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金春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各個學科都重視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對于初中歷史學科而言,時空觀念就是組成核心素養主要因素,因而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緊跟時代發展趨勢創新教學,從多方面培養學生時空觀念,使學生深刻理解所學歷史知識,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歷史;時空觀念;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30-0120-02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in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FU Jinchun? (Fujian Quanzhou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China)
【Abstract】With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all disciplines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For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the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is the main factor to form the core literacy. Therefore,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imes in teaching,innovate teaching,cultivate students'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from various aspects,make students deeply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story teaching.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Time and space concept;Training strategy
歷史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知識點較為繁瑣,再加上涉及較多時代和年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困難。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即引導學生將歷史史實置身于特定時空下觀察與理解,形成系統化歷史知識體系,有效避免張冠李戴,雜亂無章的學習現象。
1.創設歷史情境,重現歷史現場
歷史學科最為顯著的特征即其知識內容均為已發生的事件。初中生剛接觸歷史學科時認為自身所處時代和歷史教材中呈現的事件有一定的距離,對歷史人物更無法提起探究興趣,普遍認為歷史學科虛幻無實,所以學習興趣偏低。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滲透,各個學科針對教學現狀也提出多種教學方式,情境教學也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教材內容、新課程標準、學生學情等多方面因素創設歷史情境,促使學生從情感層面轉變對歷史學科的態度,充分感知歷史知識的同時強化時空思維能力。以《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課為例,教師在正式授課之前以情境形式導入新知并提出問題,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體現學生主體作用要求。情境內容如下:假設你身處長安都城一家餐館中,店家上了一盤拍黃瓜并表示為新菜品,飯后又送上全新引進的水果-葡萄,請問你處于哪個時代?從上述哪些信息中可判斷所處時代?學生在教師和情境的引導下猜測出為西漢時期,因為葡萄和黃瓜都是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的物品,并非當時朝代所具有的物品。上述教學情境就以情境形式導入新知,有效增強學生時空觀念。
以《秦統一中國》一課為例,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可為學生創設時空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相應的時空與時代背景中感受當時社會氛圍。該章節在于讓學生了解秦滅六國統一全國的歷史事件以及理解與掌握秦朝中央集權統治建立和鞏固統一措施。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自春秋戰國后,大陸分裂割據局面的變遷史。與此同時視頻中還包括荊軻刺殺秦王事件,讓學生深刻了解秦統一后其他六國的風評。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春秋戰國歷史,教師為學生播放當時混亂的歷史局面視頻讓學生復習之前所學知識,此時學生的時空觀念就巧妙地與該章節知識內容相結合,不僅了解秦統一中國的必然條件,也有所了解秦統一中國背景,在身臨其境中強化對所學歷史知識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化歷史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2.繪制時間軸圖,理清時間概念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初中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要具備時空觀念,并掌握在特定時空坐標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剛步入初中階段的學生雖然能基于認知層面理解和掌握三維空間關系,然而卻難以理解歷史教材中的世紀、年代、公元等歷史時間單位,因而歷史教師可借助時間軸方式為學生清晰直觀地講解教材中出現的世紀、年代、公元等時間概念。以《秦統一中國》一課為例,公元前230年秦朝發動強大攻勢并展開統一六國戰爭,于公元前221年消滅六國,成功統一中國。學生在學習該知識點有所疑惑:“為何教材中寫道秦朝在公元前230年開始統一中國進程,而之后又寫道在公元前221年才完成統一中國大業?二者時間是否說反?”事實上,學生在剛學習知識時會下意識地時帶入現代紀年方式,因而教師要為學生講解,公元前即傳說中基督耶穌誕生的年份,也可稱為主的生年,之后被我國以及世界多個國家接受。目前全世界采取的紀年方式為公元紀年,為了使學生清晰直觀地了解時間年限,教師將時間軸與數字軸對比形式,尤其在講解“公元前221年”與“公元前230年”兩個年份誰更早,可引入初中數學“負數”知識,那么就能輕松理解歷史事件中的年份。
以《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一課為例,該章節在介紹黨項族契丹族時出現9世紀后期與10世紀后期時間單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何為世紀和世紀后期以及初期等時間產生疑惑,教師針對此可為學生講解世紀概念。所謂世紀的計算單位為“百年”,一百年即一個世紀,其中涵蓋10個年代。如果將100年劃分為10份,那么10年則為一個年代。通常一個世紀早期指初期的30年,中間的40年則為中期,那么剩余30年則為一個世紀的后期或晚期。歷史時間單位基本沒有0世紀,通常會在時間百位上添加1。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借助時間軸生動直觀地為學生解釋歷史時間單位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構建初步時空觀。時間軸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中各個階段時間概念,一定程度也幫助學生系統化知識體系。我國有著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單靠語言無法直觀地解釋和展現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而在時間軸引導下能讓學生串聯已發生的歷史事件,提高學習效率。
3.巧借橫向對比,明確時空體系
歷史學科是學生步入初中階段后接觸的全新學科,在學習時不可避免會感受到該課程知識點繁瑣且量大,難以理解和掌握各個歷史事件間的聯系和發展歷程,理解和掌握歷史概念更不知從何談起。多數學生認為所學新知當天可以記住,但每隔幾天又忘記,甚至部分歷史教師也有上述感覺。如果想要解決上述問題,歷史教師可運用直觀形象的表格梳理分析部分有著橫縱聯系的知識點,便于高效整合和歸納知識點,并在學習中形成立體化知識框架,同時基于建構主義原理指導學生合理把握知識結構,強化理解與記憶,提高歷史綜合能力。所謂橫向對比即比較相同時間段內不同空間發生相似性質歷史事件以及產生的歷史人物。
以《明朝的對外關系》一課為例,該章節中“鄭和下西洋”與《資本主義的曙光》中“新航路開辟”屬于相同時段,教師在歸納整理該時段歷史事件,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內容并在此過程中提煉知識點,再將其制作成表格。即選取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鄭和為對比人物,再從國籍、時間、航行方向、航行路線、成就、目的、性質、影響與意義等進行對比分析。經橫向對比研究得知,明朝時期的鄭和下西洋與西方新航路目的、開辟性質、目的、意義等完全不同。雖然鄭和下西洋時,人力、物力、資金投入力度都較大,但當鄭和去世后,基本沒有中國船隊前往印度洋等領域探索,中國的航海事業也因此停止,最重要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聯系也因此戛然而止。此時西方的哥倫布與達伽馬開辟全新的航海線路,西歐掀起遠洋的浪潮。而西方國家也因開辟新航路后紛紛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無疑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與此同時物價也因新航路的開辟高速飛漲,促進西方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當教師繪制出橫向表格后,學生在學習中能清晰直觀地理解兩個歷史事件的不同之處,提高學習效率。縱向對比也有多種方式,例如,相同國家不同時期、性質的史實對比,以我國的“五四運動”與“辛亥革命”兩個著名歷史事件為例,通過縱向對比能讓學生明確五四運動有著不同于辛亥革命的姿態,更有著顯著的反封建革命特征。將兩個、多個在相同地方出現的同類性質事件或出現的歷史人物展開對比,能幫助學生明確事件性質和差別,更好地鞏固腦海中形成的時空概念。
總之,時空觀念是初中歷史教學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學生學情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以及橫縱向對比中,理解和掌握歷史事件性質的產生、影響,并嘗試站在歷史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提高歷史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參考文獻
[1]沈巍.歷史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培養[J].高考,2018(36)
[2]劉小軍.新課程下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時空觀念的培養[J].人生十六七,2018(2X):70-70