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書
摘 ?要:分層教學法是通過劃分學生層次結構的方式落實學科教育活動的教學方法,看重的是學生本身的認知狀態,不會存在“拔苗助長”的教學行為,能夠很好地保護學生的積極心態,更易于讓學生實現有效學習。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積極組織分層教學指導活動,促使學生實現異步成長,確保學生可以自主建構數學知識,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做好充足準備。本文將從劃分學生層次結構,體現分層指導思想;制訂梯級課時目標,體現因材施教理念;完善分層作業結構,實現引人而異指導三個角度來分析高中數學教師如何實施分層教學指導活動。
關鍵詞: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法;指導策略
為了促使高中生在數學課上實現自主探究,我們就必須要實施分層教學方法,因為長期的“一刀切”教學指導活動已經證明了這種統一性的教學輔導并不能讓學生學會學數學,反而還會拉大生生差異,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與自尊心,反而會讓學生變得非常痛苦、無措。對此,高中數學教師便要積極組織分層教學指導活動,關注生生差異,讓學生實現自主思考,使其按照個人認知規律學數學。如此,不僅可提高教學效率,也能保護學生的心理狀態,讓學生漸漸學會學數學,促使數學教育面向人人。
一、劃分學生層次結構,體現分層指導思想
劃分學生層次結構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前提條件,因為分層教學法的實施本身便需依賴學生分層結果,否則很難區分生生差異,無法實現分層指導。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對學情的了解程度、學生層次劃分結果,便直接決定著分層教學活動的教學質量。為此,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綜合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能力、思維品質等各方面的素養水平,真正為學生的異步成長做好充足準備。
為了綜合分析學情特征,我便制訂了活頁的學生檔案,將學生的日常表現記錄在冊,而且也會加入一些能夠反映學生數學素養水平的有效資料,以便綜合分析學情現實,促使學生實現自主探究。通過定性+定量的學情分析,可將本班學生劃分到三個層次結構中:第一層是指整體認知能力水平不盡如人意,基本上也沒有什么數學學習特長,而且在數學考試中成績偏于中下游水平的學生;第二層是指整體比較認真,但是基礎不甚牢固,整體認知水平在平均水平的學生;第三層是指數學認知水平較高,思維品質發育情況良好,所掌握的數學知識也比較充足的學生。
二、制訂梯級課時目標,體現因材施教理念
一般情況下,高中數學教師習慣性按照一個學期的長期知識教學目標來組織學科活動,也因此出現了“灌輸式”教學行為,因為教師比較關心是否可以按照教學進度完成知識傳遞任務,卻忽視了課時目標,一定程度上導致高中生的數學學習行為比較茫然,很難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在分層教學模式下,高中數學教師不僅要設計明確的課時任務去驅動學生,讓學生據此制訂數學學習方案,還要以層次分明的課時任務去引導學生學數學,讓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探索。如此,則可讓更多的學生積累有效的數學學習經驗,能夠很好地保護學生的積極心理。
就如在“指數函數”教學中,為了面向全體學生,我就基于三層學生結構逐級制訂了如下課時目標:基于現實問題列出指數函數等式,正確認識指數函數的解析式、概念定義;使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繪制指數函數的圖象,基于前期的函數學習經驗,分析指數函數的性質,并通過表格來展現指數函數的性質;利用指數函數的定義、性質、圖象去解題,積累問題解決經驗。這三項課時目標是層層遞進的,每個學生都需積極思考,認真學習,盡最大努力去突破課時任務。由此我本身便能了解各層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從而進行數學輔導,并且不會拔高對學生的要求。
三、完善分層作業結構,實現因人而異指導
數學作業是為了鍛煉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讓學生歸納解題技巧所設計的習題資源。我們都知道,每一道習題都有不同的難度劃分,如果恰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那么學生則可游刃有余、松弛有度地解題。但是,如果違背了學生的認知水平發展規律,那么要么便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么便無法進一步鍛煉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自然也無法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設計層次化的作業,以便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為了讓高中生自主解題,我會客觀分析各層學生的認知需求,且第一層學生比較適合一些簡單的、邏輯思維要求較低的習題;而第二層學生雖然可以自主解答一些邏輯性較高的習題,但是整體難度卻不能過高,而且設問不宜復雜;第三層學生則可自主解答一些開放式習題,以便進一步發散學生的數學認知思維,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
總而言之,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落實分層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目的便是要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認知規律學數學、用數學。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綜合分析學情特征,科學劃分學生層次,據此設計課時任務、數學作業,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認知水平,讓學生實現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勝.課程改革下的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策略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7.
[2]裴小芳.高中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