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子
摘 ?要:閱讀、寫作都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則是對閱讀的拓展延伸,所以將閱讀、寫作教學有效結合起來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以興趣激發為基礎、充分重視閱讀教學、強化學生英語寫作三個層面出發,系統地分析高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有效結合的科學方法和具體策略。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寫作教學;有效結合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深入,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全面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閱讀和寫作教學的地位和重要性因此而更加凸顯,并且亟需結合起來共促學生閱讀、寫作能力的提升。所以,高中英語教師應該把握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充分改進、優化并革新教學方法和模式,以真正實現閱讀和寫作教學的結合,以讀促寫,以寫助讀,最終實現閱讀和寫作教學的共贏,達到理想的教學境界。
一、以興趣激發為基礎,引發學生欲望
興趣是行為產生的源泉和動機,只有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才能夠讓學生具備閱讀和寫作的欲望,為閱讀、寫作的有效融合奠定基礎。對此,高中英語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創新、優化方法來實現對學生興趣的激發。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設備來輔助教學,將相關知識內容以圖片、動畫、視頻、聲音等形式呈現出來,創設出直觀、形象且動態的教學情境,刺激學生視覺和聽覺層面的感官,優化學生的感性認識,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促使學生更具閱讀、寫作的興趣和欲望,更好地進行想象、表達、創作。
例如,在高中階段,很多學生的英語作文成績不理想,并不是因為學生不會寫,而是學生們對英語寫作的熱情太低,導致學生們的思維受到阻礙,進而影響了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發展。所以,筆者轉變教學思路,通過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們的寫作興趣。如,筆者會在課上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幾組圖片,讓學生們將圖片內容進行描述,或針對圖片內容發揮想象進行續寫,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而閱讀教學同樣如此,筆者會在課程中利用信息技術來吸引學生們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們主動參與到閱讀活動中。這樣,筆者通過以興趣激發為基礎,引發了學生的閱讀、寫作欲望。
二、充分重視閱讀教學,實現以讀促寫
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學生能夠從閱讀中積累語言、增強語感,學習語言表達的方式并逐漸形成正確的寫作思路。所以說,高中英語教師給予閱讀教學充分的關注和重視,加大學生的閱讀量,促使學生可以從廣泛的閱讀當中積累詞匯量,包括寫作中常用的單詞、短語和句子等,讓學生可以具備扎實的詞匯基礎。此外,教師還應該重點剖析英語課文的行文脈絡、組織架構等,促使學生有更加深入地理解進而掌握文章的表達方法、寫作技巧,學習文章中優秀的寫作習慣,實現有效的寫作積累。
例如,在日常教學中,筆者都會給予學生們自讀空間,利用這段時間鍛煉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對于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筆者會在他們閱讀過程中給予相應的指導,逐漸提升學生們的閱讀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之間的閱讀能力差距越來越小。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筆者開始將閱讀與寫作進行聯系,讓學生們在閱讀中收集寫作的素材。閱讀結束后,筆者再讓學生們根據閱讀內容寫作。寫作時,筆者要求學生們將寫作內容與閱讀內容融合,優化學生們的寫作技巧。這樣,筆者通過充分重視閱讀教學,實現了以讀促寫的教學目標。
三、強化學生英語寫作,實現以寫助讀
寫作是對閱讀的總結和升華,具體是讓學生運用語言文字來進行情感表達、描述客觀事實的過程。因此,高中英語教師必須要重視對寫作教學的完善和優化,鼓勵學生在閱讀完成之后進行仿寫、擴寫、續寫和改寫,以此來培學生的寫作技巧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再次回到文本之中展開深層次地閱讀,去充分體會文本的主旨大意以及其中所體現的情感,保證學生情感與寫作、閱讀的充分融合。讓文章在情感作用下更具閱讀價值,從而促進閱讀和寫作的有效結合,真正實現以寫助讀。
例如,在寫作專題的教學中,筆者會通過幾篇課外材料讓學生們進行仿寫,學習優秀作文材料中的語法使用、詞句搭配等技巧。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的閱讀能力也得到鍛煉。通過閱讀與寫作的融合后,學生寫作的內容更加豐富,閱讀水平也隨之提升。這樣,筆者通過強化學生英語寫作,實現了以寫助讀的教學目標。
總而言之,閱讀和寫作的有效結合是英語學科本質特點的直接體現,同時也是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必然性要求,能夠發揮出巨大的優勢和作用。所以,作為高中英語教師,我們應當明確自身所承擔的職責與使命,樹立起科學的教育理念和先進的教學思想,把握課程改革發展和變化的趨勢,明確全新的任務、目標和要求。進而通過以興趣激發為基礎、充分重視閱讀教學、強化學生英語寫作等策略的實施,以真正加強閱讀和寫作之間的有機結合,為學生學習提供新的路徑,從而保證高中英語教學能夠取得良好效果,學生可以獲得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陸林麗.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探究[J].英語廣場,2018(07):121-122.
[2]吳冬燕. 論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對農村高中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