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先鋒
摘 ?要:目前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標準得到了提升,不僅要保證學生基礎知識的理解認識,更要培養數學素養能力和學習習慣,以讓數學綜合素質得到發展。對于此,教師要改革教學思路,保證學習主動性、思維活躍性,并培養思想方法,以此讓數學自主學習得到有效開展,并幫助學生總結過程和思路,使能力和興趣得到增長。本文從新課改為背景,介紹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希望讓學生愿意做數學學習,并能完成知識的理解,使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策略
引言:
教學有效性的定義在傳統教育中只是優異的成績,能夠完成解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不能只擁有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將這些知識變成自身的能力,可以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我國進行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其中小學數學教學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意識、思想的養成,所以需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基于此,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做出改進,注重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以教學保證學習的效果。
一、保證學生數學學習的主動性
知識學習理解的有效性需要在認知上建立理解,但是一直以來的小學數學教學對于學生興趣考慮都較少,即使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也只是對學習興趣進行激發,沒有考慮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興趣點在哪里,興趣喜好能不能與教學結合,使學習變成主動性的求知行為,以使知識理解中有邏輯思維的探索,有個人理解認識。在方法上可以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在知識呈現、理解和應用上做出趣味設計,以改變學習的認識,保證學習的主動性,也培養學習興趣[1]。
以《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在知識呈現上可以從生活中多邊形面積計算的應用為資源,讓學生感覺知識學習理解有應用,并以此從應用的角度做興趣激發。其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將生活中買瓷磚作為內容,使學生感受多邊形面積有哪些用處,體會面積的具體存在。通過應用介紹,使概念性的面積知識變成了具體的生活應用行為,學生的知識感受會有提升,在個人想法有主動做探究理解的意愿。而在學習理解過程的趣味性設計上,則以數學實驗為方法,將多變形面積的作為內容,讓學生去做圖形的拆分,并做好標識,以實踐性的數學實驗保證理解過程的主動思考,并有數學學習的愉悅感受。這能增加學生在概念理解上的深度思考,有邏輯推理和數據建模的思考,提升了知識理解的正確性。在知識應用上的趣味化以游戲活動的建設為主,將學生分組,以競爭性的計算練習,搶答計算,圖形繪畫等游戲為形式,促使多變形的面積知識有應用練習,也有理解上的反思,鞏固自主學習理解,完善公式的理解和應用。趣味化的教學過程可以保證學習的主動性,對知識的學習理解也就能夠得到有效性的提升[2]。
二、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活躍性
在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方法上,提升學習活躍性是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在知識理解的階段做主動思考,可以從中獲得能力的提升,有數學知識結構的建立,完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提升思維活躍性的方法主要是在教學方式和結構上做出改進,重視學生的主體性[3]。教學方式的改進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生成資源得到應用,使教學的開展以學生的感受和體會為主,解決知識理解過程中的問題,同時以鼓勵的即時評價讓學生多想、多問、多驗證,以讓教學的過程可以解決理解認識上的所有問題,完善知識理解。比如在《小數乘法》的教學中,就讓學生去分析小數乘法與整數乘法有哪些區別,計算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與此同時,針對學生在學習中的錯誤理解進行提出,共同去做分析錯誤的原因,使學生在小學乘法學習中的思維有具體的方向。
教學結構上的改進要建力互動交流的形式,讓學生有自主表達的空間,可以進行互動性的討論分析,有思維理解認識上的交互,提高知識的理解認識。比如在《簡易方程》這一課的解題練習中,學生對于未知數的建立和數學關系的理解肯定會有差異,教師要利用這種差異,以此為內容組織學生去做解題講解,讓學習理解有表現的過程,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興趣,增加數學學習的主動意識,有興趣的養成。教學結構中讓學生有教學的參與,會讓數學理解和應用有多元化的展現,有助于創新思維的建立,促進數學思維能力的養成。
三、培養學生數學學習思想方法
對小學生有效學習的教學方法上要培養數學學習能力,其中要以數學思想方法的教授為主,讓學生從數學知識中體會思想,在學習和應用中形成方法。實踐教學中應將數學思想方法滲透到教學設計中,同時引領學生挖掘知識中的數學思想,保證學習能力的培養效果,可以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以《分數的加法和減法》教學為例,教學中需要滲透轉化思想,從分數的意義和加減的算理為基礎,逐步引導學生的探究學習,完成算法的總結,而在具體的計算教學中則以數形結合思想為核心,讓學生以分數圖形分析總結分數加減法與圖形的關系,強化加減法的理解認識,也讓數學思想方法得到呈現,被學生所理解認識,提高知識理解。
結束語:
總而言之,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性要注意自主學習過程的設計,讓數學認識有具體的方法,有深度的理解,從而在過程中體會數學、認識數學、應用數學,建立有效學習理解的氛圍。但是,實踐教學的開展不是理論的提出,需要教師多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成果,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和方法,不斷完善教學,讓教學與學習有所結合,形成共生探究的學習環境,學生既能理解知識內容,更能做探索思考和推理驗證,這樣教學的開展會有實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徐玲.淺談小學高年級數學有效性作業的設置策略[J].新課程,2020(29):197.
[2]馬學仁.小學低年級數學有效性教學策略探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0(07):155.
[3]張梅.淺談小學數學有效性教學的設計[J].學周刊,2020(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