部地區,且有部分學生為國家定向培養的公費師范生,畢業后將回到生源地開展工作。那么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中,可以重視地方民族音樂課程的設置,如此,將學生熟悉的當地民族音樂引入課堂學習,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就可以利用這部分知識進行具有當地特色的音樂課程設計。通過對生源的持續性調研,動態地調整課程設置,可以為未來學生的就業創造優勢。
參考文獻
[1]李靜,李錦.專業認證背景下學前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與評價[J].教師教育學報,2020:89-96.
[2]唐國策.論高等幼師學校音樂課程與幼兒音樂教育的銜接[J].音樂天地,2020.
[3]王迪,唐守冬.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中外企業家,2020.
[4]張芹.高師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現狀分析[J].大眾文藝,2016.
作者簡介:葉桑(1990—),女,土家族,四川邛崍,碩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理論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