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帥
摘 要:近年我國的經濟發展事態良好,其中的文化產業也為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經濟效益,文博事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同時對于宣傳地方文化以及傳承與發揚民風民俗也起到很大作用。本文針對文博事業的特點進行分析,探索其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的優化路徑,同時圍繞服務重點問題提出作者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文博事業;服務地方;文化建設;探討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349
隨著我國廣大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加強精神文化建設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同時也是發展和諧社會的重要路徑。文博事業本身肩負著推動文化傳播、引導社會價值觀念的重要職責,隨著社會的變化以及時代的發展,文博事業更要充分結合現有的科技條件,不斷拓寬服務渠道,促進地方文化特色的創新,為地方文化建設做出自身應有的貢獻。
1 文博事業在地方文化建設中的意義
1.1 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文博事業在很大范圍內是對人類文化的實物進行收集、典藏、整理、陳列以及研究為主,既包括流傳至今的古代建筑、古典書籍等實物類的藝術和文化作品同時,也包括抽象性的傳統風俗、民俗禮儀。因此發展文博事業對于普通受眾群體了解傳統文化可以增加更多的渠道,拓展傳統文化的傳播路徑,增加民族自信力,讓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有更多的繼承與發揚途徑,對于地方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弘揚性意義。
1.2 提高全民的社會教育水平
文博事業本身肩負著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通過各類文物以及相關傳統文化的宣講與宣傳,可以讓市民以及廣大公眾了解更多的歷史淵源以及傳統文化內涵,無論是歷史文化教育還是傳統思想教育都可以與現代的社會認知教育以及思想品德相結合,通過繼承與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提高社會公眾的認知眼界和自身修養,所以說文博事業具有更加全面性的社會教育功能,對于地方文化建設有很深遠的影響力[1]。
1.3 帶動文化產業發展
近年來我國出現了很多網紅景點,很多都是依托于文博事業而創收的文化附加價值,很多地方文化建設在宣傳方面力度不大,可以借助文化產業的發展,為地方文化工作創造更好的宣傳條件,增加當地博物館的知名度,并將具有特色的文創產品進行銷售,通過長期的經營可以增加更多的游客數量,帶動地方人文旅游經濟系統發展。
2 文博事業文化服務體系的特征
首先,我國文博事業服務體系主要服務的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因此事業的發展需要以人文為本,充分發揮文化的職能與作用,同時地方的文化凸顯了不同地域的民風、民俗以及民族融合的發展歷史,只有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服務理念才能增強民族凝聚力。其次,文博事業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因此要保證每一個正常公民都可以受到平等的待遇與服務,只有將文化服務做到包容化、多元化、多層次化才能提高自身的品質。
3 文博事業服務于地方文化建設的路徑探析
3.1 注重地方性的文化資源保護
文化資源是文博事業工作的核心與基礎,也是開展地方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石,很多傳統文化遺產與資源都需要通過實物展覽才能吸引觀光者,因此加強地方文化資源的保護,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地方性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各地方政府應該著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機構,并且確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及行政職責,將資源保護措施落實到位,加強自身的監管職能,防止出現破壞和遺失的問題。另外地方性的文化資源多出于民間,但是民間文化遺產數量較為龐雜,種類更加精細,地方文博部門應建立相應的地方文化資源電子檔案,定期對電子數據庫進行更新,同時也要注重對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2]。
3.2 推動文博事業電子化建設
隨著互聯網以及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各行各業都已經與互聯網以及相關技術產生了緊密聯系,文博事業的發展自然也離不開信息化技術的支持,因此地方政府應注重文博事業的電子化建設。首先對于一些較為脆弱或珍貴的文物,可以采用虛擬技術或智能AR圖像等電子化手段進行還原,減少實物的展出次數和頻率。其次要對博物館內部的各類文物進行電子化編碼,實現博物館的智能化管理,對于檢查、調取以及維護工作等統一使用電腦軟件進行計劃安排,減少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同時電子化的管理方式也能有效避免錯誤出現。另外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在獲取信息方面更加注重移動化和多元化,因此建議地方文化建設過程中可以開設相應的官方網絡賬號,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媒體上進行文博宣傳,加快傳統文化瀏覽電子化信息框架建設,為文博事業的快速轉型做好基礎工作[3]。
3.3 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與繼續教育
文博事業的提高與發展離不開各個環節的工作人員,只有相關的工作者團結協作、不懈努力才能讓工作目標得以實現。雖然文博事業也在國內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態,但是從就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方面來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因此各地方文博單位應注重專業化人才、高精端人才的教育培養。首先可以建立相關的培訓制度,定期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化培訓,以提高其自身的專業能力和工作技巧,同時也要根據不斷發展的市場變化進行優化教育。其次,文博單位應注重與高校進行就業合作,有針對性的設立人才培養計劃,將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篩選和重點培養,并簽訂意向勞動就業合同,為地方文博事業的長期發展,做好人才儲備工作。
3.4 開創具有特色的地方性文化產業
文博事業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肩負著社會的教育職責,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但是隨著市場經濟化的快速發展,我們應該注重文化產業的長期性健康發展渠道,讓文博事業在地方文化建設中發揮其更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如果單純的依靠國家以及政府的撥款進行文化事業建設與發展,具有很狹隘的局限性,從更加長遠的角度考慮,需要創造與文博事業相關的特色性地方文化產業。例如博物館可以定期舉報特色民俗展覽,并聘請當地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以及民間手工藝者進行雙向合作,如果這種模式在當地具有良好的社會反響,也可以考慮進行長期合作并鼓勵藝人進行手工藝品的創新創作。另外博物館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文化典藏特色,開發各類文創藝術產品,既要表現出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內涵,也要做到文化傳輸的合理性,以比較合適的價格向游客進行推廣,以此提高地方性文化產業的附加價值。
4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體量的不斷增長,各地方的文化旅游事業也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態,尤其是當代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更加注重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其全面能力,因此文博事業的發展要注重時代帶來的機遇,既要注重地方性的文化資源保護,同時也要推動文博事業電子化建設,并加強專業化人才的教育培養,通過多方渠道拓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實現文博事業的全方位提高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蘇亞男,王勝男.淺談文博事業如何服務地方文化建設[J].各界,2020(2):175.
[2]尹茜煜.文博事業服務地方文化建設分析[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9(24):10.
[3]張惠梅.新時期文博事業創新發展探析[J].大觀,2019(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