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花
摘 ?要:數學教學過程是思維交流的過程。缺少了互動的數學教學就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學生思維的“一點漪漣”。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會越來越懶惰,越來越僵化。而積極、多維的教學互動能夠讓數學教學變得更加和諧,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更加發散,有助于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培養。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多維互動的構建,讓初中數學教學在師生的和諧互動中取得顯著成效。
關鍵詞:初中數學;多維互動;小組;策略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課堂是教師的“一言堂”,很少出現學生的聲音。漸漸地,學生在課堂上的存在感越來越低,學生的思維會越來越懶惰,甚至出現走神兒的情況,這樣的教學效率可想而知。只有讓課堂動起來,學生的思維活起來,才能真正提高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互動課堂教學的構建,積極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并借助先進的新媒體來增強互動效果,拓展互動范圍,從而促使初中數學互動教學的效果得以增強。
一、學生之間的互動
新課改強調,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因此,互動教學的開展就離不開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的互動可以分為同學間的互動交流和小組間的合作探究。初中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互動時,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們在探究出結果時通過分享學習成果實現互動,也可以讓學生間在遇到困難時互相幫助實現互動;另一方面可以以小組合作與競爭的形式實現合作。在小組學習中,學生可以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良好互動;也可以通過組與組之間的競爭,讓課堂教學形成你追我趕的生動局面,讓課堂的互動效果更佳。
例如,在學習“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這部分內容時,我就引導學生之間進行多重互動。首先,在帶領學生回顧兩個全等的三角形有什么性質時,我挑選部分學生來回答,通過分享知識成果的方式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接著,我讓學生反過來思考,怎樣可以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是否必須滿足三條對應邊完全相等,三個對應角完全相等?在小組討論中,我讓各小組通過動手操作去畫一畫兩個全等的三角形,并通過討論去找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條件。最后,我再組織各組學生代表進行匯報和觀點分享,促使學生之間實現了多重互動。
二、師生之間的互動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兩個方面。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對教學做出及時有效的反饋,促進教師及時調整教學重心,讓教學變得更有針對性,課堂的教學效果才能更好。因此,師生之間的互動必不可少。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僅要善于組織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和交流,而且還要積極搭建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渠道,通過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學習討論中,用問題來啟迪學生的思維,用肯定評價來激勵學生的學習自信,從而讓課堂教學呈現出良性的發展態勢。
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這部分內容時,我就通過提問引導的方式積極與學生之間產生互動。課上,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出示幾幅圖,讓學生觀察以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做成的三個正方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有什么關系?我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討論。這時,有的小組通過度量法來尋找問題答案,有的小組通過直觀拼圖的方式尋找答案,有的組采用填補法來進行有效轉化。在學習成果匯報階段,我充分肯定了各組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精神,促使學生的學習自信得到了增強。
三、借助新媒體促進互動
初中數學的互動教學不能只局限于課堂上,課外教學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延伸,是顯著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不僅要與學生在課堂上產生良性互動,也要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等新媒體的交流功能,與學生之間產生更多互動,對學生的課后學習進行監督和指導,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變得更加自覺,也更加高效。在利用新媒體進行課后互動時,教師要突出評價功能,一方面讓學生之間進行互相評價,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指出學生學習中的不足,幫助學生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有針對性。
例如,在完成課后作業后,我會點名讓某一組學生把作業發送到微課群,而其他學生共同評價作業完成情況,說出其中的優點和不足,讓學生在評價他人作業的過程中開動腦筋,取長補短,促進自身思維的發展。此外,我還鼓勵各小組建立一個小群,把每天的作業分享到群內,組長監督組員完成作業,并互相交流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困惑,學習好的學生及時分享自己的解題思路和學習經驗,從而促進全組學生的共同進步。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只一味地進行理論知識灌輸是不行的,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活起來,才能真正學好數學,這離不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多維互動。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構建多維互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的思維在互動中變得越來越發散,學習能力在互動中得到提高,最終實現初中數學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趙惕龍.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探究[J].中學數學教育,2017,8.
[2]郭秋英.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成功(教育),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